•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俄罗斯2013

    主演:彼得·费奥多罗夫,托马斯·克莱舒曼,玛丽亚·斯莫尔尼科娃,亚娜·斯图季琳娜,德米特里·雷先科夫,阿列克谢·巴拉巴什,安德烈·斯莫利亚科夫,小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导演:费奥多尔·邦达尔丘克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威尔

    • HD

      红色机尾

    • 更新HD

      萧锋血战陈庄

    • 更新HD

      惊沙

    • 更新HD

      和平将军陶峙岳

    • 更新HD

      东进序曲

    • 更新HD

      峠最后的武士

    • 更新HD

      萧华挺进冀鲁边

     剧照

    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1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2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3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4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5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6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16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17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18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19斯大林格勒(国语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42年秋天,人类史上最惨烈的一场战争在寒冷的土地上爆发。德国人穿越伏尔加河抵达对岸斯大林格勒设防固守,苏联红军与对手展开城市争夺战,双方你来我往,城市化作废墟焦土,成千上万人死亡,放眼望去俨然人间地狱。在一次反攻行动中,苏军严重伤亡,仅有大尉格罗莫夫(彼得·费奥多罗夫 Pyotr Fyodorov 饰)率领的侦察小队到达对岸,占领了一栋破烂的建筑。他们在建筑内发现一名19岁少女卡嘉(玛丽亚·斯莫尔尼科娃 Mariya Smolnikova 饰)。卡嘉的父母早已死于战火,由于眷恋自由生长的城市和家园,女孩固守此地,麻木穿梭战火之中。

     长篇影评

     1 ) 个体视角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1992年,斯大林格勒会战50周年的时候,德国拍摄了这部《斯大林格勒》(STALINGRAD),由几个普通官兵的经历细腻的讲述了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那段往事。1942年,德军第六集团军(25万余人)进攻斯大林格勒,与俄军逐房逐屋争夺这座城市,城中战略要点马马耶夫冈几经易手。在大雪降临后,俄军实现了对德军的合围。前往救援的德军第四装甲军距第六集团军后卫部队仅二十余公里,但在俄军层层阻击下功亏一篑。包围圈中的德军弹尽粮绝,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到保卢斯元帅下令投降时,第六集团军只剩下91000人。之后,投降的德军被俄国投入劳改营,仅有6000余人活着回到德国。斯大林格勒成为德国军人的肠断之所。

    对俄国而言,这次会战是卫国战争的转折点,因此俄国拍摄的《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之类的影片场面宏大,浓墨重彩的表现了领导人的英明神武和斯大林格勒军民的英勇顽强,譬如坚守火车站顶住德军几波进攻的机枪手、冒着德军轰炸渡过伏尔加河投入会战的红军战士,志愿参加炮兵抵抗德军坦克的工人成为影片的关注重点,完全体现了战争的“正义性”——按照苏联军事学说,无产阶级抵抗侵略的战争天然的具有正义性,而战争的胜利也似乎不言自明地证实了意识形态的优越。相对于俄国影片中或明或暗的教育意义,德国版《斯大林格勒》是一部冷静的反思性影片,它完全抛弃了宏大叙事,苏德双方的高层在影片中都没有出现,一群仅仅是因为偶然原因来到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的普通士兵,成为影片的主角,因此这部影片也可以看作一部反映战争中个人命运的影片。

    影片真实地展现了军人个体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的生活和心态。影片的开始,第633突击工兵营驻扎在地中海,阳光和煦,其乐融融;奉命开进俄国后,影片的色调始终是冷色——阴霾的天空,辽阔的大地,森然的废墟,昏暗的下水道……直至结尾惨白的雪原。影片完整再现了第633突击工兵营在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的战史:始于进攻“红十月”工厂,中间经历巷战、作为全军后卫,终于和第六集团军一起被吞没在斯大林格勒。影片叙事始终集中在汉斯·威策兰中尉和他的战友的经历上。尽管斯大林格勒有25万德军,但中尉和他的战友几乎一直都在孤独地战斗,没有支持、没有增援、独自面对无处不在的敌人、地雷、寒冷、饥饿,随时可能死亡。事实上,进入战场后,他们就被国家抛弃了,没有人在乎这些士兵是死是活,文明的元素不复存在,士兵们仅仅是没有一丝个人色彩的可使用和补充的同质化的生物消耗品,通过消耗生物力量执行命令,当力量耗尽时,他们的使用价值也不复存在,在突如其来的死亡中草草结束生命。在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初期阶段,斯大林格勒市区就已经在炮火下变为一片废墟,作为文明的象征的城市毁灭后,苏德双方的几十万军队就在断壁残垣间乃至下水道中厮杀,以致这场会战被形容成像老鼠钻下水道式的战争。正规的交战已经不复存在,战场成为了猎杀场,双方士兵如老鼠般卑下和惊恐,完全失去了尊严感。对于有着悠久的王朝战争传统的德军而言,这样的战争完全超出他们理解能力的范围。王朝战争首先是有限战争,它具有有限的目的——争夺一个省份或者改变边界等;和有限的手段——围攻要塞或偶尔发生的会战;并籍由详细而繁琐的交战规则、白旗规则、战场救护规则、战俘待遇规则等一系列习惯以及国际条约组成了完善的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战争尽管与日常生活大相径庭,但依然可以被纳入正常对世界的认知中,交战者可以据此接受自己的境遇并理解对方的行动。对此有深刻认识的卢梭因而可以得出结论:“战争决不是人与人的一种关系,而是国与国的一种关系;在战争中,个人和个人决不是以个人的资格……而只是以兵士的资格,才偶然成为仇敌的”、“一旦他们放下武器投降……他们就又成为单纯的个人”。克劳塞维茨根据拿破仑战争的经验而得出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论断,也是针对有限战争的框架。而在东线,战争不再是胜负之争,毋宁说是生死搏斗,俄国拒绝承认包括日内瓦条约在内的诸多被视为假仁假义的“资产阶级”交战规则,对敌对己都采取冷血的立场,俄军面对德军炮火和己方政委的机枪,无可选择,惟有拼杀求生;德军也不顾及任何规则。双方面对毫无文明规则约束的如自然般无情的环境——敌人、战友、上级、天气,一切无不极端严酷,都沦入凄惨的境地,为了求生而挣扎,在挣扎中逐渐失去作为人的品质,继而失去对活着的意义的感受。最能体现出这种一切人对一切人的战争的状态的,是尽管身着同样的军服,德军对自己的战友并不比俄军更加温情:在平安夜,宪兵将面包撕碎掷向人群,看着饥肠辘辘的战友们俯身争抢而哈哈大笑;党卫队军官漠视冻馁的士兵们,坐拥堆积如山的军用物资供自己享用;历经辛苦将号呼的战友送到野战医院,却只能看着他因得不到救治而咽气;士兵被强迫枪决俄国平民否则自己就面对枪口…… 无论国家制造的为国而战的神话多么壮丽,在士兵进入战场落入必然性的掌控之中时它就已经破灭:共同体的纽带不复存在,人只能为生存这一底线而战,甚至放弃生存的希望以结束痛苦,在这种状态下,根本无法奢谈所谓“意义”。后方也是一样:独自击毁三辆坦克的英雄得到回家探亲作为奖赏,但他发现家人已经变得很陌生,自己不再适应家庭生活;与俄军在废墟中对峙的士兵怀着期待的心情打开家信,得到的却是妻子不甘寂寞私奔的消息。

    在这样的境况下,德军的战斗意志逐渐丧失——战斗意志绝非源于搏斗的生物本能,而是和勇气、VIRTUE一样源于共同体的塑造,是相互团结一致为目标而战的意志。失去了目标和意义,战斗意志就变得虚无,无论怎样巧舌如簧的鼓舞都无法再次激起,至多在严酷的环境中保留一点搏斗的本能。刚进入斯大林格勒,第633突击工兵营400人就迅速减员到62人,接着又陷入废墟和下水道中的战斗,这令所有人意志消沉。而战斗意志丧失的关键事件是片中那场步兵阻击坦克的战斗:面对俄军的T34坦克和伴随步兵,德军依托简陋的雪地工事抵抗,散兵坑中的士兵遭到坦克的碾压,负伤的士兵绝望的逃避身后的坦克,被炸成两截的士兵的血染红了雪地……尽管俄军的攻势被遏止了,但这场战斗之后,再也没有像样的战斗,人们仅仅徒劳的试图逃避死亡,以致当上峰再次提出战斗到底时,曾经的战斗英雄选择了吞枪自杀。与战斗意志一样,荣誉感也是人为的产物,片中多次提到铁十字勋章,但当最后一架德国飞机飞临斯大林格勒上空时,士兵们对空投下的铁十字勋章不屑一顾,只顾带走食物。这和影片开始时,颁发铁十字勋章时庄严肃穆的仪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唯一保留的文明产物或许是友爱,或者说战友的情谊——当然仅仅是在小范围内,然而,影片的结尾,中尉和他的战友欲投降而不得,失去了最后的希望,在无边的雪地中耗尽了最后的力气后,相拥倒下,被大雪覆盖。尽管他们之间还有友爱,但这一脆弱的文明产物,最终无法抵御恶劣的环境而被吞噬。

    或许有一个疑问,这几个德国士兵的相当个人化的故事可以冠以STALINGRAD这样的片名从而代表包围圈中几十万德国人的经历吗?难道这样的大标题下不是应该如俄国人所喜好的那样“全景式”地展现这场会战吗?对此,经历过1812年战争的J.迈斯特伯爵早已有精辟的解说:如果你来到战场上,你所看到的根本不是井然有序的事件的过程,你所看到的是骇人的的嘈杂与混乱,是屠杀、死亡、毁灭、是伤兵的惨叫、吹死者的哀号、枪炮的轰鸣。托尔斯泰笔下的奥斯特利兹会战、波罗金诺会战是从亲历者的视角入手,曾经是拿破仑大军军需官的斯汤达笔下的滑铁卢同样采取了个人视角。苏德双方投入几十万人进行的那场会战是斯大林格勒会战,这几个德国士兵的故事同样是斯大林格勒会战。

     2 ) 贵在真实

    说战争场面粗糙,可是如果去看看二战纪录片,彩色二战,你会发现这画面很真实,这就是当时德军士兵的状况,饿死,冻死。没有机智聪明,大义凛然,临危不乱的主人公,没有肉体横陈,也没有好莱坞大片级的特效,但贵在真实,真实到很多时候我都以为在看当时的录像。。。。。。。。。
    战争是恶,但有时人性却并未泯灭,不像抗战剧中那猥琐下流的日本鬼子,而是真真实实的士兵,一些脱下军装后在平常不过的普通人,他们与那些平民无冤无仇,而不像某些剧中强调了这些士兵的丑恶嘴脸,错的只是那些政客,那些在地图上指手画脚的人,是他们把这些士兵变成了杀人犯,刽子手
    总之,这是我看过的最真实,也是最好的战争片之一
    当然,像《黑鹰坠落》,《最后的生还者》,《遥远的桥》,《最长的一天》。。。。等等 我还是看过一点的,意见哪里不对,还望包涵

     3 ) 这里没有英雄,只有寒冷和死亡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中欧洲战场重要的转折点,各个国家都有各类书籍影视来描绘和记忆这场战役。苏联的电影,会强调苏联人民反抗侵略保卫国家的英勇和牺牲;美国的电影,突出战役的视觉元素和爱情故事;德国拍的这部斯大林格勒战役,则是从头到尾非常深刻地反思战争谴责战争,我可以感受到德国真的在反思战争带给别人和自己的伤害,真的从内心里明白战争的罪恶和丑陋,没有荣耀没有骄傲没有胜利没有英雄,只有死亡伤残崩溃冥灭和死亡。

    德国某突击营在非洲战场取得胜利后,在意大利的海滨城市度假休整,影片的开头就是从这样美丽的场景开始的,清澈蔚蓝的海水,缓缓驶过的列车,美丽辉煌的城堡,打牌抽烟看书的士兵,还有游泳的美女护士,这是多么惬意的开场,跟影片结局冻死在斯大林格勒的情境相比,给人非常强烈的反差感。在紧急集合颁发勋章后,他们“被装上”列车驶向2000公里外的斯大林格勒,领袖说那里只有少量苏联军队在抵抗,但迎接他们的是满街的伤病和疲惫的眼神,战争从来都不像沙盘或小说里那么有趣和美好,他们带着荣誉和军人的自豪投入到巷战中,400人的建制经过巷战冲锋只剩下62个人,在残破的楼房中跟对方的苏联军队僵持,这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缩影。在去地道搜索敌人的过程中,他们的战友受到重伤,由于伤病太多得不到及时治疗,他们的队友死去了,而他们因为持枪威胁医生被剥夺军职扫地雷,然后被送往前线跟苏联坦克对战。然后就只剩下不到10个战友了,选择逃走的人没能赶上离开斯大林格勒的最后一架飞机,选择留守的人饱受寒冷饥饿的煎熬。射杀了虐待他们的军官后,他们在储藏室里得到了温暖和食物,但最终面对被包围的结局,他们踏上了走出去的路程,最终冻死在斯大林格勒郊外的风雪中。

    很多人看了会觉得太围观了,丝毫没有体现当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宏大场面,我只想说你选错了电影。电影中的战斗戏很少,只有巷战和坦克战两场,而且也谈不上有多么宏大的场面;这部电影也不会穿插战争中凄美的爱情,比如让那个苏联女战士跟德国士兵发生超越国家和民族的爱情。为什么?因为影片的重点不在于此。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因为导演并不像用那些让观众热血澎湃,没有爱情故事,因为在战争中,根本就不会发生这种扯淡的事情。整部电影的主题就是围绕着反战,不停地控诉战争的罪恶和带给人的伤害,无论这种伤害是施加在被侵略者身上,还是发生在侵略者士兵身上。他们曾经有个温暖的家庭,但是因为连年征战在外,妻子已经背叛了自己;他们曾经有个漂亮的女朋友,现在却写信告诉他已经有了新的男朋友;他们曾经有农场土地和兔子,现如今却只能在照片中回忆和期待战争结束后能够返回家园;他们曾经穿着笔挺的军装带着荣耀前来,结局却是裹在破烂的衣服里取暖没有食物和房屋;他们被迫跟其他人厮杀,只为了少数权力者的贪欲和鼓吹,他们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射杀苏联小孩,因为有恶毒的军官和严酷的纪律,但即便是遵守纪律著称的德国士兵,也会在最后爆发杀死那个没有人性的军官,也会逃离营地冒充病号想方设法回国。在战争中,他们失去了一切,不仅仅是生命。

    经历过战争的人才知道和平的宝贵,他们绝对不会胡乱叫嚣要轻启战端,他们懂得在战争中没有所谓的胜利方,二次大战结束几乎所有的国家从战胜国到战败国,除了美国平白捞到不少好处外,所有的国家和它的人民都饱受战争的苦难,即便美国也有无数士兵牺牲在战场上,只是本国没有收到袭击罢了。随后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南斯拉夫、伊拉克、阿富汗、利比亚,请问那个国家经过战争实现了所谓民主和富强?希特勒当年的演讲和口号,一定比如今某些政治家更有说服力和煽动性,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德国士兵奔赴战场,但历史证明了这是场世界性的悲剧。战争从来就不曾有过美好,曾经象征荣誉和骄傲的十字勋章,在最终却抵不过干硬的面包,今日的胜利者就是明日的失败者,今日你杀人他日别人杀你。如果你觉得战争中有英雄和骄傲,那你真的是想的太多了,那些好莱坞大片里的英雄人物和爱情故事,真正的战争中没有。真正的战争中有的是,沮丧、恐惧、懊悔、流血、残肢断臂、血肉横飞、家人的哭泣、虚伪的鼓吹;没有或失去的的是食物、健康、希望、温暖、家庭、爱情、良心、道德、耻辱感、活下去的期望。那位苏联女军官,没有在受辱的时候自杀,也不会跟德国士兵产生感情,那些德国士兵也没有荣耀和满足,他们甚至不想活下去;那个苏联小男孩,也没有成为苏联军队的密探,引导军队取得战争的胜利。我看不到英雄,也看不到战争的壮阔,我只看到在雪地中冰冷死去的尸体,我只看到无人医治痛苦死去的士兵,我只看到在现代武器下横飞的血肉,我只看到人类彼此间不知原因毫无意义的屠杀!

    希望永远不再有战争,希望能和平幸福地生活,希望不要再有那么多悲剧,人类最大的悲剧是不停重复着同样的悲剧!

     4 ) 和平-人类永恒的话题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德国导演约瑟夫·维尔斯麦尔从德国人的角度描述了这场战役。 1942年,几个很普通的德军士兵从温暖的海滨随部队调往斯大林格勒前线,很快他们就被残酷的战火吞没了。随着冬天的来临严寒成了比战斗更可怕的东西。在冰天雪地里他们想的不是如何作战,而是如何活下去。每天都有上千德国士兵死亡。德军的溃败就像一场大灾难,士兵们一个个死去,最后的两个人在幻想着回乡的温暖中冻死在了白色的冰面上。 整部影片没有恢宏的战争场景,没有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只有对战争、对人性最真实、最残酷的描述。在《决战斯大林格勒》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希望,所有的主人公最后都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没有任何生的希望。 死亡并可怕,它是每个人的归宿,但希望不是在屠杀中死去,在饥饿中死去。希望这个世界不再有战争,每个人能和平幸福的生活,最后可以在床榻上寿终正寝。

     5 ) 愿平安降临——记《决战斯大林格勒》(德国)

    什么是战争?战争就是一架庞大的杀人机器,视人命如草芥。
        在德国影片《决战斯大林格勒》中,当一个德国连队中最后幸存的两个士兵在茫茫雪原里互相拥抱着、互相安慰着死去的时候,他们僵直的身躯在无边的风雪中显得孤单而绝望。这也是这部德国影片不同于其他表现二战题材影片的地方。我们所熟悉的那些讲述二战的大片,象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虽然也用宏大的场面和细致的情节描摹出战争的血腥和残酷,但是毕竟还有希望,因为还有瑞恩。可是,在《决战斯大林格勒》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希望,所有的主人公最后都没有逃脱死亡的命运。更甚至是他们中很多人都是非正常死亡,我想在战争中战死应该是正常死亡,包括诸如被坦克碾死、被炮弹炸飞、甚至被流弹袭击……可是影片中的这些士兵更多地是在部队被包围后,或者是因为绝望而自杀、或者是因为冻饿而倒毙、或者是被误伤而死。在严酷环境下,求生的本能使士兵变成了逃兵、战士变成了懦夫,但是一切的挣扎仍旧是徒劳,当隆隆的战车滚过,无人能与死神对抗。战争是死神的兄弟,他们并肩行动。
        整个影片的色彩以白色和黑色为基调,白色的风雪、白色的风帽、还有被白色掩盖的灰色的尸体;黑色的士兵、黑色的难民、黑色的坦克、大炮。茫茫雪路上,到处都是是士兵和老百姓的尸身。士兵们走着走着就倒在雪地里再也爬不起来;被赶出村庄的难民们则一无所有,在路边的雪坑里坐以待毙;年轻的士兵违心射杀俄方的平民少年,就因为如果他不开枪,那么站在对面等待枪子的将是年轻的士兵自己。当战争降临,无论是士兵还是难民,他们的命运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死亡。
        当德国伤兵们试图登上最后一架飞离斯大林格勒的飞机时,军官们却已捷足先登,士兵们被腾空而起的飞机抛弃在无边的绝望之中;当几个士兵最终因不堪忍受折磨而杀死了残忍的上校后,上校地下室里丰盛的食品和其他储备物资(包括一个被绑在铁床上的斯拉夫女人),都没能带给士兵们任何希望,战败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头上,只有死亡才是最终的归路。
        影片屏幕最后打出了这样几个数据,在整个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共有100万的苏联人、德国人、罗马里亚人......死亡。德国部队中有26万人被包围,有9万1千人被俘,若干年后返回家乡的只有6000人。
        也许死亡并不恐怖,死亡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宿。既然他们曾被苦难所吞噬、啃咬,那么就让我们期待死亡能安慰每个死去的人。无论是苏联人、德国人还是罗马里亚人,无论是士兵还是百姓,在死亡面前,他们都将不再敌对,大家手拉手都是姐妹兄弟。当夜幕降临、当战争的号角远去,他们都将获得宁静,彼岸的光辉引领他们渡过生命之河,走向人类永恒的家园。

     6 ) 德国深刻反思之作

    德国电影《斯大林格勒战役》(Stalingrad)从德军的独特角度深刻探讨了战争对人性与生命的摧残,于1993年1月21日上映。影片讲述1942年,几个普通的德军士兵从温暖的海滨随部队调往斯大林格勒前线,很快他们就被残酷的战火吞没了。随着冬天来临,严寒成了比战斗更可怕的东西。在冰天雪地里他们想的不是如何作战,而是如何活下去。每天都有上千德国士兵死亡。德军的溃败就像一场大灾难,士兵们一个个死去,最后的两个人在幻想着回乡的温暖中冻死在白色冰面上。影片可视为德国对战争的反思之作,在操蛋的枪林弹火中,谁不想与妻儿团聚?谁又想杀人?谁愿去恼人的沙漠,谁愿忍受麻木了一切感觉的西伯利亚的寒冷,谁想做一颗棋子?在影片中,天真,理想,干净,爱护自己的士兵的中尉,渴望用勇气来赢得他们的尊敬,但是斯大林格勒的残酷真相终究摧毁了他的一切,从精神到肉体。恪守职责只知奋力战斗的上尉伤重而死。早已心灰意冷的老兵奥托将自己一枪爆头。弗里茨抱着中尉一起冻死在荒原。冰冷寂寥的雪覆盖了一切曾经炙热的生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超过100万人死亡。大多是冻死或饿死。包括俄罗斯人、罗马尼亚人、意大利人、匈牙利人、德国人。第六兵团有26万人被困,91000被俘。只有6000人在数年后得以重返家园。”

     短评

    比较少见的角度,一般二战片是从反抗国角度来拍的,而这个电影是从德国。很真实,很棒。德国人在承认历史错误上,比日本人要好的多。同时也应了一句话,历史上最愚蠢的事就是希特勒攻打苏联。。。

    8分钟前
    • HollowCat No13
    • 推荐

    9分,城内城外谁能熬过寒冷的冬天,谁就可以赢得胜利,赢得世界。

    10分钟前
    • 秀山鲤鱼
    • 力荐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超过100万人死亡。大多是冻死或饿死。包括俄罗斯人、罗马尼亚人、意大利人、匈牙利人、德国人。第六兵团有26万人被困,91000被俘。只有6000人在数年后得以重返家园。”

    13分钟前
    • 阿素喇
    • 推荐

    仅就电影来说,德国拍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比俄罗斯的同名影片要好太多了。中国和二战有关的电影,捆起来也达不到日本《人间的条件》那种高度吧。这上哪儿说理去?

    18分钟前
    • 袁牧
    • 推荐

    从侵略者的角度拍一场战争的失败,选题敏感必然导致反思力度过火。从非洲战场撤回的小股部队被调往斯大林格勒,踏上战场直接就是巷战争夺。进攻斯大林格勒还没持续一半时间,已经转变为如何逃出斯大林格勒。情节安排上过于巧合,巷战遇到的小男孩在后段再见到时要执行枪决(小男孩具体帮了什么语焉不详),下水道遇到的苏联女兵在最后进入地下仓库时又发现被绑在床上。几个主角士兵的性格形象不太分明,缺少一眼可见的区分特色。战斗场面还行,也只局限于排级单位的小规模,没有大场面的宏观战场。摄影做得很好,尤其是后半程冰天雪地白雪皑皑的绝望感。

    19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战争场面比较粗陋,剪辑方面也有不少问题,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比较深入。

    23分钟前
    • 还行

    终于找到资源马上看完了。就是真实,93年拍的片子非要去拿现在的审美去解读,就不要对这部片子有更多的诋毁了吧…这部片子带给我的感觉就是真实、反战。要特技、要人物如何展现的那些人。。。要的太多了…超五星!

    24分钟前
    • yvette
    • 力荐

    德国人的视角看斯大林格勒战役——谁不想与妻儿团聚,谁又想杀人,谁愿去恼人的沙漠,谁愿忍受麻木了一切感觉的西伯利亚的寒冷,谁想做一颗棋子?愿我们永远不会为国家意志牺牲自己的小幸福。

    26分钟前
    • Soda兰
    • 推荐

    战争与群体而言就是沙盘上的小旗,与个人来说就是精神的歇斯底里。

    30分钟前
    • 心知_道
    • 推荐

    观看途中打了好几个透心凉的哆嗦。恍惚间,我觉得人类好像从未进步,或者一直在倒退,走三步退两步,这是为什么。斯大林格勒看不到边际的雪地很冷,人们唯一能做的选择就是自我了结。而现在,举目之下是万家灯火、欣欣向荣,我们却甘愿把良心浸泡在愚昧、压迫和分割里去了。再要细讲,文字恐也是无力的。但愿人人保持清醒、坚定的意志,强壮的体魄,及最重要的一颗火热的爱心,向前走,向光亮处去。

    31分钟前
    • 迷蟲朋克
    • 力荐

    战场环境还原得不错,但是演员的在战场上行动显得非常业余。导演为反战而不遗余力地将几个主角置于绝望的境地渲染悲壮气氛反而使得影片有些失真

    33分钟前
    • Zacchaeus
    • 还行

    德国人角度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更关注个体命运,生命之渺小,战争之操蛋。

    36分钟前
    • 思考的猫
    • 推荐

    啥都没拍明白,充分表现出了战场上的混乱。大部分人都是饿死冻死病死的,对吧。难得的是德国的角度。

    37分钟前
    • 细胞核桃仁波切
    • 还行

    中尉是个典型人物,天真,理想,干净,爱护自己的士兵,渴望用勇气来赢得他们的尊敬,但是斯大林格勒的残酷真相终究摧毁了他的一切,从精神到肉体。恪守职责只知奋力战斗的上尉伤重而死。早已心灰意冷的老兵奥托将自己一枪爆头。弗里茨抱着中尉一起冻死在荒原。冰冷寂寥的雪覆盖了一切曾经炙热的生命。

    41分钟前
    • Favillae
    • 力荐

    对于战争中人性的真实还原,德版强于俄版不少,德国人爱认真,俄罗斯人爱浪漫

    46分钟前
    • 德尔苏
    • 推荐

    四部同题材中最好的一部。人性的诉求,下坡型反常叙事结构,女性符号被刻意扭曲,以及直面战争中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值得反复看。

    47分钟前
    • 猫苦艾。
    • 力荐

    足球、战争,沉浸在男人的世界里,越发觉得这是一群不可理喻的动物...

    52分钟前
    • 花间鹿
    • 推荐

    德国人视角拍摄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反战情绪贯穿全片。苏德双方一百万亡者中大多是冻饿致死。巷战坦克战场面残酷,双方休战捡尸体,挤最后一架飞机,木匠男孩混血女人,开篇温暖惬意的海滨,落幕冷到彻骨的雪原,悲怆之作。

    54分钟前
    • 顾小山
    • 还行

    为了满足少数人的欲望导致一大批一大批的人前赴后继地冻死饿死冤死被枪炮轰死……PS被打完艰苦的坦克战后,冰天雪地里的几个士兵分享一支雪茄的画面戳中。

    55分钟前
    • 猫龟🐌
    • 推荐

    冬天的好处就是,什么感觉也没有,一切都冻僵了,连哭也不能

    58分钟前
    • Nicolas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