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风起陇西

    风起陇西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大陆2022

    主演:陈坤,白宇,聂远,尹铸胜,常远,杨颖,孙怡,俞灏明,王骁,杨轶,张晓晨,刘亭作,赵峥,从瑞麟,张戈,侯玮涛,彭义程,强巴才丹,陈凯文,李士刚,张优,朱超艺,李凯,董浩然,韩秀一,周小川,刘一辉,郭昱德,杨博潇,马学雷,高睿菲儿,戴毅,李芸,郭家诺,张孝文,杨磊,王浩杰,牛志强,李小朋,朱时峰,李槐龙,杜长安,袁帅,丹帅,李泰延,马思妍,董子健,李光洁,郭京飞 

    导演:路阳 

    猜你喜欢

    • 第14集完结

      婆婆的镯子(卫视版)

    • 第30集

      路从今夜白之遇见青春

    • 第27集

      大唐小吃货

    • 第33集

      不能没有家

    • 第38集

      真心想让你幸福

    • 第26集

      大江东去2003

    • 第28集

      大典当

    • 第36集

      小菊的秋天

     剧照

    风起陇西 剧照 NO.1风起陇西 剧照 NO.2风起陇西 剧照 NO.3风起陇西 剧照 NO.4风起陇西 剧照 NO.5风起陇西 剧照 NO.6风起陇西 剧照 NO.16风起陇西 剧照 NO.17风起陇西 剧照 NO.18风起陇西 剧照 NO.19风起陇西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天下三分,烽火四起,在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战争不仅有刀光剑影,亦不只是血肉搏杀。秘密情报线上的生死角逐,正涌动于滚滚洪流的阴影当中。  两个不被乱世聚焦的“小人物”——陈恭(陈坤 饰)与荀诩(白宇 饰),他们生死相依的兄弟情在惊心动魄的谍战中爆发出夺目光辉,谱写出一段英雄传奇。

     长篇影评

     1 ) 三国时代的谍战风云

    一口气看完前面几集觉得还不错,作为看过原著的人觉得电视剧故事改编后似乎比原著更复杂了,前面三集看的时候稍微有些不注意,一不小心走神了,漏了某些情节,就有点接不上后面剧情的感觉,必须得盯紧着看,所以看得有点紧张。整体感觉而言,故事的发展目前看来觉得还不错,悬疑谍战的暗黑氛围有了,主角配角全员都是演技派,曹魏与蜀汉斗,蜀汉内部几派势力互相斗,演员们互相飚演技让人看得很带感,目前觉得很不错,不知道后面的故事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先观望一下。

    整体来说,剧里服化道看起来比较朴实,服装几乎都是以素色为主,饱和度偏低,很少有花里胡哨的亮色系。偏暗色调的滤镜风格也挺有电影质感的feel,让人有点想起了路阳导演的绣春刀系列电影。虽然色调偏暗但人物和细节看得也挺清楚的,何况间谍本来就是要隐藏在黑暗中伺机而动,这样的风格倒是跟这部剧的谍战风云故事相匹配,毕竟这也不是什么要发糖的古偶甜宠剧。

    三国时代天下三分,诸葛亮想要北上征伐曹魏,不料在街亭一战中大败,最后痛失三郡,而在交战过程中蜀魏双方互相派出了间谍打探情报,出演了一则三国时代无间道风云的碟中谍故事。虽然说,谁是忠谁才是奸,全凭自己所站的立场而定,但对于掌权之人来说锄奸则必不可缓,于是在曹魏那边心心念要除掉蜀汉所派之间谍“白帝”后,蜀汉内部则开展一个轰轰烈烈地查找曹魏间谍“烛龙”的行动,而战赢了的曹魏方面当然希望“烛龙”能够再接再厉,尽快传回蜀汉先进军事技术的机密,以便在战争中抢占先机。

    街亭战败与“白帝”情报案

    街亭是座落在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45公里的陇城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具有得失陇右安危关中的战略地位。建兴六年(228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曹叡继位,蜀汉的丞相诸葛亮认为此时曹魏的政权不稳定,北伐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正式向魏国出兵,开启了他的长达六年的北伐战争,然而不料北伐刚刚开始就遭遇滑铁卢,在街亭一战中大败,蜀汉痛失三郡。

    电视剧中把诸葛亮北伐街亭一战的失败原因,主要归结为情报失误,即误以为曹魏将军“张郃部拟取瓦亭道越过萧关向我军推进相机决战”,受到该错误情报的影响,诸葛亮根据错误的情报做出了错误判断,最后导致街亭一战大败,诸葛亮的爱将马谡也被军法处置,斩于刀下。所以剧里把此战大败的原因归结为蜀汉密探“白帝”从曹魏发回来的情报被曹魏派来的内鬼“烛龙”替换掉了,但蜀汉的司文曹并不了解此内情,而怀疑是白帝已经叛变,特意发来错误情报误导蜀汉军方,于是剿灭已经叛变的间谍白帝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蜀汉的司闻曹有三个司,刚开始看可能会有点懵,其实司闻曹是间谍机关,类似于美国的C I A、英国的军情五处、苏联时代的克 格勃;军谋司就是专门收集情报的情报科或谍报科;所谓靖安司就是类似负责国内安全、反 间谍 肃清的国 安和反 恐处。为了与蜀汉的司闻曹对抗,曹魏也设置了相应的机构,即间军司,剧中曹魏方面比较得力的就是天水间军司的司马糜冲。

    荀诩与白帝的下线谷正在听松园汇合,谷正发现荀诩是来试探自己的,已经被认定叛变,为证清白自杀。

    谷正一死,白帝就更没法洗刷背叛的罪名了,深陷泥潭的白帝到底要怎么做,才能走出死局?

    前后夹击,“白帝”陈恭该如何破局及保存实力?

    首先,腹后受敌

    这部剧里如果有人要说惨,大概没有人能惨过陈恭。

    身为蜀汉间谍白帝,他兢兢业业地打探到情报,再把情报送出,但因为烛龙中途替换了他的真情报,假情报直接导致了战争的失败,他也因此有了叛变的恶名,蜀汉司闻曹派游枭来调查,不料游枭又被曹魏杀掉,于是,蜀汉司闻曹更加确信他已经叛变,于是派出了荀诩来杀他,冯膺还特意让荀诩喝下了有毒的饯行茶,并拿上了刺杀白帝的有毒刀具。

    陈恭在半道上被蜀汉自己人假装曹魏郭都督的卫兵缉拿,埋在土里逼问交待,不说就往死里整,你就说,这够不够惨?经过一番试探,荀诩发现陈恭并未叛变后才现身,陈恭委委屈屈地跟大舅子说,“你信我是叛徒吗?”荀诩也只能老老实实地回他,“司里可没有让我测试你,命令是锄奸。” 荀诩这家子都是狠人,荀诩是靖安司副司尉,妹夫陈恭是间谍白帝,妹妹翟悦已经潜入了五神教,全家都是间谍。

    在蜀汉高层,诸葛亮因为街亭战败而上书自降三级,老对手李严将军顶替原本诸葛亮任命的杨仪进入司闻曹,而司闻曹的两方势力虽然互相争斗,但为了尽早结束街亭一案,提供了虚假情报的白帝都必死无疑,无论在曹魏还是蜀汉,等待白帝的只有一个“死”字。

    第二,正面夹击

    陈恭刚被蜀汉司闻曹的人往死里整没多久,刚刚回到家里连屁股没坐稳,就被糜冲直接找上门来了,而且带兵进屋搜查,就连荀诩藏身的阁楼都没放过,可谓是千钧一发的危险啊。尽管没在陈恭家里发现什么,但糜冲通过马掌的蛛丝马迹,明目张胆地锁定了陈恭就是白帝。

    为了洗脱嫌疑,陈恭偷摸摸地进入书佐台想偷看驿马情报,而偏巧不巧又被郡守郭刚撞见。天水郡守郭刚看起来似乎有点心无城府,主动把烛龙替换情报的消息告诉与谍报案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主薄陈恭,甚至也把荀诩来曹魏的消息也告知了,这次撞见陈恭,他也好像没事一样,看起来似乎没有心机,但是不到结局的最后谁也说不准,搞不好到了最后才发现他才是最腹黑的那个呢?

    前后夹击,处在生死存亡时刻的陈恭如何才能够破了这个死亡之局呢?

    只能是金蝉脱壳李代桃僵借尸还魂浴火重生了。

    王骁饰演的糜冲,是曹魏情报机关天水间军司的司马,他虽然戏份不多,算是个出场时间不长的配角,却让人印象深刻,作为反间谍的角色他性格非常鲜明。糜冲虽为武将,性格耿直,头脑清晰,直觉敏锐,做事情靠谱有分寸,凭着天生的敏感,但凡嗅出来丝丝不对劲的线索就会紧紧抓住不放,从陈恭在都督行辕起火的案发处方圆五里之内骑着民马路过的马掌不对劲就能察觉到陈恭的不对劲。

    他先是在酒舍杀掉了曹魏派来的游枭,又从一辆马车出城的不对劲就能做出判断,在山上围捕了荀诩从蜀汉带来的所有蜀兵,歼灭大部分蜀兵还能留下个活口。荀诩与谷正刚刚在听松园汇合见面,他就能迅速收到情报,并飞速赶往现场,这一出也间接导致了谷正的死亡。

    他不但触觉敏锐,做事情有胆识有头脑,只身与陈恭共赴蜀汉的险境,早早识破了陈恭想在途中让他沉溺险滩的谋划,并制定出了相应的对策。糜冲这样有能力的人按理说,本该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可惜他偏偏生不逢时,遇上了的一个脑子不灵光的领导,虽然他早早就认定了陈恭就是间谍“白帝”,可可惜领导总觉得他是杯弓蛇影,过于疑神疑鬼。就算局面如此不利于他,他最后还是跟自己的敌人一起踏上了前往蜀汉盗取机密的征途。

    可以说,糜冲真的是个狠人。只可惜,他遇上了白帝。

    第三集末尾被糜冲士兵围歼屠杀的蜀汉士兵也同样让人感动。这些零散的蜀兵在剧中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他们对自己的蜀国有极深的信念感,死前不惜脱下曹魏的甲冑以肉身博命,明知前面是死亡,还是奋勇向前与数倍于自己的曹魏士兵进行拼杀,他们最后都死了,没有被杀的也都自刎而亡,但却都死得铁骨铮铮。

    不仅仅是蜀兵有光复大汉的使命感,就连是小小的谷正也同样对诸葛亮要光复大汉的使命充满了信念感,他日夜所想的不过是光复大汉,统一国家,这样老百姓都能过上太平的小日子,为了这种信念,他最后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曹魏间谍 “烛龙”肃清案

    陈恭跟荀诩复盘情报被换的过程,不知道为何自己送出去的情报明明是“张郃援军出关走番须道,夜袭街亭”,到了诸葛亮手里却是“张郃部拟取瓦亭道越过萧关向我军推进相机决战”,只能说情报在中途被烛龙做了手脚,替换掉了。可替换也是有门槛的,因为情报是用白帝专门的密语所写,只能说替换情报的烛龙对白帝的专门密语也很熟悉,这说明烛龙已经深入了蜀汉司闻曹内部,而不会仅仅是个小喽喽。如果不把这个间谍揪出来,之后战争中情报失误导致的损失将只会更加惨重。

    同时白帝他们也知道了烛龙还要继续盗取蜀汉的军事机密,去军技司盗取“蜀都”和“元戎”的图纸、制作技术,或者绑架熟悉这种制作工艺的技术工人,烛龙最后能够得手吗?

    于是故事的主场终于从曹魏的天水转移到了蜀汉的南郑。

    接下来的故事,如果没有意外应该就是荀诩在蜀汉司闻曹努力清查出烛龙,陈恭借尸还魂深入五神教进行彻查,烛龙去偷蜀汉军计司的军事机密,在后面的故事中你站蜀汉还是曹魏,到底那边会赢呢,究竟是道高一尺还是魔高一丈呢?

    真的是非常期待剧集的更新了。

     2 ) 聊聊电视剧对原著的解构与重塑

    《风起陇西》作为马伯庸的处女作,出版于2005年,他后来回忆说书中的“很多名称,司闻曹、军正司、以及烦琐冗长的蜀汉行政程序,全部都是我毫无考据的凭空杜撰,这都是为了增加文章真实性而创造出来的古代机构……严格来说,《风起陇西》并非一部三国历史小说,而是一部借用了三国历史的架空小说。”

    显然,这次电视剧改编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它充分利用了这种架空,架空了马伯庸的架空。

    先让我们从书粉的角度来说,估计有些人初看后,免不了血槽飙升,对于剧里情节如此错乱,人物“张冠李戴”的情况,原著党里的保守派大概率是要口吐芬芳的,但是我也有一种直觉,这种人不会太多,因为《风起陇西》万万算不得马伯庸的热门书籍(也许剧播出后,会提升它的地位),所以我对书粉的执着还是保有乐观态度的,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地方是电视剧是否改编的成功。

    其实现在看来,改编后的剧和原著之间的关系,算是前者只是借用了后者的骨架,重新增减了血肉,以及注入了不同的魂魄(仅从前六集来看)。

    这里的骨架就是马伯庸借《风起陇西》为蜀国建立的情报机构——司闻曹。

    如果没有读过小说,从电视剧开头三集的快节奏里,可能看起来确实有些辛苦,所以,在这里为非书粉的群体补充一点背景。

    在原著中,司闻曹是马伯庸为蜀汉打造的情报机构,最高长官是姚柚,副长是冯膺。

    司闻曹下面有三个分司,管理蜀汉情报的司闻司,也就是外派间谍的活儿,陈坤在剧里饰演的陈恭就是属于这个部门的,这个部门的老大是阴辑。

    其次是分析情报的部门军谋司,是由冯膺直管,手下有一名得力干将狐忠。

    最后才是另一位主角荀诩的部门靖安司,主要是负责查内奸的。

    借由这个架构成立的蜀汉和曹魏之间的间谍攻坚战,就是《风起陇西》的整个故事的骨架,如果把这些都理清了,可能会相对容易理解剧里对人物血肉重建的所在。

    老实说原著小说有两大问题,并不利于改编成电视剧。一个是故事的体量,大概就是一部电影的时长,拉长到电视剧必然要增加一些信息量;另一点就是小说中出场人物众多,但是并不丰满,众所周知,马伯庸写人相对一般,何况是处女作,更不能多作苛责了,但这反而给予了电视剧极大的改编空间。

    首先,电视剧把原著中走过场的陈恭提升到了主角的位置,甚至是推动情节的关键所在。先是渲染了他在曹魏作为间谍的两难处境了,被发现与被构陷的双重危机。在曹魏,重塑了郭刚、糜冲的身份,增加陈恭与前者的“情谊”,与后者的“对立”;在蜀汉,增加了与荀诩的姻亲关系。

    这些在原著中全都没有的人物关系,打乱重塑了整个故事的结构,虽然本质上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在追查“烛龙”案上,但是切入的视角不同,故事传达出的效果也就不同,这也就是前面说的魂魄不同。

    在小说中,马伯庸的立意是在历史的缝隙中戏谑,他说“我喜欢阴谋史观,不是因为那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也不是因为那更能反映出人性的暗面,只是单纯对于这种体制式的诡计与内幕有叶公好龙的兴趣罢了。阴谋对我来说,有着一种别样的美感与质感,流光溢彩的政治殿堂中隐藏的黑暗,才是最富魅力的宝藏。”

    所以,原著中的故事,最终结尾的真相也一再印证着权谋与博弈,而现在电视剧的改编,给人的感觉是除此之外,增加了更多人的自我挣扎的部分,人物都变得更加立体丰满了。

    郭刚不再刚愎坚硬、糜冲不再无趣深沉、陈恭不再面目模糊、荀诩也不再单一刻板,电视剧里的群戏无疑是好看的。

    也正是因为群戏的原因,加上背景的复杂,过密的情节,对于大众来说,进入故事的过程可能还是有一些辛苦的,也许要熬过前三集,才能捋清人物关系。

    不过,我是觉得如果能看得进去的话,电视剧的改编还是蛮高级的,至少前期是好看的。

    路阳的风格自不必说,服化道和动作戏都保持了他一贯的特质,整个制作班底大多来自于电影团队,古朴简约的美学气质,努力追求时代的氛围,细节上面还是很考究的。

    而在故事的结构上,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剧架空了书的架空。

    如果对这部剧没有任何背景了解的话,大概率很多人会觉得真假参半,就像初读小说一样,毕竟故事的楔子使用了诸葛亮北伐失利的街亭之战,以及让许多真实的三国人物给主角做背景墙,都多少有了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而马伯庸给予故事的一些设定,人物的一些性格,无疑都是在“历史夹缝之处做文章”。正是基于此,电视剧也有了顺理成章的进一步发挥。

    就像电视剧开头是以街亭失利为始,作为背景交待。引出陈恭的间谍身份,并“盗用”了原著中白帝的头衔安在陈恭身上,让他在剧里成为蜀汉非常重要的情报人员,而街亭的失利直接把矛头指向陈恭可能的“叛变”,使其深陷困局,进而引出了“烛龙案”,再把追查曹魏偷窃弩机的事情合理化揉进陈恭的自救中,增加整个故事的悬疑性。另一方面,又借着荀诩为陈恭翻案的机会,引出蜀汉司闻曹内部职场上的尔虞我诈,以及后期免不了与蜀汉另一个职能部门军技司的权谋之斗。

    而在原著中,陈恭的作用主要是引出司闻曹,然后就战术性的暂时隐身了,后面就是荀诩的独角戏。所以,电视剧的改编,无疑是把人物关系变复杂了,让故事线也交融了,这就是我个人感觉中变高级的地方。

    当然,在这变高级的过程中,也会很考验观众的耐心,以及剪辑时没能很好过渡的故事线,可能变成一种瑕疵,让它有一些口碑上的两极分化。

    不过,到目前为止,从演员的适配度、故事的改编度和视觉呈现来说,我还是基本满意的,比较期待整个剧改编的完成度,如果最终的结尾依然回归到原著的揭秘,只能说中规中矩,如果有其他的惊喜自然更好,不过,几集看下来,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电视剧在人物的塑造上,应该还是非常成功的。

     3 ) 天师盖地虎,烛龙镇河妖

    延续《三国机密》和《长安十二时辰》的评分标准,我给本剧仍然打五星,具体计算方法是:亲王原著值100星,按揪拉哔哔老师扣90星,其他杂七杂八让原著读者满头问号的各种改编扣5星,最终结果是五星。

    本剧导演路阳在女主角人选方面一直都极富挑战精神,挑战自己也挑战观众。

    路阳导演的喜好是比较宅男式的,喜欢拍美女、喜欢拍打架,他的电影作品全都以精彩流畅的动作戏著称。这种优势也保持到了本剧中。

    只不过在一部以智斗为主的谍战剧里,动作戏的比重并不高,所以这种优势并不突出。目前的几场打戏主要都是以短剑进行的近战,干净利落有余,却没有形成集中展现韵律感和打击感的重头戏。

    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借尸还魂这一集糜冲的动作戏。先是被自曝的陈恭激发出杀意,随即宣泄到拦路盘查的蜀军身上。这时羽箭射来——这支箭是这场戏的点睛之笔,甚至可以说是前八集的最大亮点。导演没有强调中箭的瞬间,而是让镜头跟着箭走,来到地面。

    地上插着一支红色的箭。

    为什么是红色的?

    观众还没看清那箭是原本就被漆成红色还是因为其他原因变成了红色,镜头又回到糜冲的身上,胸前多了一个红色的小点,血液慢慢渗出,观众先前的猜测得到了印证。箭没有插在身上,反而更体现出这一箭的威力。

    对于中箭的糜冲,导演也没有安排他着力表现出狰狞表情和痛苦状态,而是让他神色如常地继续战斗,但是他的动作明显迟缓了。这一箭对他造成的影响是通过这种方式体现出来的。

    其实从那支红色的箭钉到地面上时,糜冲的结局就已经注定了,但是导演还是让他又徒劳挣扎了一阵子。最后镜头再度回到那支箭,这次多停留了几秒,让观众看清楚了——确实是被血染红的,而且箭身还在不断滴血。

    好的动作片导演能拍出动作的惯性。射箭是一瞬间的事,但是其影响却贯穿这一整场打斗戏。就像对着平静的水面投石,石头触及水面只是一瞬间的事,但是涟漪却要扩散许久。

    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在动作片拍摄方面的经验,电视剧大幅强化了两位男主角的战斗力。原著当中的荀诩和陈恭(杜弼)都是偏文职的设定,并不是像剧中这样隔三差五跟人动刀子。当然,他们的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要随时做好跟人拼命的准备,但那是万不得已时的最后选项,并不是他们的生活常态。

    说是两位主角,其实不准确。原著小说当中,荀诩是毫无争议的男一号,陈恭的戏份要远远少于他。虽然陈恭是最先出场的,但是引出核心事件之后,在全书将近三分之二的篇幅里都没他的事了。直到小说的第三部分,他才回归蜀汉,那也是他与荀诩的初次见面。小说里两人的战友情之所以让人感动,就是因为他们本来并不认识,但是因为相同的理念和对彼此业务能力的认可而惺惺相惜,素未谋面却仿佛神交已久,刚刚认识就迅速形成了默契。这种默契是两个智力水平相近的专业人士之间的互相吸引,不需要多余的亲戚关系或情感羁绊。

    在武力得到增强的同时,司闻曹的干探们也难免付出了降智的代价。前两集的司闻曹表现得就像是抗战和国共内战题材的谍战剧里的军统特务,实在让人难以相信他们属于君主仁德、臣下忠义、在三分天下中占据人和的蜀汉。剧中司闻曹这帮人只会对自己人使劲,达成目的的方法就是大刑伺候——冯膺水淹荀诩,荀诩土埋陈恭,反正同事就是拿来折腾的。

    主角这边一通忙活,敌人的情报没打探到多少,反而先把自己人给逼死了。原著当中谷正才是真正的白帝,正是他的慷慨赴死激励了陈恭。谷正死在陈恭面前,那一幕就好像《无间道1》黄警官在陈永仁面前被人摔死。读者对陈恭以及他的同僚们的认同感在相当程度上是这时候建立起来的。

    剧版不但将谷正弱化了,而且他的死也毫无价值,还显得荀诩像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笨蛋。不过他的难兄难弟陈恭也好不到哪去。荀诩派人假装成郭淮的手下押送陈恭去试探时,陈恭直接就在马车上拔刀捅人了,后来连滚带爬地逃跑也没逃多远,被人抓起来扔到坑里了,这时候开始喊冤了——不管你是不是蜀谍,就冲着你刚才在车上捅人,人家现在法办你就没毛病。后来荀诩出来解释这是一场试探——好家伙,赶情陈恭在车上捅的还是蜀国战友。这俩在对自己同僚下刀子方面,那是争先恐后。我看诸葛丞相和庞统不是卧龙凤雏,你俩才是卧龙凤雏。

    原著当中荀诩和陈恭的工作环境比较接近《潜伏》的余则成,虽然危机四伏,但主要是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直接拔刀的机会并不多。荀诩是个其貌不扬的中年社畜,要应付各种办公室政治。他让读者产生认同感是因为他的乐观和坚毅,用嬉皮笑脸来包裹他势不可挡的决心。本剧的主创是拿着《潜伏》的文本拍出了《亮剑》的精神。

    另外,原著的荀诩有老婆有孩子。身为一个社畜,工作的压力让他没空出去搞东搞西,也没机会跟哔老师眉来眼去。原著当中老是惦记柳莹的是荀诩的上司冯膺。这又是一个被改得除了名字以外与原著几乎没有关系的人物。小说里面他是个油腻又怯懦的中年人,一直在拖荀诩的后腿。剧版的冯膺则看上去颇为精明强干,而且有一种忍辱负重的悲壮感。

    ——那是当然了,毕竟冯膺的真实身份是蜀汉五虎上将之一的常山赵子龙嘛。

    之前聂远在路阳导演的《绣春刀》里面饰演的反派赵公公也是用长枪的,不知道枪法是不是从赵云那时候流传下来的。本剧当中他似乎没有施展长枪的机会,不过第八集遭到陷害拘捕时,也露了一小手,确实还是挺能打的。

    本剧司闻曹的主管人员冯膺的选角,让我联想到同样是三国题材的电脑游戏《轩辕剑外传汉之云》,那里面主角也是隶属于杜撰出来的蜀汉特工组织,不过更多的是执行刺杀一类的外勤任务,而那个特工组织飞羽部队的创始人正是赵云。

    想不到赵子龙你浓眉大眼的,也是个老特务头子了。

    说到《汉之云》,其实它前几年也被改编成了电视剧,但是涉及到的真实人名、国名全都被改了,没有保留一点三国的影子。相比之下,本剧算是十分幸运了,得以呈现真实的历史背景以及三国迷熟悉的那些英雄人物的名字。

    我唯一不理解的是,为什么五斗米教要被改名?这个有什么好避讳的?五仙道又是什么鬼,《笑傲江湖》吗?这让人不禁想起在船上与手背在身后摆来摆去的岳掌门对唱山歌的五仙教主蓝凤凰。

    如上面所述,这部剧给两个主角进行了降智,而且剧情走向从一开始就和原著小说大相径庭。这个让荀诩潜入到陈恭身边强行在开头几集制造双男主同框的操作,像极了当年剧版《三国机密》前几集给司马懿进行的加戏。大概这些编剧都是一个师父教出来的。

    不过在剧情推进到第四集,陈恭提出要利用糜冲实施借尸还魂之计时,我终于觉得故事开始变得有点儿意思了。这样设定可以巧妙地将原著当中一些糜冲的经历挪到陈恭身上,而且也增强了冒险感和悬念。最重要的是,这样一来荀诩这次天水之行也不变得再是脱裤子放屁了——陈恭的计划需要一个知情者在内部配合,荀诩就是这个人。此外,上面提到的那场我非常喜欢的动作戏,也是这借尸还魂计划的一部分。可以说,本剧前几集的精华都集中在借尸还魂这一部分。

    借尸还魂初见成效,陈恭打入五斗米教内部之后,接下来的剧情走向却开始朝着《智取威虎山》的方向去了。五斗米教的问题之所以棘手,就是因为其教众散布于民间,不好掌控。而本剧当中这伙人却挺爱扎堆儿的,天天守在山洞祭坛里面,像一伙山贼。大祭酒黄预整个是座山雕的派头,还弄了个压寨夫人,压寨夫人还是主角的亲老婆。这个压寨夫人还美其名曰“圣姑”——果然还是《笑傲江湖》。至于主角陈恭,当然就是杨子荣了。

    通过了座山雕黄预的试探之后,陈恭正式入伙,黄预还要跟他拜把子。于是陈恭就得管自己的亲老婆叫嫂子。借用本剧导演路阳的老搭档雷佳音的名台词——我尼玛,爱嫂子啊?

    陈恭的这条感情线是电视剧完全原创的,希望后续发展是点到为止,不要喧宾夺主,毕竟小说里面完全没有爱情线。硬要说有的话,原著当中的柳莹,也就是哔老师演的那个角色,围绕她的戏份算是跟爱情沾边。不过与她上演对手戏的并非荀诩,而是高堂秉。剧版高堂秉的人设和职位其实相当于小说版的狐忠。原著当中的高堂秉其实是个孔武有力、热血冲动且富有侠义精神的愣头青。

    到这里我就不得不吐槽一下剧中人物对高堂秉的称呼了。一个热知识,高堂秉其实复姓高堂,单名秉。因此剧中人物称他“高司尉”“堂秉兄”,那个效果就跟《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的热门小品《先生请出山》当中关羽说的那个“葛亮兄”的梗一样。

    我实在没想到,一部以三国为题材、诸葛亮登场作为主要角色的电视剧里,居然会真的出现类似“葛亮兄”这种梗。

    这个“糖饼兄”的梗倒是帮我解锁了本剧的正确打开方式——《风起陇西》其实是一部喜剧。在路阳导演之前的电影作品中,就算整体风格再怎么黑暗压抑,他也总会放一些搞笑段子调剂一下,比如《绣春刀1》的杀挚爱亲朋、手足兄弟得加钱,《绣春刀2》的“你俩睡了吧?”等等。本剧也不例外,糖饼兄的梗也许是无心插料,而主角二人组状况百出的借尸还魂计划我相信才是导演的有意为之。从绑架郭刚到水淹糜冲,看陈恭和荀诩这俩大聪明暗搓搓地计划阴人结果计划屡次翻车惨遭打脸就是我的快乐源泉。

    很多人吐槽本剧台词太过现代,这个倒是不赖电视剧的编剧。原著小说就是如此,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小说里的人物对话经常带有浓重的翻译腔,读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在看美剧。其中最经典的当属荀诩接受评议时审查官说的那句“他在军队蹴鞠队里打四分卫”,可以说是把亲王的恶趣味体现得淋漓尽致。相比之下,剧版的台词算是有所收敛了。电视剧错只错在把这些台词分配给了诸葛亮等史实人物,否则也不至于引起观众这么强的抵触情绪。

    正如我上面提到的,《风起陇西》其实是一部喜剧。把它当喜剧看,当作是三国版的《武林外传》看,那些太过现代的台词也就没那么难接受了。

    我一直认为《风起陇西》是亲王长篇小说至今为止的最杰出作品,后续《长安十二时辰》《两京十五日》等作品胜在细节更加丰富严谨,但是在整体谋篇布局之巧妙程度上,却未必强于《风起陇西》。

    原著小说开头就是王双追击败退的蜀军,遇伏中箭身亡,由此引出诸葛连弩这一麦格芬。剧版改成了从马谡失街亭开始拍起,看似拉大了格局,其实却模糊了重点。亲王小说中的史实人物通常是有一两位作为主角的伙伴,剩下的大多以彩蛋形式存在。而本剧为了吸引三国迷的注意力,过早地让诸葛亮等重磅角色露出庐山真面目,打破了神秘感和惊喜。这就好比《星战外传:侠盗一号》一开场就让黑武士出来耍剑、《曼达洛人》第一季第一集就让卢克出来送祝福。

    与《长安十二时辰》一样,本剧在改编时也放大了权谋斗争的部分。《长安十二时辰》是把小说里面着墨不多的李亨与李林甫的斗争做成了贯穿全剧的主线,本剧也是把诸葛亮和李严的较量提前拿到台面上。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两部剧都参与演出的尹铸胜老师,他大概要成为马伯庸电视宇宙的奸相专业户了。我发现权斗上瘾在国产剧编剧圈内已经出现了人传人现象。然而亲王的小说相比过去的历史小说,最宝贵的部分正是他对小人物的珍惜。

    当年评价《三国机密》时,我就表达过我的观点,我不会以是否严格遵循原著小说作为评价一部电视剧质量的重要指标。魔改也无所谓,魔改还更有新鲜感,只要最后能自圆其说就行。

    本剧对小说的改编是颠覆性的,按照剧中的设定,烛龙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所以他肯定不会是小说里那个烛龙了。如果最后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也许这种颠覆就会让本剧成为神作。反过来,如果本剧最后不顾条件的变化,盲目套用原著的烛龙身份,那这部剧就会比《长安十二时辰》烂尾得更加惨烈(没有说《长安》不好的意思,烂尾不影响它整体是一部好剧)。

    如果让我拍《风起陇西》,那我一定不会让诸葛亮那么早就露脸,而是前期每次诸葛亮登场,都只拍到他轻摇羽扇的手,直到最后一集才让他露脸——而且不要找别的演员演,再有名、演技再好也没用,就用CG做一个年轻版的唐国强老师,也不用多,给个两三秒的特写就行,胜过换别的演员费劲巴拉地演几十集。

     4 ) 谁人手中子 扮做弈棋人

    我在五一小长假倒数第二天开始看《风起陇西》,一不下心刷了个通宵。

    摸着良心说,《风起陇西》是我近两年看过的国产电视剧最佳,没有之一。很久没有看过一部不能跳过和快进的电视剧了。

    所以你可以想象我12点点开爱奇艺开始看,看了2集发现还有16集的心情,怎么办,好了,熬夜刷剧吧。

    全剧24集,16集在2/3处,刚好是一个小高潮。魏国潜伏在蜀国的密探烛龙身份暴露,白帝的冤屈得以洗刷。但是没想到,剧情一转,白帝的身份让人有了其它的猜测。

    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几天将是剧情最后的大高潮,反转再反转,很久没在真的影视剧里看到堪比内娱更精彩的剧情了。

    书版 VS 剧版的区别

    书和小说用了同一套人物。但是剧版和书版基本上是两个内核一致,主要情节一致,但是人物丰满程度不一致的两部作品。

    大约相当于《西游记》原著 和 《西游降魔篇》。

    原著小说出版于2006年前后,彼时马亲王还没开始写《古董局中局》。这部作品可以认为是亲王较为正式的朝“历史侦探”方向探索的第一次比较成熟的尝试。

    写完之后,亲王还不忘在后记里哀嚎:

    “二十几万字的数量对于很多强者不过是沧海一粟,只够铺陈完开头,但对于天性惫懒的我来说,已经是生平极限中的极限了。用田中大神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我预支完了下半生的勤勉。”阿弥陀佛,幸亏以后我就是死上班族,再也不用干这伤筋动骨的营生了。”

    当然亲王口嫌体正直,正是有了《风起陇西》,后面才有《三国机密》这样的脑洞,乃至于《长安十二时辰》,到了《两京十五日》,风格已经非常成熟,乃至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对比书和剧,书里荀诩是第一男主,他东奔西跑,发现线索,为蜀除奸,也是围绕着“烛龙”展开,而陈恭只在开头出现了一下,面目相当模糊,倒是糜冲在书中存在感更强一些,盗取设计图纸这一系列动作都是这个小聪明干的。

    剧中,则一改穿针引线大男主的套路,变成了群像戏。每个人又有了一份长长的人物小传。杨仪的小格局,在与诸葛亮的日常互动中,被自然点破。李严对曹操的欣赏,草蛇千里。陈恭与荀诩的姻亲关系,不仅铺垫了两人的友谊基础,陈恭妻子翟悦的去世,更是加满了戏剧张力,让陈恭和荀诩都更像是一个普通的人。

    亲王的书是一部20万字的中长篇,而电视剧的创作大大加深了整个故事的厚度。

    好的剧,让人获得的不只是情感的宣泄,而是让观众对角色着迷。不瞒你说,从昨天到现在,我已经对三国历史深深上头,查阅了杨仪,李严,诸葛亮之间的爱恨情仇,甚至有再读一读《三国演义》的冲动。

    历史背景必知必会

    《风起陇西》的故事是从马谡大意失街亭开始的。

    两年前,刘备讨伐东吴大败,在白帝城病危。临死前,将死的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并留下了著名的一段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当然有句名言说得好,不要看人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

    刘备在安排下一届领导班子的时候,可不是像言语间这么陈恳。他在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文官之首)的时候,同时也任命了益州士族李严为中都护(武馆之首)。两人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同,所持的观点不同,因此这番安排既能让两人互相牵制,也能安抚蜀地旧人。

    当然,诸葛亮和李严都不是愣头青,和大多数社畜一样,虽然不喜欢彼此,但是还是能一起工作。

    这是《风起陇西》故事发生的蜀国背景。

    而纵览三国局势,刘备去世后,诸葛亮经过几年的休养生息,上书《出师表》,意欲北伐。第二年,曹丕去世,曹叡作为一个20出头的年轻人,刚刚即位,魏国政局不稳,诸葛亮此时已经暗中搞定了天水,南安和安定三地,三地响应反魏,如果能守住三地,蜀军继续北上,就能占据两周。

    为了抵御魏军的反扑,诸葛亮派马谡守三地的战略要地街亭,结果被魏国大将张郃拿下。

    街亭失守,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马谡被斩,诸葛亮上书自贬三等官职,同时也在筹备第二次北伐。

    历史上,街亭失守归咎于马谡不听从诸葛亮建议,但是剧中给予了另一种想象,是由于却归咎于蜀军情报工作出现问题。这才引出了全剧故事。

    人物背景查漏补缺

    荀彧 & 贾诩

    实际上,三国里并没有荀诩这号人物。但是这个名字太三国了,以至于刚看到的时候,以为历史上确有其人。

    不过虽然历史上没有荀诩,但是却有荀彧和贾诩,在这两个人身上,我们能隐约看到男主角的影子。

    荀彧是魏国谋士,被评价有“王佐之才”。虽然曹操当时挟持汉献帝,是实际的首领,但是各种迹象都表明,荀彧忠于献帝而非曹操。

    最莫衷一是的就是其死因,在他死之前,曹操想进为“魏公”,以此询问荀彧意见,但是荀彧表示,你应该谦虚谨慎,劝谏了曹操,同一年,荀彧去世,去世前烧毁了自己所有的上书。有人猜测是因为“曹操想让荀彧杀死献帝皇后,荀彧不从,自杀身亡。”

    纵观荀彧一生,聪明且忠诚是其注脚。和剧中白宇演的荀诩确实有几分相似。更好玩的是,历史上还有荀陈两家是世交的说法。也暗合了荀诩和陈恭友情的线索。

    贾诩和荀彧类似,也是魏国谋士,只不过他的年代更早一些。曹操还没发迹的时候,贾诩就闻名天下。投靠曹操之前,在官渡之战,劝说张绣向曹操投降,解决了曹操当时的困境。后来被曹操重用。老年后,认为自己不是曹操旧臣,担心被猜忌,因此主动退居二线,过上了财务自由的生活。

    这种不贪恋名利,有大智慧的性格和荀诩也有点相似。

    陈恭

    东汉末年,确实有陈恭其人。他的生平不详,只知道是跟随李通起兵,霸占了河南朗陵县。嗯,更直白的翻译,可能应该算得上当时的草寇或者土匪。当然后来带着人投奔了曹操,也就变成了正规军了。

    剧中陈恭是天水主薄,但是也略微提到他少年时候,喜欢游侠。这个背景和游侠李通是相似的。

    亲王此时可能只是借用了陈恭的名字和一点点背景,稍加发挥,才变成了电视剧里的白帝陈恭。

    杨仪

    杨仪在剧中至今应该算是正面人物。但是真实历史上,他虽然才干敏达,但是心胸狭隘。诸葛亮去世后,就投入到了搞倒魏延的运动中去,终于斗垮了魏延。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两人就不和。诸葛亮北伐途中去世,北伐被迫中断,在杨仪主持下秘不发丧,魏延一方面要被迫断后,一方面还要听命于杨仪,自然很是不爽。两人在北伐撤退途中,均是飞书向皇上告状,说对方谋反。

    后来魏延终于被干掉,杨仪有因自己的属下蒋琬更受重用,而与其不合。后来口不择言,说了:“后悔当初没投靠了魏军” 的话,被告密,导致被废为平民。

    但是杨仪没有就此打住,反而有不断上书骂人,终于被捉拿下狱,最后自杀身亡。

    杨仪,就。。。怎么说呢。确实心眼很小,只能看到眼前的得失。在剧中有一幕戏,他去找聂远演的冯膺,要求他赶紧把烛龙一案了结,对烛龙一案背后的真相并不在乎,而是更在乎诸葛丞相与李严的朝堂斗争。

    格局不大,格局相当不大。

    李严

    最后来说李严。这是一个很有趣的人物。翻看他早年经历,是少有的能于政事的蜀中干将。在刘备托孤之前,李严就官拜尚书令,辅佐诸葛亮处理政事。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也曾写信劝降新城太守孟达。

    可以说,此时此刻,他和诸葛亮虽然不能说是亲密无间,但至少也是至少也是同心同德。

    但是随着刘备去世,他的骚操作就频出。先是劝说诸葛亮加九锡,也就是说劝说诸葛亮自己称王。但是被诸葛亮婉拒,还拿出了匡扶汉室的大旗,说如果事成,”那时再与诸位一齐晋升,就算十命也可接受,何况于九锡呢!”

    孔明不仅高风亮节,还是真·语言大师。

    李严碰了一鼻子灰之后,便开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开始要求独立开府,拥有更多地方自治权利,但是遭到诸葛亮拒绝。

    后来魏军伐蜀,诸葛亮派其赴汉中迎敌,李严却各种推脱,直到诸葛亮为其升官后,才勉强愿意。

    在北伐途中,他负责粮草供应,其操作就更加令人迷惑。开始告诉诸葛亮,粮草不济,建议退兵,诸葛亮听从建议,撤军回来,但是回来后,竟然又表示:“军粮充足,不明白为何撤军。”

    话里话外,好像他失忆了一般。

    最后逼的诸葛亮掏出他的手疏与其对质,他才认罪。也因此被贬为平民。

    自此,李严的政治生涯结束。虽然是从蜀国三把手的位置上跌落下来,但是至少也得了善终。甚至死在了诸葛亮之后。

    剧中李严的形象和历史形象颇为一致,他也有爱蜀之心,爱才之心。只不过,似乎爱里有些不纯粹,不甘心。

    最后说一下剧

    我觉得影视剧里,表现爱情、亲情是比较容易让人共情的。但是通过表现民族大义,理想,信念,让人共情是难的。

    比较容易就落入了假大空的俗套里去了。

    但是路阳的作品,一贯能在历史背景下看人。

    《风起陇西》的海报里有一句我特别喜欢的话:“谁人手中子 扮做弈棋人”。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自以为控制大局的人,实际上只是别人的棋子。但是剧集我看到这里,会觉得其实人人都是自己立场的棋子。自己的行为与其说是受别人控制,不如说受自己的立场和认知控制。

    甚至在16集了,这整部剧里都只有立场,没有好坏之分。

    蜀魏的谍战是因为立场不同,蜀国男主可爱,魏国的官员也不遑多让。郭刚的单纯赤城,糜冲的认真执着,乃至高堂秉的低调隐忍,他们每个人都有人性闪光的地方。

    诸葛亮和李严在朝堂上斗争,李严接到了李邈提供的构陷证据,也因其是捏造的,选择不用,这一刻,我能看到作为一个剧中希望塑造的反面,他仍有较高的底线。

    甚至于李邈,他最初为马谡仗义执言,最后却落得贬为平民的下场,也并非毫无可取之处。

    路阳之前拍过《绣春刀》,对这种风云诡谲的局势拍摄有了诸多可贵的经验。从这个角度看,《风起陇西》找到路阳来拍,简直是天作之合,制片人得加鸡腿了。

    《风起陇西》是一个加大版的《绣春刀》,立场更多维,戏剧张力足够。拍得紧张刺激并不难,难的是导演竟然在这复杂的关系里,能让故事的主线不散,并且稳步推进,这个节奏感,在当下中国影视剧里绝对属于上乘了。

    就,还有8集。大家赶紧刷起来吧。

     5 ) 风起陇西:当“士为知己者死”的陈恭,遇上“士为知己者死”的荀诩,结局从一开头便已注定

    《风起陇西》总算迎来了大结局,这盘下了近半个月的大棋,终于到了落子的那一刻。也许你的脑袋还没被整晕,却先被这样的一个大结局,弄得肝肠寸断了。没错,这哪里是什么谍战剧啊,分明是一部大虐片好吗?看看我们可怜的思之,“有国不能归,有家不能回,有妻不能见,有朋不能聚”。身为一个终极卧底,他是最重要的那颗棋子,是这盘大棋能否下赢的关键,决定着整个蜀汉未来的命运,却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是何等的悲壮。

    中国古代有个成语叫“舍生取义”。怕的不是只有一人“舍生取义”,而是两人。中国古代还有句话叫“士为知己者死”。怕的同样不是只有一人“士为知己者死”,而是两人。陈恭和荀诩,他们就这样的两人。既可以为国家大义献出生命,更可以为对方慷慨赴死。当“士为知己者死”的陈恭,遇上“士为知己者死”的荀诩,他们的结局从一开头便已注定。那场牢狱中“最后的诀别”,将兄弟二人的生死情谊推向到了最高潮。荀诩那句“我能读懂你的心啊”,不知道让银幕前多少观众的心碎成了两半。

    风停了,一切都已尘埃落定。回望这一路追剧的经历,可以说也是经历了颇多波折。首先从开场起,就让我感到十分震惊。又或者说,这部剧选择了一个高难度的开头。从《三国演义》的背景讲,那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时,因街亭失守导致全面溃败,迫不得已的孔明最终决定“挥泪斩马谡”。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也都知道了,诸葛丞相六出祁山,最后在萧瑟的秋风中,星落五丈原,年仅54岁。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句话,也用自己的一生兑现了匡扶汉室的承诺,却最终只能换来一个遗憾的收场。

    这样的一个开头,何尝不是一个无可奈何的“终极剧透”。不管陈恭和荀诩他们怎么努力,最多也只不过拖延一下蜀汉的覆灭时间而已。从这部以蜀汉为主要视角的作品来看,这显然是一个令人感伤的结局,也给这部作品渲染上一丝悲壮的成分。这当然不能责怪别人,很多读者看到诸葛亮死了就把手上的《三国演义》给扔了。更有甚至,看到关羽走麦城或刘备托孤就哭成了泪人,再也没有心情继续下去了。也难怪自古以来中国民间便流传着一句经典的歇后语:看三国掉眼泪——替古人担忧。

    正如剧中人常常对着远山感慨“起风了”那般,《风起陇西》偏偏选择在蜀汉最危难的这一刻,迎着狂风怒号,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我没猜中开头,也没猜中接下来的进展,我更没有猜中这竟是一部几乎没有大规模冷兵器捉对厮杀的古装战争剧。继续看下去,才发现原来是一部以谍战、悬疑和权谋为主的三国题材作品。你能想象一部三国题材的影视剧中几乎没有任何大场面吗?这实在太有意思了。

    这就是路阳导演的《风起陇西》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马伯庸原作的最出彩之处,它不是一部三英战吕布那样的动作片,而是一场和你处处“勾心斗角”的脑力竞赛。让你时时刻刻跟随陈恭和荀诩等人在天水、南郑等地出生入死,沉浸感十足,又始终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牵着走,像在一款三国志题材的RPG游戏中大冒险。

    在剧情设定上,《风起陇西》拥有两条较大的主线:一条为“谍战”线,一条为“权谋”线。先说“谍战”线,它又可以从蜀汉和曹魏两方视角来展开。蜀汉视角,当然是以荀诩等人的“锄奸”为主线,以揪出那个隐藏在蜀汉情报机关司闻曹的内鬼“烛龙”为目的,否则在这场情报战的对决中,蜀汉必将全局被动。曹魏视角,一方面他们要铲除蜀汉来的卧底,另一方面也派出游枭潜入蜀汉内部,以推进“青萍计划”的实施,完成在蜀汉高层秘密布局的意图。双方在这座看不见的战场上,展开了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捉间战和反间战。

    而在“权谋”线上,主要呈现的是蜀汉视角下的一场争权夺势战。一方是咄咄逼人的李严,一方是岿然不动的诸葛孔明,围绕着不同目标利益之间的博弈。而蜀汉最大的情报机关司闻曹,变成了所有阴谋和阳谋相互角力的主战场。众人明面上都是蜀汉人,嘴上说着心系蜀汉,却在行动上尔虞我诈,各怀鬼胎。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深陷在派系之争的涡旋中不能自拔,黑暗正降临在这座看不见的战场上,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风雨就要来了。

    《风起陇西》的整体节奏适中,24集的长度似乎恰到好处。值得一提的是,每集均使用了“三十六计”中的一计作为标题。这些计策起到了总结剧集的作用,也将这部剧的“策略”成分推向了极致。说得夸张点,这是一部能够锻炼脑力的电视剧,信息量极大,细节和暗线繁多。大家观看过程中千万不要玩手机,不然你得一次次地倒回去重看,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

    但如果非要说这部剧最吸引我的地方,我想还是像陈恭、荀诩这样的“架空人物”。众所周知,三国是一个群星闪耀的时代,我们也耳熟能详诸葛亮周瑜郭嘉那样的谋臣,和关张这样万人敌的武将,《风起陇西》的主角却是一帮合理想象出来的“小人物”。没错,无论官渡之战、赤壁大战亦或三分天下,记载在史书上的无非都是些英雄人物,他们也确实在战略层面上主宰了一切。但《风起陇西》讲述的却并非这些高高在上的决策者们,而是那些默默无闻的“执行者”。他们依然有出类拔萃的智力,所向披靡的勇气,有血有肉,侠肝义胆,愿意为了国家大义而慷慨赴死。我想无论这些人代表的是蜀汉还是曹魏,他们都配得上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传奇故事。

     6 ) 青蘋之末的大风

    作者:枨不戒 马伯庸的作品,向来以小见大,将小人物置身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里,虚实结合,以现代人的思维解读历史事件的细节,带给观众“在场感”,在跟随这些小人物的命运走向中,仿佛亲临历史。不管是《长安十二时辰》里的不良人,还是《长安的荔枝》中的九品小监事,都是这样的视角与手法,上周开播的《风起陇西》,也是如此,不过人物职业换成了更紧张刺激的夜枭。 夜枭顾名思义,是活跃在夜晚的攫禽,也就是猫头鹰。飞得高,牙尖爪利,隐匿无形,又能以叫声示意,夜枭这词念起来比细作要文雅。

    而这场碟中谍,计中计的场景则放在了波澜诡谲的三国时期,由曹魏和蜀汉两大阵营拉开序幕。《风起陇西》开场就是谍战大戏,轰轰烈烈的北伐战争,失利的原因竟然是因为情报错误,而这个情报负责人,是蜀汉情报机关“司闻曹”的最高机密——白帝。

    数万人的生死,被联系到一个人身上,第一集就是迫在眉睫的锄奸行动,把这种紧张感拉到最强,台词上没有一句废话,全程硬核。见多了缓慢节奏,人设单薄的剧,《风起陇西》的快节奏,强推理让我眼前一亮。 在制作上,《风起陇西》与《长安十二时辰》同样精良做派,服化道绝不敷衍,但不同的是,《风起陇西》中人物多着以麻布料为主,与当时的民生、风物所匹配,基本还原历史的广袖宽袍,给剧中角色镀上了一层魏晋的风流姿态。白帝的白色长袍,荀诩的蓝色袍服,柳莹的浅绿裙踞,都带着古朴的优雅感。剧中的细节也很用心,少有桌椅,多为跪坐,吃饭用手抓起面饼蘸酱,写字用的是竹简。没有奇奇怪怪的滤镜,没有磨皮和打光,镜头下保留着自然的颗粒感,让剧集充满电影感,随便一张截图,都带着大片质感。

    看过三国的人,诸葛亮绝对是大家心中智者白月光,《三国演义》里有仙风道骨的唐国强,《赤壁》里有温文尔雅的金城武,李光洁饰演的诸葛亮,比起前辈们的演绎,也毫不落下风。

    李光洁的版本呈现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诸葛亮,此时的他已经不再年轻,没有羽扇纶巾的英俊潇洒,更没有草船借箭的意气风发,有的只是衰老和疲乏。把他视为肱骨的主公已经去世,曾经让魏军闻风丧胆的虎将也已经不在,他有心在死前替蜀汉把疆域稳固,却遭遇北伐失败,外有强敌虎视眈眈,内有同僚处心积虑夺权,上面坐着那个不知人间疾苦的阿斗。丞相不能不疲乏啊,多年的呕心沥血,多年的君臣相得,眼看要付着东流,但他仍然肩抗重担,李光洁将那种疲惫的力挽狂澜展现出来了。 陈坤所饰演的白帝,可谓是举重若轻。陈恭看起来是个放诞不羁的世家子,对着好友兼上官说话,也是一派疏朗豪迈,可是背地里,他却是头号间谍,曹魏阵营内部最大的敌人。陈恭在酒馆里喝酒赏舞,十足的风流姿态,可是对着糜冲的步步紧逼,晚宴上的活口当面指认,他的镇定与内敛又充满力量。这个转变拿捏的很到位。

    陈恭应该是陈坤近年来拿到的最好角色,角色的背景和人设,与他的气质十分贴合,陈坤的大五官深轮廓很容易表现出角色的忧郁和深邃,又带有优雅感,世家公子,深情男子,这样的角色他是手到擒来的,他之前的经典角色,陈子坤、金燕西、王生,莫不是如此。陈恭为了光复汉室,不惜远离家乡,与妻子分别,遭遇同僚误解仍不改其志,这个人物,和诸葛亮一样,是带有浓浓的理想主义色彩的,是个悲剧角色。

    比起陈恭主动在魏蜀两地搅弄风云,荀诩是被动卷入碟中谍游戏的。荀诩虽然任职司闻曹,可他是靖安司的内勤,工作是看资料,分析谍报,而不是亲身上场。作为陈恭的大舅哥,信任的知己,他是不相信白帝叛变的,即使是遭遇重刑,他也不放弃这点,而他的身份,也决定他成为街亭失利事件的扫尾人员。一方面是本心和情谊,一方面是家国和职责,荀诩纠结于两难,萃毒的匕首,茶水里的毒药,注定他和白帝只能活下一人。但见到陈恭之后,通过试探,马上就相信了他,哪怕他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哪怕这个结果是蜀汉想要抹除,他仍然愿意冒险。

    如果说陈恭是睿智与锋芒,是一把外放的尖刀,他永远有那么多奇思妙想,哪怕身处绝境也游刃有余,那么荀诩就是孤勇与坚韧,是一个厚重的刀鞘,哪怕被众人反对他依然会坚持心中信念。

    这两个角色撑起了剧中的故事结构,两个情报人员,两个知己好友,一明一暗,一个在曹魏寻找蛛丝马迹,一个在司闻曹排除清扫,共同查找蜀汉情报阵营里的大敌“烛龙”。双男主的配置在影视剧里并不少见,但陈坤和白宇的合作还是给了我惊喜,在剧中,陈坤的皮肤到眼神,都保持着不错的状态,能够将复杂的表情演绎到位,而白宇留着胡子,束起发髻的妆造,在他以往的少年感上加了一丝成熟的韵味,显得更有余味。

    剧中的一干配角,也都是老戏骨。开场和陈恭对戏的糜冲,锲而不舍,老谋深算,看起来就是个可靠的肱骨之臣,一条忠心耿耿的猎犬。他是第一个怀疑陈恭的人,也是第一个让陈恭碰鼻子的人,他监督搜查陈恭住所,几次都差点抓到把柄,在和陈恭前往五仙道的途中,他完全打乱了陈恭的计划。可惜这样一个老辣的对手,还是死在了陈恭手下。

    聂远饰演的冯膺,也是一个心机BOY。街亭失利后,他是扫尾的负责人,他当机立断排出荀诩深入曹营,除掉白帝,及时止损。北伐失败后,大将军李严弹劾诸葛亮,进驻司魏曹,面对人事变动,冯膺稳坐钓鱼台,不管是李严的拉拢,还是李邈的威胁,他都波澜不惊。而李邈为了扳倒冯膺,不惜自编自导出雕版失窃事件,把烛龙的事扣在冯膺头上时,他从狱中逃出,没有去找老上司杨仪,而是跑去找李严,用保留的证据成功为自己洗白,还赢得了李严的信任。可是这么一个心机BOY,也被烛龙骗了。

    白帝的情报是在大营被调换的,而能够看懂密语的人,只能是能接触到白帝雕版的人。荀诩、冯膺,杨仪、阴辑,孙令和高堂秉这些人里,谁是烛龙?孙令是嫌疑最大的,可是没孙令咋咋呼呼的,虽然能接触到密语,但没有这个心机。接下来被怀疑的是冯膺信任的高堂秉。他在一开始就误导了荀诩,暗示他烛龙是看懂白帝密语的人,后面利用司闻曹里的权利斗争,杀死李邈,联络柳莹,暴露翟悦的身份,用翟悦之死给了陈恭最深一剑。可是高堂秉也有疑点,他接触不到谷正,而他的自爆身份也像是在给别人打掩护。烛龙到底是谁?或者说谁才是下一个烛龙?这还是一个谜。

    每一集都有一个反转,每一集都有新的线索,信息密集,需要人全神贯注,犹如在通关打怪,充满意想不到和惊喜。在悬疑向上,做出了层次和深度,在历史向上,又保留了风味和厚度,五月份如果需要打发时间看剧,又不喜欢看傻白甜剧情的话,《风起陇西》是个不错的选择。 随着剧情展开,更多谜团浮现出来,故事变得更加复杂了。诸葛亮还在计划下一次北伐,冯膺即将退出司闻曹的舞台,原本是魏谍的柳莹,竟然和陈恭暗中有来往……不由得让人好奇,这场大风到底会吹向何方?只能拭目以待。

     短评

    古装谍战、消息走漏、卧底烛龙,不管是题材的新颖度还是剧情的悬念感都是引人入胜的;电影的质感大家直观可看,说暗的主要是因为用烛光做主色拍摄,质感不需赘述;演员选的也都是相对成熟和有实力的,就目前来看演技非常好(莫名喜欢王骁),两集看罢,节奏飞起,飙戏感出来了……

    7分钟前
    • 胡萝卜炒鸡蛋
    • 力荐

    果然是路阳,太电影质感了,非常适合影迷的一部剧,故事可以简直用“三国版无间道”来形容。前四集节奏和表演hold住了,期待后续的反转,24集很友好!

    8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我是白帝,要找出烛龙。郭淮知道我是白帝,所以干掉烛龙后我就是烛龙。冯膺知道郭淮知道我是白帝,所以干掉烛龙我还是白帝。一群智商2500的大神处心积虑,突破道德的底线,挑战法律的权威,贻误了北伐战机,在杀敌一百自伤八千后终于陷害了小学生李严将军......

    9分钟前
    • Terry
    • 推荐

    扑面而来历史的现代感。三国,真是从不缺好故事。忠诚与背叛,谍影与暗战,情义与生死,孤勇与信仰,小人物的悲与壮,在历史的罅隙里,渗透出冰冷的潜流与暗影。唯一不变的,只有吹拂在秦岭山头那来自陇西清冷的风,冷冷地注视着时代与人世的变迁。路阳你好会选男人,我果然还是爱会演戏的演员,「谍系男」之间的对弈看得人心潮澎湃。

    10分钟前
    • 墙上的寻人启事
    • 推荐

    20220427 第一集就风起云涌,紧张的透不过气,最后常远的独白看似是解析,实则对不熟悉三国的朋友很友好,尽快入戏!接着追!

    15分钟前
    • 乖沙皮
    • 推荐

    本来想看看有多烂,没想到这么好看,现在的网络啊……太可怕了

    18分钟前
    • catherinia
    • 力荐

    路阳,你真是中二脑洞爱好者的福星,祝愿你永远有钱拍戏

    19分钟前
    • Sodapolar
    • 力荐

    在央8和我爸看完两集,节奏很快,人物出场密集,毫不拖泥带水,在对话间交待前情,逐步带入。有点费脑,需要聚精会神地看。画面构图和打光完全是电影质感,让人无比舒适。爱奇艺的剧片头做得越来越棒了,就是片尾曲放新裤子的歌实在是不合适,风格不相融啊。李光洁的诸葛亮越到后面越出乎意料地好,和小荀诩谈论民生的时候,下着小雨,旁边是嫩绿的稻田和劳作的百姓,氛围自然舒阔。陈坤的表演时而有改不掉的浮夸和做作,白宇四平八稳,眼神戏欠了一些。但配角们都很好。会继续追下去的。

    21分钟前
    • 琼子
    • 推荐

    就,你真的永远可以相信陈坤,他身上的古人感就像出厂自配的一样

    25分钟前
    • 王妮牛
    • 推荐

    2022年度第一部没倍速,没跳片头片尾一集不落看完的剧,很精彩——1,全剧职场天花板冯膺,他如果有传记至少可以拍40集;2,全剧第一想杀黄玉,第二就是杨仪,黄玉杀妻之仇人神共愤,杨仪更可恨,所有事情都是他搅得,替主角团不值;3,全剧两个闭眼玩家荀诩和李严都应了那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孝和就是江阳的前世,不会变方向的样子就是思之的光,但就结果而言还是太想让人把他塞回洞里;4,陈恭最后几集隐忍弯腰的刻画打动到了我,早就恨透了,厌倦了这虚假的生活,最后赴死的样子让我想起了他在天水和孝和策划顶替糜冲打入五仙道的时候,想要活着的状态,彷佛马上就如愿和悦儿一起了;5,全剧最遗憾的下线必须给到糜司马,他的戏值得加入到主角团;6,全剧最佳最有记忆点的演员必须给到聂远老师;7,我裤子的OST很棒!

    30分钟前
    • awakealone
    • 力荐

    最后一集痛彻心扉,看到思之戴着枷坐在地上,眼泪就没停过。这部剧讲了代价为何而死,代价如何而死。死于牛记酒肆围杀,死于小拢山掩护,死于自证清白,死于堂上垂死反击,死于林中做局,死于阳平关接住一块玉,死于下雨天的靖安司,死于五仙道鸿门宴,死于中毒,死于竹鹊,死于神仙沟对战,死于利箭入脑,死于爱人怀中,死于定军山夜袭,死于木刺穿喉,死于西乡关隘,死于看到她穿了一身黑衣,死于沔水堤坝,死于她留给她丈夫的那把剑。死于斩首、死于宏大口号、死于党争内斗,死于疲惫、愧疚和渴望自由。

    34分钟前
    • 空山
    • 推荐

    谁做的配乐?谁剪的片子?给我站出来!!视听视听,全部负分!!

    37分钟前
    • all gone
    • 还行

    为了不让流水线的劣币驱逐良币,我绝对支持这部剧。

    40分钟前
    • 壳子五号
    • 力荐

    趁着结尾上头感给打个五星,被低估了吧…真的受不了谍战片,果然又是眼泪直掉💧一直没打开看,就怕这剧故弄玄虚,实际是第一集就看进去了…感觉配角们太出众了,人物魅力好实啊,miss马可怜之人又有可爱之处,下线虽然早但是翟悦比柳莹有魅力太多太多,郭刚真正的男酮势力。(ab和陈坤真的好花瓶啊,这俩同框时一时判断不出谁的气声更膈应人…(孝和不准查了,2020年你还盯着查就没有思之护你了你就得变成行李箱里的尸体了…

    41分钟前
    • 软非非
    • 力荐

    在央八看了一集 没看出什么来。(陈老师能不能不要用气声说话了…

    45分钟前
    • 天才小猫崔然竣
    • 还行

    这剧肯定不烂。也没标榜自己高级,观众看不懂吧 ?曲高和寡是它自己说的吗?我只觉得它为了更通俗好懂其实没卖什么关子,文言文还有翻译,片尾有说书式回顾分析。有的角色台词也比较口头化,其实那个年代一个乡下官员,想着要去嫖乐,确实可能不跟下属说官话吧。但我也明白为何有人get不到,比起寻常架空古偶里的琼楼玉宇、锦衣玉食,这公元三世纪的GDP的确不怎么样,照明也极端还原那年头的原始暗火,人也穿粗布麻衣比较多,布景也不是横店常见那条迎来送往的闹市,而是真.天下未统 战乱不断地萧条零落,种种“苦”“暗”“涩”“重”不是所有观众都乐意体会的。

    50分钟前
    • yumeee
    • 推荐

    想起李诞在奇葩说里关于救画还是救猫的一段讲演。他说正是那些为了所谓宏伟的目标,伟大的事业去不计后果地牺牲别人,牺牲别的小猫的人,频频地让我们这个世界陷入大火。天下苍生,没有苍生何来天下。可悲的是有些人眼里只有天下却没有苍生,用苍生换天下,无疑是舍本逐末了。思之这辈子唯一一次将命运握在自己手里,是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思之思之,你终于在生命最后一刻做了一回自己命运的主人。下辈子不做白帝,不做烛龙,去做浪迹天涯的人间逍遥客吧。共心悦之人闲看花开花落,静观云卷云舒,肩无家国大义,惟愿儿女情长。

    52分钟前
    • Lost star
    • 推荐

    为啥这么多人说门槛高啊,我虽然对历史也不了解,看了一集感觉大概意思也懂了,门槛没那么高吧,先打四星是因为对间谍感兴趣,等后面多看几集再来重新打分。

    54分钟前
    • 轻舟已过
    • 推荐

    很有新意的古装谍战,在三国的框架里发挥想象是很有看头,以前看到的都是硝烟弥漫的斗智斗勇,背后无硝烟的谍战还是第一次看,妥妥勾起我追剧的欲望。画面的整体质感是我喜欢的腔调,电影的构图和配色很对“三国”的风味,目前看着是顺心的。

    59分钟前
    • 卡夫卡的小屋
    • 力荐

    太扎心了 一口气看了四集上微博以为会看到观众高兴地讲又出来了一部好剧,结果发现一堆人黑……内娱完了

    1小时前
    • 朵朵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