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日本剧 Dr.伦太郎

    Dr.伦太郎

    评分:
    0.0很差

    分类:日本剧日本2015

    主演:堺雅人,苍井优,吉濑美智子,内田有纪,高梨临,高桥一生,真飞圣,中西美帆,余贵美子,远藤宪一,酒井若菜,长塚圭史,松重丰,石桥莲司,高畑淳子,小日向文世 

    导演:水田伸生 

    猜你喜欢

    • 第8集

      蓝色时刻

    • 更新第06集

      被夺走的我们

    • 更新第08集

      东京塔2024

    • 更新至第08集

      东京塔(剧版)

    • 第6集

      燕子不再归来

    • 第08集

      东京铁塔

    • 第11集

      涉谷来接你了

    • 更新第08集

      恶魔游戏2024

     剧照

    Dr.伦太郎 剧照 NO.1Dr.伦太郎 剧照 NO.2Dr.伦太郎 剧照 NO.3Dr.伦太郎 剧照 NO.4Dr.伦太郎 剧照 NO.5Dr.伦太郎 剧照 NO.6Dr.伦太郎 剧照 NO.16Dr.伦太郎 剧照 NO.17Dr.伦太郎 剧照 NO.18Dr.伦太郎 剧照 NO.19Dr.伦太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在慧南大学医院精神科担任医生的日野伦太郎(堺雅人 饰)拥有精湛的医术和同侪难以匹敌的热情与同情心,为了病患他殚精竭虑,勇于打破常规。其做法得到青梅竹马的外科医生水岛百合子(吉濑美智子 饰)以及护士桐生薰(内田有纪 饰)、实习医生川上叶子(高梨临 饰)等人的支持,却也饱受 精神科主任宫川贵博(长冢圭史 饰)一众的斥责和反对。作为精神科医生,伦太郎同样遭受巨大的压力,于是前辈荒木重人(远藤宪一 饰)的心理诊所成为他宣泄愤怒的最佳场所。在某次例行的应酬中,伦太郎邂逅了美丽的艺伎梦乃(苍井优 饰)。梦乃雍容华贵,机灵可爱,甜美的笑容背后则隐藏着常人难以窥探的黑暗世界。   察觉到梦乃的异状,出于爱意,又或者出于医者的职责,伦太郎无法放任不管……

     长篇影评

     1 ) 模仿小叶子sama的题目:一整个病人的观剧感想

    作为一个 被严重抑郁症缠绕多年的患者,我要说,看这个剧对我来说是略艰难的。因为雅人叔在里面实在是太温柔、太温柔了……而且他还好看。而且他声音还好听。虽然我老公的声音更好听。现实中是不可能,也不能有精神科医生或者说心理医生做到这个程度的。不仅是小叶子提出的boundry问题。保持这个界限,或者说拥有这种克制,是一种理性——这样做是对医生和来访者双方都利益最大化的。要不然每个医生只能给一个患者治疗完就被耗尽了。 保持有这种理智,让我看这部剧的时候,基调是非常的难过。因为我也希望我能有这样一个人在身边,一直不离不弃的陪伴,让我能随时遇到状况都有他在。但是我知道现实世界中找不到。至少我的治疗师(一位非常优秀的治疗师)做不到。 的确这剧里的医生也好,病人也好,他们,呃,几乎把能得的相关疾病都得了一遍。很多病情也算是做了很好的科普作用。但是我看的时候心情还是非常复杂。因为这毕竟是电视剧,所有人的角色都很——美。哪怕我并不觉得苍井优是那种让人惊艳的漂亮,我也觉得,她落寞的坐在沙滩上的样子是很美的。这部剧作为一个可以说算是某种科普的窗口,给观众普及各种各样的病症,用的是各种很美的症状,很美的痛苦。当你看多了这些之后,你还能接受丑陋的痛苦吗?我会说我也像第四集那个芭蕾舞演员那样失声痛哭过。但是我没有她美,没有她的身段。我的痛哭是一个痴肥的胖子尽可能把自己缩成一团但是徒劳无功。是旁观者看了之后第一反应是“你别哭了要是真的抽噎了怎么办”。是外人会觉得一个死胖子没有资格伤感。我也跟苍井优一样觉得无助和失落。但是不是身材优美打扮清丽的她,而换成了因为抑郁严重disfunctional的我,几天没洗澡刷牙邋邋遢遢一脸颓丧,这样的痛苦你还会同情吗? 本来难得有一个影视作品去刻画这个群体的人间百态,但是这个作品又过度美化了群体里的人物。和真实生活中的人有极大的落差。我不知道这样对于打破大家对这个群体的误解,到底是好是坏。 另外老公的演技真是棒呆了!完全的诠释好了一个福原大策这个在象牙塔待得略久所以心理年龄稍微滞后,对同龄人的成人世界显得稍微笨拙,有着幼稚的真诚和单纯。没有同龄人有的精明世故,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很多时候跟人打交道的时候显得略紧张,怕自己做错事说错话。老公在表现这个角色的时候台词功力简直爆炸,整个声线都是略带一点紧张忐忑的调子。我最喜欢的一幕是他看着自己暗恋的妹子一脸陶醉的听男神的演讲录音的时候说了一句“加油大策”。妆发也很棒,让34岁的小哥成功的演出了25岁的感觉。要是戏份更多一点就更好了。

     2 ) [第三集]粉饰太平才是最大的残忍

    第三集这一集到和编剧有不同的见解
    误被他人怀疑遭受家暴的妻子,宁愿自己一再受伤,也要维护表面的美好
    似乎在说妻子的伟大与隐忍
    在我看来,粉饰太平才是最大的残忍
    或者说,妻子为了维护她所渴望的体面与幸福
    而剥夺了丈夫真心向善的决心

    这部剧到底还是治愈,木有让伦太郎变身古美门
    赤裸裸揭示这些被自己感动的假卫道士

     3 ) 温情荧幕下的波涛汹涌——堺雅人Dr.伦太郎第二集观后感

    《Dr.伦太郎》第一话播出后,很多网友反应剧情太过平淡,剪辑比较乱等等。许多学心理学精神科的专业人士跳出来说这部剧专业上简直无力吐槽,编剧一窍不通,剧组有钱请大卡司,也不请个顾问啥的。等国内了解轮胎学派的人和那边乡民的专家一科普,原来只是人家那个流派比较少见。伦太郎原案小说是自己开诊所的精神科医生写的,别说顾问了,剧组直接让荣格派的教授参与剧本创作,这可比顾问还严谨吧。本剧的专业性这里不做解释。详见文章下面的参考资料链接。这里不是学术之争,以事论事,从来不觉得日本的荣格派会是一朵白莲花,也没准备替他们立牌坊。
    轮胎第一集播出后,在日本精神科业内引起广泛讨论。那位参与编剧的精神分析教授和田秀树去参加研讨会,结果这部剧被其他权威拿出来批判了。批判原因不是专业上的问题,而是根本不存在像轮胎一样软萌温柔非常担心病人的医生,这部电视剧会误导病人,让病人对医生提出更多要求。这位荣格派的教授和田秀树还是一位评论家,评论家可不是好惹的,回去马上写了一篇博客。文化人嘛,自然不能泼妇骂街,把一万句草泥马脱胎换骨成一篇各种暗讽指桑骂槐又文采风流高大上的文章,最后再加上对行业未来的忧思和展望。来来来,那篇要是觉得晦涩的话,加里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一下:“你们这帮所谓的老不死精神科权威,没看到拿出什么成绩,就知道摆谱。整天开会开会开会(貌似宫川教授也整天开会,应该是暗讽),开个毛线会。你说不存在像我们轮胎那样的精神科医生,所以电视剧就是误导观众。你说的还是不是人话。自己做不到,别人就做不到吗?自己是一坨屎,别人就不能是一朵鲜花吗?懂不懂什么叫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特么的还在学术研讨会上讲!让那么多小盆友听见就是误人子弟罪大恶极。特奶奶熊的,老子就是要在电视剧里揭你们短,你反应那么大,不就是怕以后患者也要你像轮胎一样温柔嘛?我就要轮胎广受欢迎,以后患者上门问诊,除了你长得比轮胎丑,这点改变不了,其余我要你向他看齐。”
    以上是第一话出来后的小插曲。看第一话的时候,我以为编剧想自上而下向民众普及精神分析相关知识,想不到编剧口气更大,希望自下而上通过民众去影响整个行业。后面我们讲讲第二话。
    第二话是年老的作家爱上年轻的秘书,放手给她自由的幸福后得病的故事。据悠酱说,荣格派又恶狠狠地戳宫川所代表的精神科主流的痛处。(难怪人家要跳脚,后面肯定有得吵了)真实发生了如轮胎一样的精神分析派难得去做临床,逮到宫川代表的看ct下诊断的精神科主流一个重大错误。只看ct的医生们把如第二集轮胎诊断为不需要治疗的“短期精神病性障碍”老作家诊断成其它精神病,然后各种吃药,真的把人吃成了严重精神病。第二集就是讽刺这件事的。
    讲了那么多流派的事情,剧组拍这部剧不可能只是为荣格派说话。抛开流派偏见和收视率问题,中园大妈到底想传达什么?
    我觉得这部剧存在的意义不仅荣格派厌恶精神科主流日渐机械冰冷的治疗理念,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其最大的意义是通过电视剧让精神病在社会形成广泛话题,让普通的大众可以正确看待和认知精神病。堺桑说伦太郎讲的不是医生的故事,而是一个个患者的故事。西方人把心理咨询作为身份象征,但东方人却羞于启齿。其实人心也如身体一般,总有些小毛小病。但东方的传统或者说文化背景让人们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本该寻常的疾病。病人受社会排斥又自我厌恶,使得精神病更加难以康复。这两集的病人是可怜又可爱的,以故事的形式表达就是为了告诉大众,这没什么了不起的。“你被孤立被厌恶是因为别人心中嫉妒的魔鬼”“你的妄想症没必要治疗,这是天才作家才会得的”。这部剧出来后,形成一定范围的讨论,很多患者把原本难以启齿的话说出来,不是和病友,而是和普通人交流。这才是剧组的良心。
    堺先生说:他不善倾听,这一次想扮演好一个倾听的角色。如果我们善于倾听身边人的声音,这个世界的烦恼一定会少很多。
    啰嗦一堆,剧情都还没讲到。雅人叔依然萌得心都化了,这里我也不详细花痴了。第二集老作家的感情让我泪目了。君生我已老,为了你的幸福,我再痛苦也会放手。我可以一个人生活,不会再找秘书,因为没有人能替代你的存在。
    我觉得秘书也是喜欢作家的,但在“过上幸福生活就写不出小说、会失去写作灵感”这种意识下,她也为了成全而放手。
    “我的肚子里有个小小的戒指。有一天,我吃下它,想消化掉。可我的身体却在抗拒。庭院里的雨蛙们呱呱叫着,仿佛看透一切一般。我真羡慕它们。哪怕吃下了无法消化的东西,也能把胃袋整个从嘴里掏出来放进水里清洗。我也想把我这疯狂的大脑拿出来清洗一下。”体内那颗不愿取出的戒指是他永远的缪斯。

    本文《Dr.伦太郎》剧评中所涉及主人公专业知识以及学术观点参考全部来自“堺小窝”贴吧:
    1、 小新转载,k酱翻译的日本放送协会常务理事、精神科专家高桥秀树的“堺雅人如何演绎日野伦太郎呢——【Dr.伦太郎】刻画的是日本仅有30人,濒临灭绝的精神分析家” http://tieba.baidu.com/p/3705995573
    2、 K酱翻译的精神医生、临床心理士、日本国际医疗福祉大学研究院教授和田秀树的博客文章《Dr.伦太郎》http://tieba.baidu.com/p/3714944408
    3、 堺小窝吧悠酱的西方的量化迷信和东方的权威盲从:叔此次对垒对象http://tieba.baidu.com/p/3716524887
    4、 同样是堺小窝吧悠酱的第二集:求爱与驱魔:社会学身份认同理论与心理投射 http://tieba.baidu.com/p/3718570089
    5、 我自己的帖子:Dr.伦太郎精神分析家职业科普贴 持续更新中http://tieba.baidu.com/p/3711625988 主要是河合隼雄的观点。

     4 ) 明良,你为什么拒绝伦太郎?

    怎么说呢,看完这部剧心情很复杂。半小时前我还在和钟艺(同看过这部剧的朋友)一起咆哮,为什么最后没有在一起,现在我却能平静地在这里码字了。

    我看了一些知乎的评论,结合与朋友的讨论和自己的思考,来集中回答一下关于这部剧最大的两个疑问。第一,他们为什么没在一起。第二,为什么医患不能恋爱。

    没在一起可能是因为两个原因。一方面是明良不想让伦太郎为她牺牲太多。

    明良深受双重人格精神障碍的困扰,好不容易抓住了伦太郎这根救命稻草,一边接受治疗的同时一边也为伦太郎制造了一大堆麻烦:和嗜赌的妈妈一起开新闻发布会诽谤伦太郎诱导她发生恋爱关系,以此敲诈勒索;为了筹钱给妈妈,砸了伦太郎家的玻璃入室抢劫,在伦太郎面前堂而皇之;时不时以梦乃的人格出现在伦太郎面前诱惑他,撩他,然后问他借钱。

    但是对于这一切伦太郎是怎么做的?他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认自己不遵守医生道德;他默默地看着自己家被砸也没有选择报警,依然秉承着医生救人的原则,试图打开明良(梦乃)的内心;明良问他借钱,他大大方方地就借了,毫不含糊。

    其实这一切都已经超出了一个医生的职业范围了吧,他真的能无私到这个境地?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爱上她了。

    按照剧情后来的走向,他们两个彼此都爱上了对方。伦太郎甚至最后向明良提出了结婚,他下定了决心不再做医生,他决定直面自己,直面母亲,直面对明良的感情。

    但医生是他的事业,明良怎么舍得让他舍弃事业? 伦太郎爱这个职业可谓是走火入魔啊,他的生命都可以说是奉献给这个职业了。他的人生中除了照顾他家的狗,其余的内容就是不遗余力地为患者诊疗,他甚至不打算恋爱结婚。明良怎么忍心让他为自己牺牲掉这一切?明良自身都是因为这个优秀的医生才治好了疾病,摆脱了痛苦,走向了幸福平和的生活。如果伦太郎为了她不做医生了,那别的病人怎么办?她无法允许自己这么自私。

    但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明良自身也背负着责任,她还有梦千代妈妈要照顾要还恩,她还要继续做艺伎。如果跟伦太郎在一起了,那就相当于是爱情大于一切,为了爱情让两人都双双舍弃身边的一切。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呢? 明良虽然很爱伦太郎,但她知道自己不能这样。生活还是很现实的。

    我只能说这个爱情的打开方式不对… 如果不是因为医患的身份,他们也不会认识,也不会进入彼此的生活,最后爱上彼此。 所以最好的结果,还是让关系停留和保持在医患关系这个层面,对周围所有的一切以及对方,损失才最小。这是明良舍弃自己做的决定。所以她拒绝了伦太郎的求婚。转身那一幕,镜头有给持续的特写,她的眼眶是湿润的,内心是痛苦和挣扎的。(啊,好心疼我优酱)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医患不能恋爱?因为这超越了心理医生的伦理界限。如果对患者产生反移情,爱上患者,那么接下来医生所做的行为就都是主观判断了,无法保持价值中立。

    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呢?其实剧情中有体现,就是伦太郎很敬重的前辈——荒木医生,正是因为反移情爱上了自己的患者,进而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当时那位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才能治愈,他和另一位外科医生莲见因为手术方案而产生了分歧。最后手术按照莲见的医疗方案执行了,导致患者产生了非常严重的后遗症——失忆。荒木曾说,记忆是一个人生活的全部。果不其然,患者十年后自杀了。这也造成了荒木的人生阴影。他后来向伦太郎坦白时说,“其实本来是可以安排那个患者去别的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但没有这么做,是因为想把她留在身边,是因为她很信任我”。

    这就是反移情带来的严重后果,它会导致医生做出偏向于自己的主观判断,而非站在患者的角度上为她提供帮助。(社工也同样倡导这样的伦理守则)


    两个问题回答完了。最后也想说说这部剧里苍井优的精彩表现。

    太出乎意料了,和十年前的她相比,在人格魅力上更有感染力(熟女气质),在演技上磨炼得更炉火纯青(演人格分裂还能自如切换,两个角色完全极端。有一幕是哭到一半又突然魅惑地笑起来,这演技我真的服)。钟艺说她原本是冲着她的男神堺雅人去看这部剧的,结果彻彻底底被苍井优圈粉,还说“这部剧最大的看点就是苍井优啊,相比之下堺雅人在这部剧里最没有个人魅力了”。真相啊,尤其是看了她这么多部作品以后,我更是深有感触。

    她真的已经是轻熟女了。看看这些年她的变化。

    2004年,花与爱丽丝

    2008年,料理仙姬

    2015年,Dr伦太郎


    从青涩到成熟。然而奇怪的是无论哪个时期的她竟然都很让人喜欢,演的戏总是很有代入感。曾经喜欢她可能是因为颜和气质。但到了这部剧,就完完全全是被演技而折服。不知道到了四十岁她会变成什么样,接什么样的剧?哈哈,会一直做她忠实的粉丝。 期待她更多优秀的作品!

     5 ) 《Dr.伦太郎》:执念与羁绊



    最近有这样一句话应景地火了:“看看天空,感觉离天堂很远;看看大盘,感觉离地狱很近。”

    我对理财之类的事情向来是没什么概念的,所以日常里能称得上是理财行为的事就是把钱丢进某宝的某额宝里,每天几毛钱的进账,攒上一个礼拜能买上一套煎饼果子,收益好的话还可以多加个蛋。

    其实比起上面那句一看就是“段子手出品”的不痛不痒的话,关于股市,我觉得比较靠谱的说法是这样的,就是如果听到楼下买菜大妈和卖菜小贩都在讨论股市,那基本上大家就应当撤出来了。资本运作这种事情归根结底,是很容易让人陷入执念的,而这种执念一旦从金融街扩散到街头巷尾,大多数人的执念一旦汇集,总会裹藏着着惊人且非理性的力量。

    执念的外在形式往往是病态的。在日剧《Dr.伦太郎》中,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对于观众而言,这部剧集看下来,简直像是参观了一次人的“奇怪心理”展览。虽然我们基本可以接受“人人都有精神病,只是程度不同”这样的现实,但当一部剧里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用“正常”这样的词语来标记时,主创者完成的,总还算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当人物设定基本“失控”,剧情的走向就显得颇有看点了。《Dr.伦太郎》讲述的是拥有精湛的医术和同侪难以匹敌的热情与同情心的慧南大学医院精神科医师日夜伦太郎(堺雅人 饰),总会为了病患殚精竭虑,且勇于打破常规。其做法得到青梅竹马的外科医生水岛百合子(吉濑美智子 饰)以及护士桐生薰(内田有纪 饰)、实习医生川上叶子(高梨临 饰)等人的支持,却也饱受精神科主任宫川贵博(长冢圭史 饰)一众的斥责和反对。而在某次例行的应酬中,伦太郎邂逅了美丽的艺伎梦乃(苍井优 饰)。梦乃雍容华贵,机灵可爱,甜美的笑容背后却隐藏着常人难以窥探的黑暗世界。 不断的接触,让伦太郎发觉了梦乃身上挥之不去的“某种东西”,可在外人看来,伦太郎自己,似乎也正深陷于某种状况之中……

    本片演员阵容其实是很强大的,如果是对日剧比较熟悉的观众,会很容易看到自己熟悉的面孔。自不必说现在已经算得上是在男优界“扛把子”的雅人叔、女主苍井优,就连小日向文世和松重丰这样的“戏骨级”演员也有在剧里互飙演技。当然对于松重丰的每次出场,大多数观众恐怕很难不跳戏,以为接下镜头马上就要近中远依次切换,“叔,又饿了”(松重丰在《孤独的美食家》中饰演五郎的名台词)。

    尽管剧集中展现了各式各样的“精神异状”,但主线剧情还是很清晰地摆在观众眼前。围绕着精神科医师伦太郎和艺妓梦乃,作品希望探讨的,其实是“精神导师”在一个人生活中的位置。狭义上看,这里牵涉的是有关“白色巨塔”的种种,像是医生的使命、伦理和利益与地位的谋求等等内容,但这些其实都可以概括为执念。追名逐利也罢,导人向善也好,人格中的这些,其实都是人们迫切希望达成,以至于成为支撑生命前行的东西。甚至可以这样讲,并不是我们自己,选定了自己的执念,而是这些执念,完成了一个人的自我。它可以成就你,当然,也可以在反面,达到同样程度的效果。

    而这种执念也可以作用在人与人之间。还是有关“羁绊”的主题,如果人长大,生命里便会不可避免地被植入这样那样“浓到化不开”的情结——小时候你会牵着妈妈的手不松开,可能只是为了得到一块糖作为她离开的补偿;可长大了你会发觉,你离不开的那个人,你离不开的,是她可以让你感到的,自己的并不孤独。

    当然最大的悲剧,一定是牵起了不该牵的手,还以为一旦松开和失散,都是自己的过错。

    人是要有执念的,而“羁绊”也总是好的东西。因为是它们组成了你——如果一切顺利,它们会让你更好,也让和你有关的人因为你的好,拥有幸运。

    只是可惜了,人生里总有太多阴错阳差。

     6 ) 日剧《Dr. 伦太郎》:我爱上了我的心理治疗师,他也爱我

    日野伦太郎是综合医院心理治疗师,他提倡关注患者,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治疗患者的心理疾病,反对冷冰冰的药物治疗。他不仅仅在诊室里为患者提供帮助,也会在患者的车里、路上、自己家里为患者提供帮助,只要他认为能帮助到对方就会去做。

    同时他也为医学院的学生传授精神分析,在课堂上提到当患者对治疗师产生爱慕之情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他带教的女实习生问,如果回应对方“我也爱你”,引起男性的兴奋情绪怎么办?伦太郎认为只要有共鸣(翻译是共鸣,我认为是共情,之后用“共情”代替翻译的“共鸣”)就能有治疗作用。

    他带教的男实习生提问,如果治疗师真的爱上了患者怎么办?伦太郎说那就去结婚,学生们一片哗然。然后他补充道,但治疗师不可能和每个患者结婚,所以这是一种滥用职权。好的治疗师,应该去帮助患者在治疗中学会如何去爱一个人,并用这种学到的能力爱上真实生活中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一段是整部剧集的主基调,之后十集都将向我们展开伦太郎作为治疗师,和他的女患者是如何走上这条路的。

    伦太郎第一次见到梦乃是在医院的理事长邀请的饭局上,梦乃是新桥一代有名的艺伎。她的本名叫明良,有一个开麻将馆、包养小白脸、整天沉迷赌博的母亲。母亲经常纠缠她,问她要钱还赌债,明良就算很为难,依旧不断的去满足母亲。没有钱,就问理事长元能寺要,穿上艺伎的华美衣裳,娇嗔的瘫软在元能寺的怀里,轻轻松松就能拿走一笔钱。作为艺伎的梦乃,对男人是很有手段的。

    但母亲太难满足了。母亲的赌债就和一个无底洞一般,梦乃怎么努力,都填不满。

    母亲也曾是新桥红极一时的艺伎,她贪恋赌博,又经常和各种男人鬼混,根本不管明良。小时候,明良常常需要一个人在家等待母亲回来,但母亲如果带男人来,她就会被赶到门外。母亲总说为什么要生她,一点用也没有。甚至,母亲会和男人们出去游玩个几天,无论小小的明良在阳台上怎样嘶声力竭的呼唤母亲,母亲永远头也不回的走掉。

    食物会被吃完,连番茄酱也没有了,明良只能喝水。母亲买的金平糖是她最珍贵的东西,它是明良的替代性客体,代替母亲陪伴着她。所以明良总是习惯一小颗,一小颗的让这些五颜六色的金平糖在嘴里融化,不舍得一把把的吃。如果连金平糖都吃完了母亲还没回来,明良就会失去最后的一点心理支撑。

    母亲对女孩而言除了是人生第一位重要客体外,也是欲望的第一个投注。女孩要完成母婴分离,建立独立的个体,比男孩更困难一些。如果母亲也渴望和女儿一直处于共生状态,女孩没有足够的空间独立发展其他关系,这种母女间的联结就很难打破。这种互相依赖的状态称之为共生幻想,会妨碍孩子正常的成熟过程。

    明良的母亲也许因为自身人格发展的残缺,总是表现出一种赤裸裸的对女儿的嫌弃,无论是行为还是言语都让明良觉得自己是被母亲抛弃的。她一直渴望得到母亲的爱,却从未得到满足,所以根本走不到分离去建立其他关系的程度。

    母亲也不是永远都对明良恶语相向的,有时,母亲心情好的时候就会给她买金平糖,并宠溺的拨乱她的头发。这些时光变成明良最美好的回忆,也是她和母亲能联结的不多的机会。她不会向母亲提任何要求,不会撒娇胡闹,永远都乖乖懂事的期待母亲给她更多的关注。

    所以和母亲的内在联结可以变成女性力量的源泉,也可能成为她们混乱的根源。明良必须实现母亲的愿望,而不是她自己的渴望。

    八年前失踪的母亲突然出现,希望明良能帮她还赌债,保证之后会好好的和她生活在一起。所以明良毫不犹豫的从公司辞职,做了艺伎,这样能尽快帮母亲把债还上。也是八年前,新桥出现了一位叫梦乃的出色女子,用精湛的舞技和俏皮可爱的性格,周旋于各色男子之间。

    梦乃和伦太郎在公园偶遇,樱花树下,陪客人喝的醉醺醺的梦乃软倒在地上,被伦太郎扶了起来。梦乃顺势倒在他的怀里,说他的胸膛很温暖。

    伦太郎告诉她,不要再撒谎了。

    第一次他们相遇的酒席上梦乃就没喝酒,她总是装出喝醉的可爱样子,不过是为了吸引那些男性客人。现在也是,梦乃并没有喝醉,做这些也不过是勾引伦太郎的手段。梦乃太知道别人要什么,于是她就满足他们,然后通过他们满足自己。

    可是被看穿了。

    梦乃泪眼婆娑的说出了心声,一直是一个人,很寂寞。然后,请求伦太郎和她一起堕落,于是吻了他。

    伦太郎也很寂寞,母亲因为抑郁症自杀,他一直活在内疚里,甚至差一点也自杀。当年他没能看懂母亲的抑郁症,还和母亲说要她加油。所以他把母亲自杀的责任怪到自己头上,希望成为精神分析师,能帮助更多心理有困苦的人。

    在工作上他总是以病人为先,甚至不惜打破设置的去帮助病人,只要他认为能拯救他们。第一次见到梦乃,已经打动了伦太郎,表面喜笑颜开的艺伎其实一直在勉强自己。

    樱花树下两人相遇前,伦太郎也见过梦乃两次。一次是她帮妈妈桑来取药,穿着非常朴素的衣服,拘谨小心的站着,盯着诊室里空空的沙盘发呆。而且,她完全不记得前一晚和伦太郎以及其他客人在艺伎馆开心跳舞的事。还有一次和伦太郎擦肩而过,也是普通着装,根本没认出他。

    明良有解离性人格障碍,以前称为人格分裂,在影片中翻译为分离性人格障碍。(想了解更多,可以点击链接 电影《你好,疯子》:我知道你们每一个人 了解更多相关信息)翻译依旧将其归入人格障碍,但现在已经归入解离性障碍的一种。她的基础人格是明良,分离出的人格是梦乃。得病的刺激源就是八年前母亲的突然出现,她为了满足母亲承担她的赌债,成为了艺伎。

    可是明良太柔弱了,她内心知道母亲在利用她,但是又那么渴望母亲的许诺能实现,所以不断不断的被母亲剥削。梦乃的出现是对明良的保护,梦乃知道那些男人要自己做什么,如何可以弄到更多的钱,然后明良就可以和母亲在一起了。

    作为梦乃的时候,她邀请伦太郎一起游湖,知道他是著名的治疗师,于是撒谎骗他父亲生病了需要用钱。伦太郎怀疑她有两个人格,并且相互并不知晓,于是邀请她能到自己的诊室来聊聊。

    对于心理治疗师而言,我们并不会邀请谁进入治疗,除非他自愿。你来,我们在,你走,我们不留。伦太郎的邀请,本身也是打破设置的一种,他从梦乃身上看到的是自己的创伤,所以他很渴望去帮助对方。

    明良会发现梦乃的存在,虽然有点模模糊糊。比如和服上的棉絮,比如早晨醒来出现在怀中的一大包钱。

    梦乃的人格表面看上去比明良更能适应艺伎的工作,而且活泼机智,讨人喜欢,但她也并不知道如何正确的和别人建立关系。这一部分,从早年就没有很好的得到发展,以后就算衍生出新的人格,也是不会知道正确的和他人联结。梦乃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色诱对方,通过性来和别人产生联系

    她看到异性都用这一招,无论面对年纪长她一大把的元能寺还是伦太郎,总是让对方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着柔软诱人身体的女性。她不介意和不熟悉的男性做身体上的接触,甚至可以直接亲吻对方。

    这类人如果成为来访者,在咨询中也会很快表现出对异性治疗师澎湃的热情,渴望肢体接触,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这种冲动,需要付诸行动。如果治疗师坚持讨论这部分,她们就会表现的很挫败和愤怒,甚至会夺门而出。

    有意思的是,这种案例里出现的来访者真正想要的并不是和一个异性融合,她们其实更渴望和母亲融合。如同明良一样,她们的母亲很少爱或根本不爱她们,她们对从未拥有过的母爱以及和母亲温暖的身体接触的渴望让她们忘乎所以,达到非常强烈的程度。

    明良终于走进了伦太郎的诊室,悄悄在沙盘上放了一匹马,立刻又一次落荒而逃了。孤独了那么久,都不知道如何让别人走进自己的世界。

    在医院的小卖部看到没钱买面包的小女孩,明良仿佛看到了自己,那个在家等待母亲的饥饿的孩子。她和小女孩说,妈妈一定会出现的,就好象她反复告诉自己的。然后将孩子带走去坐摩天轮,完全没意识到女孩的母亲可能会回来找她,会着急。明良的人格没有发展成熟,所以对社会上约定俗成的很多规则是没有意识的。

    伦太郎带着两个实习医生找到她的时候,她对伦太郎表现出明显的陌生感。以明良的人格而言,她和伦太郎其实并没有多少接触,之前的接触都是梦乃进行的,这让伦太郎更坚定了帮助她的决定。当伦太郎用蛋包饭向其他医生解释分离性认知障碍的时候,也推测了她或许有个不幸的童年。

    母亲的赌债欠了一笔又一笔,明良实在无力支付,只能不断乞求母亲兑现八年前的承诺,和她一起找个地方好好生活。母亲根本不搭理她,明良无奈只能再一次答应帮她想办法,母亲这才宠溺的摸了她的头。就算屈辱下得到的一点爱宠,明良也能偷偷的笑出来。

    下雨天,明良去找伦太郎,看到了伦太郎母亲的和服。这是妈妈的味道。她贪婪的闻着,并把和服包在身上,仿佛又可以回到母亲的子宫,和母亲融为一体。伦太郎告诉她,自己会陪伴在她身边。但是这句话却刺激了明良,将梦乃激发了出来。明良体验了最痛的被抛弃,不再信任任何人了。梦乃告诉伦太郎,不要欺骗明良,只有那个傻子才会相信。因为信任对她来说太危险了。只有梦乃和明良,才永远不会抛弃对方。

    梦乃铤而走险向元能寺撒谎说艺伎馆要修缮屋顶,拿到了一大笔钱。但条件是必须帮元能寺说服官员,拿到新医院的投资金。梦乃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并做的很好,元能寺提出邀请她第二天去共进午餐,似乎想发展进一步的关系。

    明良知道梦乃答应了元能寺的邀约,只能硬着头皮去海边的高级餐厅赴约。在走进餐厅的一刹那,她看到一对父母带着他们的女儿在庆祝生日。这个场景又一次刺激了明良,这是她一直渴望却从未得到的爱,虚弱的明良只能逃跑。

    伦太郎在海边找了明良,她用沙子堆了两个沙堆。一个光滑圆润,很完美的半圆形,象征着母亲的好乳房。另外一个已经被她压扁了,象征着母亲的坏乳房。

    克莱因认为当孩子渐渐发现母亲并不总能满足自己的时候,会将母亲看成坏妈妈,母亲提供乳汁的乳房是坏乳房。但是母亲喂养自己,满足自己的时候,又呈现出一种好妈妈的状态。孩子就会不知道怎么办,克莱因称其为偏执-分裂心位。有些孩子会采取这个方法,将母亲分裂来看,把无法满足自己的坏妈妈的部分投射给别人。就可以保留那个满足自己的好妈妈的部分,拒绝将两者整合起来。

    明良的母亲那么糟糕,明良还是执着的守着那个圆润的、没有瑕疵的好乳房,不停的用手将它塑造的更光滑更完美。

    如果将好乳房和坏乳房整合起来,这样糟糕的母亲是明良不能承受的。但我们总要整合,这样我们才能从偏执-分裂心位走向抑郁心位。虽然知道母亲没那么好会让人伤心,但我们不再会将事物或人看成全好或者全坏了,我们拥有了更客观的态度和成熟的心态。

    在沙滩上,伦太郎治疗师的身份和明良患者的身份第一次发生了逆转。

    伦太郎向明良诉说了自己和母亲的故事,明良引起的、伦太郎的反移情彻底占据上风。伦太郎还没有察觉到自己因为明良而引发的,属于他的这部分移情。治疗师可以在咨询中适当的暴露自己,原则是必须利于患者的治疗。更多时候治疗师暴露的是针对患者情况的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自己的创伤。伦太郎在海滩边向明朗诉说的事,是来自于他的渴望,和治疗关系不大了。

    这一次,当明良以主人格的身份问伦太郎能一直陪着她吗,伦太郎答应了。明良倒了一杯茶给伦太郎,并且她主动向伦太郎伸出了手,意味着他们关系的互换。在当下,伦太郎已经不在治疗师的位置上,而将明良放到了这个位置。

    明良的母亲来找伦太郎,伦太郎希望她能看到自己女儿的不易。但是伦太郎却被对方看穿了,嘲讽他和明良一样,还是希望回到母亲怀里喝奶。她甚至预言伦太郎的母亲也和她一样糟糕,他一直不肯交往异性,认为恋爱是精神病性的,实则害怕其他女性和母亲一样水性杨花。

    明良无法整合的认识自己的母亲,所以她固执的守着好母亲,不断去满足她。伦太郎也无法整合的看待自己的母亲,因为看到过母亲穿着优雅的和服和其他男人出去,他无法原谅出轨的母亲。所以哪怕知道母亲在被抑郁症折磨,依旧残忍的选择视而不见,不愿意去安慰她陪伴她。因为他只将母亲看成坏乳房,坏妈妈。最后母亲自杀,他再也没有机会请求母亲的原谅了。

    随着治疗的深入,也随着明良和伦太郎的接触越来越频繁,其实两个人已经更象在恋爱而不是心理治疗。明良无法察觉,伦太郎也没有发现。可是梦乃慌乱了,她害怕自己会消失,害怕只留下明良一个人来应对世界的时候,会被伤害。

    所以梦乃进行各种恶作剧,订了很贵的日料送到诊室让伦太郎付钱,删除了自己手机上伦太郎的资料,撕了伦太郎让明良做的每日的记录等等。伦太郎告诉梦乃,她不会消失,他希望两个人格可以进行整合。

    梦乃的人格极度没有安全感,却绝不承认自己渴望依赖他人。她认为一旦信任了谁,就意味着被伤害。一旦有人真诚的想靠近她,她会采取攻击的方式,先把那个人打跑,以免以后人家抛弃她的时候痛苦。真心帮助明良的妈妈桑抱着她的时候,梦乃就会现身并嘲讽这种温情。更会针对伦太郎开记者招待会,让他身败名裂。

    但是伦太郎顶住了,就算自己的职业生涯可能要被毁,他考虑的依旧是患者。他赶到记者会,不是为自己辩解,而是要保护梦乃,他知道台上的是梦乃。梦乃终于明白,不是所有人都会背叛她们。那一刻,她愿意从边缘状态的梦乃里,把明良召唤出来。

    其实整合之前就已经发生了,明良能穿着梦乃经常穿的和服,但保持自己的发型,去见伦太郎。两个人格的切换,不再是完全没有记忆的了,她们可以记得彼此出现时发生的事。但记者会事件,是一个重要的扳机点,明良和梦乃终于整合完成。

    明良请求和伦太郎在一起,以恋人的方式在一起而不是患者和治疗师。一开始伦太郎拒绝了,但当明良离开诊室后,他追了出去,答应了对方的请求。反移情也早就开始了,从海滩边角色的转换,到站在屋檐下冲着明良离开的身影说了两遍“我会等你”,伦太郎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

    移情是患者指向治疗师的,而反移情是治疗师指向患者的。反移情分两种,一种是患者所引发的,一种是属于治疗师自身的。我们只讨论属于治疗师自身的反移情,它和患者指向治疗师的移情一样,都具备两个特点:不合适宜的、针对早年重要客体的。

    伦太郎的移情和母亲有关,梦乃身着的和服、眼神中的无助,都让他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所以,他没有发现自己一步步卷入这个个案。

    随着明良情况的好转,她可以直接控诉母亲的糟糕,并拒绝继续和母亲共生绞杀下去。同时她也发展出了和其他人建立关系的能力,她能看到那么多年妈妈桑以一个好母亲的角色一直默默守护着她,以后她也会和妈妈桑为艺伎馆的生意而努力。

    可是伦太郎退行了,因为他得到了明良,那个等于他母亲的替代性客体,所以他连能否工作下去都不在乎了。曾经永远把患者放第一位的伦太郎医生,变成了小孩。

    明良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她看了伦太郎的书,明白他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在伦太郎母亲的墓前,她决定离开。只有她离开了,伦太郎才能正视自己的问题,并从这段过往的创伤里真正走出来。明良变的强大了,也变的睿智了,人生路上的苦,成为了她的财富。

    本片最优秀的地方是没有遵循大团圆结局,让男女主人公在一起,因为他们真的不可以在一起,至少当下是不可以的。这不仅仅关于治疗师的职业伦理,这关系到他们的人格成长。如果他们在一起,又会形成另外一个共生关系,会阻碍他们完成其他的重要发展。非常明显的一点是,伦太郎对投入毕生心血的精神分析已经没有兴趣了,他的患者们也被排除出他和明良的关系外了。好不容易站起来的明良,也会继续回到以前依赖母亲、不断满足母亲的状态里去,只不过母亲换成了伦太郎。

    那么他们真的不能在一起吗?我认为也未必,按职业伦理规定,治疗结束后,在全无联系的情况下五年后,治疗师可以和患者发展其他社会关系。五年是个硬性的规定,如果伦太郎的创伤得到痊愈,而明良的人格也更稳固了,他们能爱上真的对方,而不是自己早年客体的那个替代,又何尝不可以在一起呢。


    想加入影心理读者群 请联系平台助理微信:xinliwanka,通关密码:我是读者。如果觉得我们的文章还有些趣味,或许还能给一些提点和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或打赏支持主创。想跟进一步了解主创,可以关注微博:心理咨询师贾睿。

     7 ) 喝下这杯热茶,和这个世界有片刻和解

    “这个卡司,哪怕是坨屎,我也会追的。”
    我也是这么想的。
    本周新出的日剧《Dr.伦太郎》,的确演员不要钱般地祭出可以召唤一打神龙的卡司:“贱萌萌”的堺雅人、“绿油油”的苍井优、“湿漉漉”的吉濑美智子、以及“摸摸哒”的内田有纪……这,还只是主角组。
    路人组也是隔几帧一个日剧熟脸,《孤独的美食家》的五郎,《大川端侦探社》的社长……所以,请问这剧还有真正的路人吗?
    这样的牌面,如开头所说,不去看一眼,真的会肉痛。更何况,编剧还是中园美保,她的《Doctor X》是日本医疗剧的丰碑,大门未知子姐姐长腿一迈,收视至今顶天立地。
    这个剧的第一句台词:“这是讲述一个拯救迷途羔羊的精神科医生的故事。”坦白了这是个很容易走心(灵鸡汤)的剧。
    这里没有“加倍奉还”的半泽直树,也没有“咄咄逼人”的古美门。
    这一次的堺桑,略(只是略)显安静。
    斜背着热水壶,在天台问:跳楼前,你要不要跟我喝杯热茶?
    热茶滚烫,喝下去,好像能和这个世界有片刻的和解。
    就像每次别人生病,不知道说什么的时候,说“多喝水”总是没错的。
    不过喝水虽然有益身心健康,但若真是病,恐怕也并非能靠“多喝水”治愈。所以,这心灵鸡汤的疗法,也就仗着是堺雅人,才有(那么点)说服力。因为实在挡不住,这个男人皱纹笑成菊花的温柔——当别人都说“只要你努力,就会好起来”,他会握住你的手说,“请不要努力,也不要加油”。
    “满大街都是难以生存、心灵受挫的人”,听堺雅人的,“不用着急,累了便休息。”

     8 ) Dr.伦太郎第五集影评——让温暖润物无声,让悲伤淡淡流淌

    第一集的时候我就说这是一部安安静静看的电视。如今看到第五集,真的是越来越喜欢。一群演技派飚戏,一遍遍看都不厌其烦。但最近懒癌症病发,只顾着刷剧,影评都没写。经由静静的提醒,又是周末,爬起来码字。
    在我的理解中,演技应该是由“眼神、表情、肢体语言、台词、声音”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最最考验演技的就是眼神。我一直偏爱能用眼睛真切表达情感的演员,结果在这部剧里遇上了一群。伦太郎温柔如暖日的眼神、明良自卑自弃的眼神、梦乃勾魂妖娆的眼神,青梅气愤中带有担忧的眼神,还有琉璃子狡诈中带着疯狂的眼神。再加上萌萌的高桥一生、内田有纪、小日向文世、五郎、远藤、石桥莲司等等。一部剧里出现那么多演技派大物,几乎没有短板,真的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
    回到第五集的话题来,这里我只讲主线。明良在海边给伦太郎打电话,情绪非常悲伤激动,并说“好想要消失”。伦太郎这时候用极其平静的语气说:“我知道了,请待在原地,我马上过来。”有评论说,伦太郎这里表现的太奇怪,太平静了。我却觉得堺桑这里处理得非常巧妙。这里明良应该有自 杀倾向,那么我们回到春菜的第一集,春菜抑郁症想自杀,警察在那里劝解,不外乎“你还年轻、不要想不开、未来很光明。”而伦太郎喊了一句“不要再努力了”然后傻乎乎的跑过去说我路过上来看看,请你喝杯茶。而这里,接到已经处于崩溃状态明良的电话,相比“啊,你千万不要想不开,事情一定会过去的。”看似安慰,实则空洞的话,一句语气温柔平静的“我知道了,你在原地等我。”显得多么的举重若轻。
    轮胎背着小水壶来到海滩上。梦乃在堆沙子。我们普通人就看到了个圆球,而轮胎却看到了梦乃的内心世界,并且感同身受。可能有些人觉得玄乎,不就随便堆沙子吗?能看出什么来?随便理解会不会太主观?河合隼雄说过,东西方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太一样。西方人做啥都喜欢用到语言,而东方人,特别是日本人,堆个沙子,摆个箱庭,说不出为什么这样摆,但其中却蕴含着深意。河合自己说他就时常被病人摆的箱庭沙盘感动万分。就和罗夏测试一样,给没见过人几张图,问他们这个是什么?普通人什么都看不出,心理学或者精神分析学名家就能把被测验者摸透。轮胎是精神分析学名家,所以他感知到的和我们外行不一样。
    沙滩这个场景整整十分钟时间,没有剧情起伏,只是轮胎和明良聊天,我却一遍又一遍倒过来看。因为男女主角对戏时小细节处理得实在太赞了,简直神演技。最喜欢两处,一处是梦乃问轮胎为什么成为医生。轮胎突然被问到这个问题,惊讶地看了梦乃一眼,然后慢慢收回目光,沉默了片刻,深深吸了一口气,抱膝的手脚往后缩了一下,目光看着大海。即使是个全景,我依然感觉到他的目光越来越深远。然后是平静柔和却带着淡淡悲伤的声音缓缓流淌而出的往事。另外一处是梦乃听完轮胎的故事,抿了抿嘴唇,手在裤子上搓了好几下,眨眼的速度变快,鼓起勇气问轮胎能一直在她身边吗,得到轮胎的回应后眼睛微红,看着他,再收回目光带着害怕、期盼、害羞慢慢伸出手。人物的内心冲突被他们细腻地演绎出来,如此动人!
    再特别突出轮胎的声音,真的就是温暖润物无声,给人一种安心,宁静的力量。在这种平静中却透着某种感怀。沙滩上说自己故事的时候,还有那淡淡的感伤。剧中设定轮胎有名誉地位金钱(兼职好几份工作了,当然不是梦乃一开始以为的小医生),但住在老房子里,开着老爷车。我一下子想到了《那一夜的武士》,进而想到叔《文•堺雅人》当中的一篇相关文章“悼念”。叔兼职nhk的记者去美国,进了世贸大楼对面911纪念房间,看到很多不同的悼念方式。进而想到了自己拍的《夜侍》。夜侍的主人公中村五年前妻子去世,一部分的自己正常工作生活,另一部分就停留在五年前,也可以说死在了五年前。他通过吃布丁,反复听妻子最后一段录音形成自己的祭奠方式。堺桑概括为“微温的死和僵硬的生”。我觉得伦太郎和中村一样,某一个部分继续学习、工作、生活,另外一部分死在他妈妈离开的那天。而轮胎家里的装饰,开的车子,一遍遍回忆那一天的场景,就是以他的方式祭奠。再用堺桑的原话总结一下:“主人公摸索着属于自己的悼念方式,挣扎着活下去的故事。人类自从太古时起,就一直在不断重复刻画着这一主题,从未停止过。”

    让我为牵手的两人在夕阳下的镜头写一段话:夕阳把整个世界都染成了金黄色,如此温暖,夺目。海浪哗~哗~哗地涌来,天地只剩下它奔腾的声音。明良和伦太郎静静地坐在沙滩上,十指交握。掌中的沙粒让手心并不光滑柔软,就如两颗有所缺失的心,没有包容一切的坚定,但依然能传递温暖,给予力量。
    片刻之后,夕阳变成了一团火焰,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在他与她相叠的手掌间燃烧出一条光路直达看不到尽头的远方和未来。
    她一直以来死寂的心,在这一刻,不再为存在而悲伤,想要去拥抱太阳,想去讴歌生命。想要活下去,因为有他在身边,一起如此平静,看着夕阳和大海。
    他一直以来悔恨的心,在这一刻,不再为失去而追忆,想要去期盼未来,想去守护生命。想要活下去,因为有她在身边,一起如此平静,看着夕阳和大海。


    再为轮胎梦乃明良写一段话
    梦忆童稚,为亲所弃,孤苦无依。不知人之欢喜。
    乃至今时,形影相吊,郁郁寡欢,常疑生之所由。

    明月入怀,于吾,深渊烛火幽海浮木,自过去未来春暖花开,愿与君相伴,潮起潮落。
    良师益友,唯汝,修罗地狱寂灭沉沦,亦天国极乐扶摇青云,愿与君相随,生死不离。
                                                           ——堺小窝的加里莫多

     短评

    猜想本剧是因为日本社会人普遍压力过大而写的,从第一集来看更像是公益片。虽然没有日剧跑但是传统日剧的元素太常见了,太有象征意义的人物行为,没有道理一味体量的话术。不小心就沦为了煽情。

    6分钟前
    • 圆圆脸之神
    • 还行

    有点慢热,第四集以后才集集高能,前面看得捉急,后面每集的逆转和飙戏非常好看。苍井优演双重人格演技出神入化,雅人叔帅出新高度,看他们飙戏真是有看半泽的享受感。美中不足迫于伦理结局强行be了,虎头蛇尾的感觉。妈妈赌博的线也到最后一集才回收比较仓促,理事长强行洗白摊手

    11分钟前
    • 风蚀蘑菇
    • 推荐

    現代世界,哪裡有溫暖妳心的人?精神科醫生的努力,還是源自妳自己的內心!

    15分钟前
    • Strelizeia
    • 推荐

    正版引進,非「bilibili」。

    19分钟前
    • Die Katze
    • 推荐

    看完的感覺好心塞,知道編劇想給個不落俗套的結局,但觀眾憋到最後就是想看俗套的結局啊﹗前面部分不溫不火卻挺細膩。第八集後開始走韓劇風,各種刻意,人物性格轉變也不合理。最好的還是蒼井優入木三分的演技,自由切換體內的兩種人格,眼波一流轉,你就知道她是明良還是夢乃。清純卻深邃,最是迷人。

    21分钟前
    • 愛永
    • 推荐

    想象以上的简单,简单得像日野医生的手中常备的热水一壶,却是当今漠漠荒野中极为紧缺而珍贵的治疗。

    22分钟前
    • 推荐

    豆瓣越来越不能看了,自从各种营销号出来之后。。。

    24分钟前
    • Somewhat
    • 还行

    这就是一部四颗星星全部给卡司的剧!

    26分钟前
    • 叶酱
    • 推荐

    很多时候,真的想对那些开导自己的人说,「少自以为是了,你以为很懂我?」但心里却渴望着别人能够理解自己,哪怕TA是装的!或许是因为在这个快时代的群体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都需要一个像日野伦那样的人!在你疲惫的时候能跟你说,「你做的很好了,请别勉强自己。」— —呵呵,自以为是了!

    27分钟前
    • 衮雪
    • 还行

    我最喜欢的喜剧演员说过一句话……

    28分钟前
    • 惊蛰小白
    • 推荐

    就是直入人心的治愈剧,想看激烈刺激的加倍奉还还有嘴炮的可以散去了,在工作压力之外超级需要看这种剧情和这种色调来缓解压力&耳朵全程怀孕

    30分钟前
    • 姬长安
    • 力荐

    观望 雅人叔是一个表情演遍天下啊

    32分钟前
    • 薄荷硬糖
    • 推荐

    2015年是精分年,这才4月,已经是我继《杀了我治愈我》《海德哲基尔与我》之后看的第三部多重人格剧了。至于男女主的cp系数,你懂半泽古美门和芦田爱菜谈恋爱是什么感觉吗?

    37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无条件的爱是否就可以拯救世人呢?恋爱是否就是一种精神病呢?能够努力见证不幸的人绽开笑颜,就是最大的幸福了吧。似乎与伦太郎在某些方面谜之相似。虽然中间也很压抑,不过结局又很温情很好看,卡司也很强大。

    40分钟前
    • 土佐脱藩浪人
    • 推荐

    其实卡司蛮强的,都是常见的熟脸,吉濑美智子,小日向文世,余贵美子,还有呆呆的松重丰。看堺雅人一脸呆萌的样子觉得还挺喜感的,结果切换到艺妓模样的苍井优立刻就幻灭了。并非苍井优难看,而是她真的不适合这种扮相。古装正确打开方式请参照《笃姬》宫崎葵。

    44分钟前
    • Odair
    • 推荐

    其实剧情不错啊,人物心理和关系刻画都蛮到位,只是前面比较闷不够吸引人,如果是小说应该更出彩吧。日本演员的演技都好棒啊,苍井优居然也这么厉害!

    48分钟前
    • 小熊娃娃
    • 推荐

    一集弃。表演到位,剧本羸弱,把心理学处理得太鸡汤化了。每集一个心理咨询个例+堺雅人在治愈苍井优双重人格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人生认识的主线。问题是,既然已经能猜到剧情,那么为什么要看呢...........

    52分钟前
    • A。
    • 还行

    追不动,再见。

    53分钟前
    • popoqoqok
    • 还行

    特别暖的片子,有趣还不失感动,各种治愈系。雅人叔各种喜感却又超级体贴,优小姐演分裂非常赞。基本上把各种精神疾病都演了一遍,当然包括恋爱。恋爱是一种精神疾病,是走向变态的开端。。。。。。

    57分钟前
    • fish
    • 推荐

    堺雅人已经做作得不成样了 苍井优状态也不对 大概是卡司太大戏份不好协调全程压缩感 主线很廉价 多人物剧不是这么个拍法 01弃

    60分钟前
    • 阿泽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