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大陆剧 合伙人

    合伙人

    评分:
    0.0很差

    分类:大陆剧中国大陆2018

    主演:朱亚文,郑元畅,李佳航,菅纫姿,韩雨芹,迟嘉,张哲玮,童苡萱,尹智玄,张馨,杨新鸣 

    导演:林家川,马鸣 

    猜你喜欢

     剧照

    合伙人 剧照 NO.1合伙人 剧照 NO.2合伙人 剧照 NO.3合伙人 剧照 NO.4合伙人 剧照 NO.5合伙人 剧照 NO.6合伙人 剧照 NO.16合伙人 剧照 NO.17合伙人 剧照 NO.18合伙人 剧照 NO.19合伙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古东青、霍志远、王子这三个20世纪80年代末的大学生,为了梦想,一心冲在时代变革的风口浪尖,批过服装,盖过楼房,倒过盘条,经历下海大潮、出国热浪等等不同时期。在创业的期间,三人有过成功,有过失败,最后终于在互联网全面扩张的时代抓住机会,分别成为网络游戏、服务网站、智能手机等领域的领军人物。而一路走来,他们的友情、亲情、爱情也不断接受着考验,但三个男人始终没有迷失方向;他们重情重义,携手共进,在他们成功的光环背后,是一段普普通通却又不同寻常的人生。

     长篇影评

     1 ) 如何面对催悲的人生下半场?

    上一波A股行情最喷薄之时,正当红的一位某著名证券公司首席分析师预言,市场将进入牛市下半场。而满怀期待的大家等来的却是4000多点的一路狂跌。
    有歌儿唱得好,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可是,股市、人生,都是一样,当一切风光鼎盛之时,谁能平静接受股价或者身家的腰斩?
    《合伙人》描述的是08年金融海啸时美国某造船公司被裁失业的高管们的生活变化。人人名车,家家豪宅,但既然是委身于公司,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这部电影就说得就是这催悲的人生下半场的残酷。
    韩寒曾做过一个比喻,正在KTV准备唱歌,结果被人把歌切了。所谓催悲的人生下半场,差不多也就是这种感受。不过更惨的是,不但歌被切了,还直接被人从KTV里赶了出来。
    三个主人公中最年轻的本.阿弗莱克还在一边玩着高尔夫一边信心百倍得等待升职,两位老高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或在酒店里偷情,或在活动中露脸,不但展现了成功人士的得意和满足,也尽显主流社会旺盛的勃勃生机。
    但失业后,下半场的催悲就是另外一番模样了。
    两位老高管的出路,一个是自杀,一个是自己筹资设法让停工的厂子恢复起来并安排被厂方辞退的旧部上班。
    如果说这两个人比较极端,本.阿弗莱克演的这个第一主人公反映了多数人的情况——还不起房贷,付不起孩子参加活动的费用,卖掉车子......最大的无奈来自被人拒绝。一个37岁男人卖身无门,这种挫折感、无力感,足以吞噬掉一切。最终,只好寄人篱下在自己看不起的木匠大舅哥那里干体力活维持生计,渡过难关。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卡尼曼教授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心理现象:人们对同样数量的损失和赢利感受相当不同。简单地说,就是丢掉10元钱所带来的不愉快感受要比捡到10元钱所带来的愉悦感受强烈得多。比如,在一个人加薪时,他可能不会在乎什么,但如果要他减薪时问题就来了。
    所以,比起底层人士,成功人士在催悲的人生下半场会过得更不如意。因为,人对曾经拥有过而失去的会更在乎。FT中文网专栏作家“谁谁谁”曾经写过一篇《后成功时代》,就将许多人成功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描写地淋漓尽致。
    人的价值是什么?
    是每月打入工资卡的薪水金额?还是有多少人冲你微笑赞美?还是什么长什么总的头衔?
    都是,也都不是。
    说是,是因为那些东西确实给你带来了荣耀和高品质的生活;说不是,是因为即使那些东西失去了,并不意味着说你没有价值。
    在大时代的萧条面前,老无所依的悲哀可以杀死一个人,其实是因为对自身价值失去的恐惧。
    听过一个广播节目,梁冬和吴伯凡的《冬吴相对论》中有期主题是“尴尬的70后”。说的是70后其实机会很不错,相对竞争没那么激烈,又赶上网络兴起,多数有体面的工作和收入,但由于过早的放弃了学习和进取,在后来的竞争中逐渐被淘汰。其实,这才是对自身价值的漠视和损害。
    在应对“中年危机”中,芒格的《穷查理宝典》及其作者推荐的西塞罗的《论老年》和富兰克林自传,让我获益匪浅。如果再来一次大牛市,我们应能比在股市6000时更为清醒,人可以通过读书获得知识,可以思考获得智慧,可以交友磨砺品格,但人的体验却是其他任何事物都替代不了的。
    当然,包括痛苦,包括这催悲的人生下半场。无论如何,人其实都是在应对前所未有的危机。
    其实,与成功相比,苦难似乎更是人生的真谛。
    最后,这个电影的海报很有意思,两个人在走钢丝中对视,底下一群西装革履的人在张望。那是他们的更高层吗?那是更成功的人士吗?如果是的话,他们其实更加催悲。

     2 ) 真实的生活,本来就该平淡中拥有美和残忍

    昨晚看了电影《合伙人 The Company Men》,很喜欢他这种简单叙述而不是写小说的表达方式,直白、平和的叙述金融危机给造船企业中三个不同阶层的人分别的影响。再穿插中年危机和个人价值观因为外部因素艰难的改变等等的元素。。。其实生活,本来就该如此。
    全篇没有那么多抑扬顿挫
    就是自然而然
    生活也是如此,不小心就失去或者获得,发现他的美时不经意也会看到他冷漠和残酷的一面

     3 ) 单位人的悲歌

    前些年美国经济大萧条,去理发,理发师都说生意比克林顿那时少了三分之一都不止。经济起伏,人总得理发,不过美国本来就秃顶多,有的人一寻思,跑到沃尔玛,买套二三十块钱的理发工具,回家自己理。

    漫长的衰退,使得很多中产家庭一蹶不振,有的很悲惨,房子被银行收走,子女学业不继。资本主义社会残酷的时候还是很残酷的。最需要工作的人,比如没稳定身份的外国人,得了大病的,刚来没经验的,或是体弱老迈的。公司裁员的时候,说裁就给裁了,没人同情你自己或家里的状况。

    关于经济萧条中的挣扎,好莱坞拍了不少电影。由于制作周期问题,在经济逐渐复苏的年代才一一发行。 前些天我看了一部片子叫《外包》(outsourced),讲述的是一个美国经理人的工作被外包到了印度,自己被外派到印度培训接任者的悲喜剧。 这些影片多半站在小人物一边,把大企业塑造为负面形象 —— 好莱坞和共和党水火不容,相互抹黑。电影这种用来零售的文化,更需要取悦大众而非大老板 ——投资人除外。

    2010年的《The Company Man》也是一部以经济萧条为背景的电影。 影片开始,几个经理人根本想象不到自己面临的危机,每天西装革履,信心十足地去上班。大老板塞林格拿着被奥巴马用 “荒淫无耻”(obscene)来形容的薪酬,却为了利润,一拨拨裁掉自己的属下,不管被裁者是不是家破人亡。美国保守势力常为大企业主辩护,说维护他们的积极性,经济就有活力。这种说法只能在理论层面说,对现实无比简化。现实中,很多业主并不会把省下来的钱拿出来投资再生产,或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他们更倾向于把钱拿来享受。500块的午餐、5000块一晚的酒店,习惯了谁都觉得受用。至于就业机会 —— 增加人手有时候反影响效率,减员增效是更常见的选择。

    片中几个不幸下岗的中层经理人和高管,把一生黄金时期交给了片中的造船公司。37岁的鲍比(Ben Affleck饰),家里养着大房子和豪车,还有维持中产体面的高尔夫俱乐部会员证。首先被裁的他,无法接受事实,认为很快会找到新的工作。结果怎么也找不到,只好屈尊跟大舅子做建筑工程。去年有位国家领导曾称,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没有尊严,这话说得还颇到位。工作不光是生计,很多人靠它认知自己的个人价值。鲍比的失业,毁了他的自尊,他甚至出现了性无能。有一份工作,尚能养家的人,可能把生活中的一切视作天经地义,甚至没事找事。一旦失去,才会觉得生活不堪一击,维系体面的一切实体和象征,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唏哩哗啦倒掉。

    不久前看到一篇小文,说人遭逢逆境,恰如开水煮物:鸡蛋软的能煮硬;胡萝卜硬的能煮软;而咖啡豆,会保持原样。同样的逆境,一个人怎么应对,能看出英雄或狗熊本色。人之所以为人,而非靠着本能行事的禽兽,是因我们有着自由意志,可以去选择,包括在逆境中的取舍。片中三个失业男人,和他们的妻子,在逆境中反应大不相同。

    鲍比和太太关系本来糟糕,儿子貌似是太太和前夫所生,一家人关系从冷淡到紧张。鲍比长时间失业,他的太太表现出惊人的忍耐、担当和宽容,对丈夫百般扶持,不让他就此倒下去。鲍比被这种倒霉磨砺了出来,抛弃了虚荣,也变得坚强勇敢,从头来过,不再害怕丢工。经此一事,两人成了患难夫妻,关系好转。这种温暖的故事,我在认识的一对中国夫妇身上还真看到过。这样的人,总是让我们看到人性中的美好一面。

    另外一个被裁掉的高管菲尔就没这么幸运,他就好比那根胡萝卜,先硬后软。他原来是老板身边红人。被裁之后,由于年龄大了,找工作难如上青天。他从焊工做起,一路发展,一生卖给了公司,被辞退非常不能接受。夜晚他回到公司外头,对着大楼扔石头,狂骂。他觉得一辈子完了。他更觉得不平的是,世界并没有和他一样停下来,人们该干什么干什么,一种“沉舟侧畔千帆过”的落伍感油然而生。而他的妻子,害怕被邻居笑话,让他每天背着公文包出去,按点“上下班”。渐渐地,他不去再就业中心了,而去酒吧买醉。一方倒霉 ,另一方落井下石,日子就一团黑,没法过。 没有了单位可回,家里冷若冰霜,他觉得活着没意思,寻了短见。得知消息,公司老板连葬礼都懒得去参加。

    而汤米·李·琼斯扮演的合伙人之一基恩,好比是咖啡豆,从头到尾变化倒是不大。他对于事态,有一种无法力挽狂澜的无奈,但也没自暴自弃。他的妻子贪慕虚荣,讲究奢华享受,自己出个门,还想调用公司商务飞机。基恩丢工后,两人索性散伙。不幸的是,他找的小三,正是公司里负责裁人的Sally,也非善类,基恩在感情上两头不着地,很失落。他决定在事业上重整旗鼓,影片快结束前,他买下了船厂,召集旧部,准备重新开工。

    基恩感慨,过去大家造些实实在在的东西,现在都是帐面上数字。这种怀旧倒也符合时代心声。实体经济时代,大家生产钢铁,制造汽车,产品有形而实在。后来“知识经济”粉墨登场,制造业转移,工作者开始制造泡沫和泡沫的衍生物,并互相销售。经过1990年代的网络泡沫,和2000后的金融危机,美国人重新重视实体经济。十年下来,我注意到,美国的中国制造产品日渐减少。同时间,美国制造而卖到中国的东西日渐增多:乔治亚的筷子,西弗吉尼亚的探矿设备,俄克拉荷马的天然气脱水设备。美国恐怕是被虚拟经济搞怕了,而“世界工厂”中国,也被污染搞怕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么变化下也好。

    此片豆瓣译名为 《合伙人》,不大准确。被裁的合伙人只有一个。美国有The organization man, the company man的说法,类似于中国“单位人”一说。美国过去一些企业里, 新泽西的约翰逊教授写过一本书《工作的语言》(Johnson, C. S. (2009). The language of work : technical communication at Lukens Steel, 1810 to 1925. Amityville, N.Y., Baywood Pub. Co. )介绍了美国卢肯斯钢铁厂。该厂1810年左右的创立,到美国制造业出现危机之前的1998年才卖掉,很多工人祖祖辈辈在这里上班,甚至子承父业,一家人工种都一样。这里人们的归属感和国内我们说的“单位”非常类似。这都是工业时代的一种工作模式。人生无常,以后换工作、甚至短暂失业,很多人都会遇到。电影里的问题有一定普遍性。即便美国制造业复现繁荣,人的工作观念也会变化,稳定的感觉,恐怕只会成为传说。不稳定才是常态。现在要是听说某个人在某公司做了七八年,周围人都会大跌眼镜。工作不稳定,而人随着年岁增长,失去了折腾的精力意愿,这会成为一个不易解决的矛盾。解决的办法可能还是要有过硬的一技之长,在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优势区间(niche)。片中的鲍比37岁找不到工作,因为他学的是大路货MBA, 技能模糊。我这里有个朋友也学了MBA, 但考了注册会计师,算有专长,职业道路就开阔多了。

    恕我孤陋寡闻,导演John Wells以前并不知晓,其他演员则群星灿烂:比如帅哥Ben Affleck和实力强劲的 Tommy Lee Jones。扮演《与狼共舞》主角的Kevin Costner,在片中不过是个扮演大舅子的小配角,但大家演得都颇出色。和刘欢《从头再来》这种唱给下岗工人听的歌曲一样,拍这些失业者的电影,自然免不了煽情和励志,但总的来说,此片发人深省,是部被低估的好片子。

     4 ) Highly employable

    一直在中国市场上享受着中国经济快速成长发展所带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机会,因而对于经济衰退、失业对个人及家庭带来的影响并无切身的体会。这部电影让我开始思考很多问题。

     5 ) 电影慢谈之[0176] The Company Men合伙人

    [0176] The Company Men合伙人

    2012-10-10

    打工者的最高境界,要么成为律所或者事务所的合伙人(Partner),要么成为执行董事,要么成为投资人或者大股东之一。而电影中的多数苦逼角色们,顶多算个高级白领,被人发工资,核心还是个打工的。中文的译名实在是不怎样。

    Gene的老婆要和闺蜜去逛街,居然会很自然地让老公给安排一部公司的飞机,可见不是第一回。在泡沫膨胀到最大的时期,这些高管们过的日子不会比咱们的官员清廉多少。奥巴马要拿华尔街开头,真的应该举双手双脚赞成。

    打扮一番,擦亮皮鞋,从大房子里开出保时捷飚到公司,这些人都是一幅幅志得圆满踌躇满志的样子,但是他们都有数不清的贷款和许久没付的账单,储蓄账户里的钱少得可怜。何况在公司里本来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一不小心被干掉的话,全家人都傻眼了。不知道未雨绸缪的西方人,日子也没有想象中容易。

    妻子的角色跟演员一样,一如既往的蛋定,没有怨言和唧唧歪歪,她的存在是Bobby赖以生存的最大运气,不是所有的失业者都有这样的好运气。本来有希望成为CEO的一个MBA,成为失业者以后,诸多的等待,抓不住那些乍现希望却又昙花一现的机会,只能接受了小舅子的木匠活offer,虽然表现拙劣,好歹能养活家人。所谓的职业经理人们,除了坐在电脑前写邮件,琢磨to和cc的致命关系,或者在会议室里与人字斟句酌的PK,还真的得有些别的谋生手段。他的再就业回到build something的实业,这或许也是世界经济的出路,靠玩弄财务报表和衍生品的经济学家,这个世界迟早会完蛋。

     6 ) the company men

    挺好看的电影,很写实。
    金融危机下,公司处境艰难,加上高层领导利欲熏心,下面的人自然而然成了危机下牺牲品。前一天还是光鲜无比的金领,豪车,豪宅,高尔夫;可今天一转眼,一切化为浮云,甚至都来不及反应。
    身处企业中,一定要提高危机意识。置身社会,更是如此。

    片中的菲尔,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年近60的年龄,本以为和高层关系密切,又是公司元老,自身安全应该是有所保证。结果还是成了GTX的牺牲品。60岁失业,所面临的是:病重的老妻,儿女的学费,繁重的家庭开支,以及那一份不甘心。最终选择了死,他挣扎过,四处求职,却四处碰壁,他的老上司Gene在后面跟Bob提起菲尔年轻的时候,也是个干劲十足的人,可60岁的年龄,已经让他力不从心。他也是千千万万个牺牲品中的一个代表。
    难免会让人想起,要是我到了60岁的年龄,会面临什么样的境况。
    很欣赏Gene这个角色,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物质条件多么诱人,都能始终保持人性中光辉的一面。

    至于男主角Bob,哎,我觉得他一点都不惨,因为他有个好妻子。
    我要是有个那么好的妻子就好了,再惨点也值啊,哈哈。

    然后记下两句台词:
    1、If my life ended, and nobody noticed. 这是菲尔在最绝望的时候说的。
    2、i will win, because i have faith, courage, and enthusiasm.

     7 ) 失业了 (有剧透,慎入)


    失业了,应该要怎么办。每天发简历,假装很忙,付不起账单,这样的日子能够撑多久。如果还年轻,至少还有力气,干干苦力赚点钱,经济或许还有起来的一天,到时候又能打上领带,回到日复一日的办公室生活。要是老了老了还被炒掉,又没有钱养老,那是不是该要开始拾荒。

    Bob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以为凭自己的经历,拿个offer根本不是问题,只有等到发出几百份简历却没有合适的offer,才会明白自己也不过是人海中的一粒沙。记得那段他接到一个VP的面试机会,特别兴奋的以为这就是自己人生的转机,甚至激动的睡不着觉,又重新穿上西装,满怀期望的进了大楼,却被告知误会啊误会,你的面试是下个星期。那种失落的感觉,如果你找过工作,那么一定能够明白。

    很多人都怀着远大的梦想开始自己的职业之路,可惜做金融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大摩工作,屹立不倒,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partner,数着钞票拿着benefit package。市场起起伏伏,勤恳工作,每周60个小时,也不过是大亨们的棋子,决定舍了也就舍了。于是特别记得片里phill说他被炒了,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还在继续,但是他的生活已经终止。一个普通职员,不过是办公楼里千人中的一个小小个体,混入在上下班的人潮中,面目都看不清楚。何况这样的悲剧在金融危机的时候天天上演。

    明白自己有一天也会加入到金融业的人群中,心惊胆战的拿薪水,日复一日的和成堆的报告打交道。天真的觉得自己的人生一定不断上行,好像这是必然趋势。却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老了,要是没有成为partner,要是又一轮经济危机害得失业,那么会怎么样。顺风顺水的人生可能幸福美好,但是怎样度过那些不幸的日子才是对一个人的真正考验。记得自己最难过的时候,资深的大叔跟我说,你还年轻,千万不要放弃希望。I will win. why? because I have faith, courage and enthusiasm.

    这不是一部经典或是必看的电影,只是试图展现在危机中遭遇失业挫折的人们的心境。平静的描述,讲讲故事,喜欢就捧个场,不喜欢就看别的。

     8 ) 合伙人

    康纳斯是国际大型交通系统制造商GTX的区域销售经理,年薪12万美元,有大房子、豪华车和美丽的妻子、两个孩子。所有的一切看上去全都很完美,然而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影响了他原本平静的生活。某一天,康纳斯被解雇了,支付给他的只是3个月的工资和就业咨询。被解雇后康纳斯无法适应失业的生活,依旧维持着过去生活的“品质”,也正是我们所谓的“倒驴不倒驾”。即便是有些低职位的工作机会他也根本不去。不过在坚持了数个月以后,他终于坚持不住了,卖掉了车和房子,去做了一份之前根本不屑一顾的装修工人的工作。自此以后他的生活有了改变,他慢慢领会到生活原本的样子。不过他的旧时同事却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他的老上司--菲尔也被解雇,在经过数个月的找工作、与年轻人竞争同一个职位后,他对于生活完全失望,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大多数人的生活还要继续,在康纳斯的不断努力下,他又找到了一份他所熟悉的工作,开始全新的生活;原GTX的第一副总裁在失业后,经过了几个月沉沦,重新创业。。。

    本片将目光对准了金融危机下的个体,希望跳出公司、组织层面阴谋论的视角,更全面地反映那场金融危机对美国普通人生活的影响。片中主线、副线交织,本·阿弗莱克和汤米·李·琼斯对于片中角色的诠释细致入微,真实的表现了人们在失业后沮丧、失落、缺少安全感的情绪,这样容易引起具有相同经历的人们的共鸣,在时下具有现实意义。本片对于生活的真实表现,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都是看点,值得观众仔细品味。

     短评

    有些音乐还不错

    8分钟前
    • Sora
    • 推荐

    确实,比《华尔街2》好多了。虽然讲得肤浅,但是也描绘了大势所趋下人的无奈

    11分钟前
    • AGPの黄昏
    • 推荐

    人情和道德化解金融危机+制造业危机的庸俗片

    13分钟前
    • 空羽
    • 较差

    希望天下没有被炒得人,挺温暖的,希望自己以后能干的好吧

    16分钟前
    • Frank
    • 推荐

    rosmary这回演了个贤惠老婆。伉俪情深的戏码我没有抵抗力啊。

    19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推荐

    三位小金人得主的入驻、众多实力派的加盟,本应该让这部影片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可期待过高以至于最终事与愿违。故事节奏完全没控制好,很多东西也没讲出个所以然,让人看得一愣一愣的。不过,作为商业题材来横向比较的话,还是会比《华尔街2》好一些。★★☆

    21分钟前
    • Q。
    • 还行

    看似平淡的片子却看的人背脊发冷 海报上的他们高处不胜寒却不知低处更是严寒 是贪婪让我们的世界变了样么

    24分钟前
    • roro520121
    • 力荐

    世事艰辛,面对失业数字的挑战,如何面对改变的生活和自我?波士顿没有东京奏鸣曲,美国式的中产励志。只给四星,不推荐

    28分钟前
    • k-pax
    • 推荐

    生活质量的落差,让人无所适从。慢慢变好,慢慢变老,是最好的人生轨迹。

    29分钟前
    • 一片云
    • 推荐

    人生无常,必须坚强。一部男人戏,不少熟悉的老面孔。直线叙事,没有高潮,片中体现时间环境的季节景色我很喜欢。“我会赢,因为我有信念,勇气,和热情。” 虽然警言名句不能支撑起任何一个人生,但偶尔还是拿来自我激励一下吧。

    31分钟前
    • Dreamer-Echo
    • 还行

    浅薄、刻意、俗套、生硬、平庸

    33分钟前
    • 上林苑
    • 较差

    不会热血沸腾的励志片

    34分钟前
    • ssxy
    • 还行

    金融危机失业

    36分钟前
    • mmhh
    • 还行

    It's a Major down beat, at least for me. It's impossible to find a decent job in States

    38分钟前
    • 冥想高潮
    • 推荐

    阵容感觉很不错,总体也可以

    39分钟前
    • 亢龙无悔
    • 推荐

    美国成为NO.1是有道理的。

    41分钟前
    • Bobing
    • 还行

    故事是好的,演员也是好的,可惜的是剪辑没有一气呵成,有些东倒西歪。美帝背景下的失业人生,虽然国度不一样,但有些东西和理念的共通之处全世界都适用,特别是在当前这个环境下,值得一看。任何低谷都是一道坎,坚持过去了也就过去了

    43分钟前
    • 推荐

    美国的下岗再就业

    47分钟前
    • Carf
    • 还行

    老中青实力派男演员加盟,故事说得还可以,职场就是这个样子的。

    50分钟前
    • 章鱼
    • 力荐

    只有工作是那颗唯一有弹性的球

    51分钟前
    • 带头大叔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