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战争片 开战日

    开战日

    评分:
    0.0很差

    分类:战争片丹麦2015

    主演:皮鲁·埃斯贝克,拉斯·米克尔森,埃利奥特·克罗赛特·霍夫,西蒙·西尔斯,阿里·亚历山大,卢卡斯·施瓦兹·索斯坦松 

    导演:罗尼·伊兹拉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HD中字

      威尔

    • HD

      红色机尾

    • 更新HD

      萧锋血战陈庄

    • 更新HD

      惊沙

    • 更新HD

      和平将军陶峙岳

    • 更新HD

      东进序曲

    • 更新HD

      峠最后的武士

    • 更新HD

      萧华挺进冀鲁边

     剧照

    开战日 剧照 NO.1开战日 剧照 NO.2开战日 剧照 NO.3开战日 剧照 NO.4开战日 剧照 NO.5开战日 剧照 NO.6开战日 剧照 NO.16开战日 剧照 NO.17开战日 剧照 NO.18开战日 剧照 NO.19开战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1940年4月9日清晨,德国军队穿过国界进入丹麦境内。丹麦日德兰岛的自行车连队和摩托车连队是最先抵御德军进攻的丹麦部队……

     长篇影评

     1 ) 一出滑稽而悲凉的闹剧

    看到简介时就觉得这是一场滑稽的闹剧,看完电影后发现滑稽的背后是沉重和悲凉。

    和德军精良的装备相比,丹麦人的装备实在是过于简陋了,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结局已定的战争。战争趋近,丹麦人进行军事演练,一遍遍提高换自行车轮胎的速度,守军每人获得40枚子弹的“巨额”储备,德军入境,他们骑着自行车吭哧吭哧赶往前线,在平坦的草坡上设下埋伏(只有一挺机枪和几把步枪)。这一幕幕真的是太心酸了。我之前从没想过二战中竟然还有自行车战队,这稀稀拉拉的几个人对抗的是德军的装甲车和坦克啊。打不过是必然,然后他们狼狈地骑着自行车跑路也是挺滑稽的。

    虽然且站且退,被德军强力压制,但他们还是没有放弃,一直往北寻找下一个守卫点,直到最后弹药打光才不得不投降。但是最心酸的莫过于,这时候才尴尬地发现国家早已在几个小时前就已经投降了,只是电话线被切断了所以他们未曾得知。这一整天的死战苦撑、流血牺牲、狼狈转移都没有了任何意义,国家忘记了你,人民也只会好奇地站在街边看热闹,哄抢侵略者给的面包,所以举枪顽抗到底是为了什么?

    虽然丹麦没抵抗几个小时就投降了,但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丹麦在战争铁蹄下也曾作出过很大程度的努力。只是实力过于悬殊了,放弃抵抗虽然有些羞耻,但却是减少流血、保住生命的理智做法。士兵们虽然一直在坚持着他们得到的抵抗命令,内心却也是茫然无助的,因为现实就摆在面前,就连军官的内心也是动摇的。小国在强大的侵略者面前,通讯都被切断,国家军队也失去了有序的、统一的指挥,所有人都不知道该干嘛,只剩下一群装备简陋寒酸的散兵游勇试图做着无谓的抵抗,他们越是努力就越是滑稽,越是悲凉。

     2 ) 一日的战争,写尽了一国的脆弱与彷徨

    看罢电影,我的心情是复杂的,特别是听了那些丹麦老兵的口述后,更是如此。之前,我总以为纪念抗战只是那些胜利大国的事,小国是无需参与的,即便参与了,也不会比大国来得寓意丰富而深刻。然而,《开战日》全然消除了我的偏见,不仅如此,或许小国的纪念反而更能让我们发现更多被历史教科书所忽略的细节。
    电影讲述的是丹麦为期一天——严格来说,只有几个小时——的抗战史。记忆中,这在教科书上大概只有一段文字,甚至几句话的篇幅。但电影却通过场景、人物与情节的细致刻画,将丹麦在这短暂时间的矛盾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我深深感受到,丹麦作为一个小国,面对突如其来的德国入侵是多么的脆弱和彷徨。
    关于脆弱,电影的表达是直观的:军队数量的稀少、装备的简陋、增援力量的不足等等,无不反映出丹麦在抗战中的力不从心。导演似乎着力抓住两个细节加以刻画:一是“自行车”。面对德军的装甲部队,丹麦军队在备战和实战中,最主要的装备竟然只是那辆自行车。看着士兵们煞有其事地演练如何以最快速度拆卸和重装自行车,看着士兵们在凌晨拼命骑着自行车奔赴前线以及撤退逃命,实在感到滑稽可笑,继而一份深深的同情油然而生;二是“备战”。导演显然是刻意将大量的镜头聚焦在丹麦士兵上膛装弹及其阵地布防的情节上。无论是每人配发所谓“巨额”的40颗子弹,还是面对德军装甲车,丹麦士兵们还在匆忙地往自己的步枪里一颗颗地塞子弹,在空旷的草平面架设机关枪,在德军步步逼近之下,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笨拙无力,不禁唏嘘:失败早已注定,抗争只是徒劳。
    相比军力“脆弱”的描述,内心“彷徨”才是电影意在凸显的重点。可以发现,电影中每个丹麦士兵的眼中都充满着对抗战的忐忑不安和对未知的极度恐惧。无论是拉斯·米科尔森饰演的前线最高指挥官、还是乔汉·菲利普·阿斯巴克饰演的男主角少尉,以及那群乳臭未干的士兵,他们的眼神永远是闪烁不定的,找不到一个军人应有的坚毅。其中,男主角演绎得尤其生动,虽然他接受上级命令是坚决的,指挥下级的指令是果断的,但他忧郁的眼神才真实反映出他当时的内心世界:真的要抗战了吗?真的能抵抗成功吗?阵地真的能守住吗?后方的增援力量会来吗?一个又一个问号在他的心中浮现,而脆弱的现实却给了他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答案,他支撑内心的精神防线也随之逐渐崩塌,直至最后无可奈何地宣布“投降”。
    其实,这些答案他早已料到,只是身为军人,他不愿轻易承认,甘做最后的抗争。或许,这正是当时丹麦基层士兵最真实的写照:他们的内心怀着真挚的爱国情节(即便复杂的历史让日德兰岛的丹麦人和德国人有着梳理不清的关系),他们愿意为保卫国家做出自己的牺牲,但他们的满腔热情却并非与国家意志同心同德,一切的努力最终都被现实化成泡影。故事最后,德国军官十分好奇地质问他为何在政府宣布投降后,还抗争那么长时间时,他脆弱的内心终于被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原来从始至终,我们的抗争都是徒劳的,甚至与国家意志相悖,这是何等的荒诞不羁,令人哭笑不得。
    我很喜欢故事最后,男主人公和投降士兵坐车穿过村庄道路时,看着车窗外的孩子们跳上方才被自己摧毁的德国装甲车上欢乐嬉戏的场景。这一场景显然暗示着丹麦军队也为抗战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即便这份努力是那么的微不足道。我想,丹麦人不会否认国家当时早早投降德国的事实,但他们依然希望通过《开战日》这部电影告诉世界一个更加完整的历史:政府的迅速投降并不意味着丹麦人民没有做过任何抵抗,事实上,他们和其他遭受法西斯侵略的民族一样有着被践踏的伤痛,一样怀着亡国的悲伤,即使在二战结束70年后的今天,他们的内心深处也留有着一道混沌不清却深入骨髓的伤痕。这一伤痕既源于国力的脆弱,也缘于人心的彷徨,或许,对丹麦而言,在政府宣布投降的那一刻,国家和人民的心情是极度割裂的,这份割裂让这个民族承受着其他国家所无法体会的难言隐痛,而如今的丹麦人民也都不得不背负着它所带来了无声怨言。
    总之,《开战日》是沉重的,更是悲伤的,这份悲伤或许没有其他国家来得血迹斑斑、不堪入目,但失败成了它无奈的结局,这个尴尬的结果流露的正是一个弱小国家面对战争时的脆弱与彷徨。扪心自问,这不正是倡导追求和平的我们所要保卫的真正目的吗?

     3 ) 苍蝇虽小也是肉

    开战日即是投降日,经过4小时短暂战斗,丹麦就向德国投降。本片反映的就是这一天的战斗。 ”由于投降及时,所以二战中伤亡最小(丹麦驻华大使馆语)”,但代价是冰岛从丹麦独立。 由于同属北欧日耳曼民族,丹麦语基本上和德语差不多,丹麦人对是不是被德国人统治并不在乎。当时丹麦也有不少狂热的纳粹分子。在二战中甚至在党卫军中有丹麦的军团。丹麦的战略位置并不是很重要,德国与其说是要进攻丹麦,不如说是要通过丹麦进攻挪威。挪威人对德国人似乎并无好感,抵抗也比丹麦人激烈多了。 苍蝇虽小也是肉,仗没怎么打,好歹也算抵抗过,值此反法西斯战争结束70周年之际,也值得大书一番。 电影表现的基本上就是个班排战斗,没有战壕,没有大炮,但战斗虽小,拍得却很细致。服装道具、武器都做到了精准的还原,有勃格曼手枪、康斯贝格步枪、麦德森机枪。 其中麦德森机枪,作为世界上第一种轻机枪也是一代名枪。中国政府也曾从丹麦购买引进过麦德森机枪。可惜图纸和全套设备被日军炸毁,所以未如捷克轻机枪那样被大量制造,在中国也就没那么知名了。

     4 ) 少尉的眉头一直紧锁

    下午起床,无意看到一个电影,《开战日》,讲述了德军在一个上午就占领了丹麦的故事。由丹麦拍摄
    影片看的很震惊,装备并不寒蝉(至少在轻武器方面),跟中国部队比起来,要好上很多,然而没有什么战斗意志。有的是紧张,焦虑,主人公少尉一直是紧锁的眉头,从战前到战中到投降。
    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政府高层本身就对战争含糊不清,战前就十分惧怕德国,甚至不敢展开战前动员令,任由德军大摇大摆得开进丹麦国境。
    从一个老妇人的话语中:这里20年前是德国的,对于我是没有什么区别。投降后民众对德军的欢迎小孩子们爬上德军战车欢庆,一方面解释了没有民众基础的战争是打不赢的,另一方面,投降的少尉看到这一幕,痛苦的闭上了眼睛。
    战争是会死人的,一个战士他最想的是去做个小商人,找个可爱的姑娘,生一堆孩子。一粒子弹,一粒本不必要的子弹毁了他梦想,夺了他的生命。说是本没必要,是因为战争打响几个小时以后政府就投降了,但是这些士兵没有收到消息。一个可爱的卖牛奶的小朋友,一粒子弹,让她的母亲撕心裂肺。不知道仅仅几个小时以后的母亲该如何接受这一现实,该以一种怎样的眼光来看待和德国人的关系。
    对于德国军队的压倒性优势,缺少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决心,高层政府的软弱,人民的模糊,甚至国土纵深也不是很深,这都是原因。电影最后对老兵的采访,老兵们也大多是后悔,愧疚,不堪。这是时代的悲哀,愿和平永驻!

     5 ) 为何而战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润声(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69668187/ 影片《开战日》是由丹麦导演罗尼-伊茲拉拍摄的二战电影。2015年3月与丹麦上映。 熟悉二战的知道,它于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发起。强大的坦克、摩托化和空军相结合的新战法——闪电战,震惊世界!所以,德国的北方邻国——丹麦,在1940年4月就知道将要面对什么! 影片描述的是一支自行车连队,它配合着摩托车连队在边境抵抗入侵的摩托化德军。年轻的士兵们,每人配40发子弹,骑着单车赶赴边界的马路上抵抗侵略者。 整个王国并没有全民动员,只为了不刺激到德国。计划中的援军迟迟未到,军队高层在等待政府和国王的决策。带队的少尉军官执行着上级的命令出发了。 路上遇到撤退的摩托车小队,几乎是无减员就往回撤。只装备一挺机枪的自行车小队,还是完成布防。结果可想而知,在侵略者强大军队的进攻下,防御者被打散。少尉只带着六人,退了回去。 躲进民宅的士兵们得到了民妇的帮助。可民妇所说是另一种态度,她的帮助并不是因为士兵们在保家卫国。因为,谁来统治这里,又有什么不一样了?这里介绍一下,德国在一战战败后,把北石勒苏益格经过当地民众的公投,划给为丹麦,被称为南日德兰郡。也就是说二十年前,这里属于德国统治。 六人小分队撤回到后方,被分派到去一个城市去布防。城市里市民们纷纷在街道上围观,小商贩在售卖着牛奶,穿着整齐军装的士兵不忘喝一杯咖啡。没有见到战防炮,没有高层军官的统一布防,因为对外联络的电话线断了。德军已开进城市里,街道上却仍有来去的市民。 少尉的队伍加入了布防。轻武器肯定是被重武器给击败。在无援军,弹药耗尽的情况下,举手投降了。德国军官问已成战俘的少尉,为什么要进行无畏的抵挡,让士兵们增加死亡?因为你们的政府在四个小时后就投降了!听完翻译后,少尉脸上透出茫然和震惊,还有对将来的未知。 押着战俘的汽车上,年轻的士兵眼光迷茫的望着窗外。当汽车驶过一辆靠边停放的德军装甲车上,却见到几个丹麦小孩在装甲车上欢呼着,或者说是在玩耍。影片便在这个画面中结束了。 真实的历史是,丹麦在德军入侵四个小时后便宣布投降,只牺牲了16名士兵。然后便是5年的军事战领。 影片凝重而压抑,军官们克制而谨慎,士兵们焦虑而无助,让观众看到了开战仅一天就结束的历史。 2020-07-05晚

     6 ) 二战电影 极真实 教科书般的溃败和投降-《开战日.9》

    二战电影 极真实 教科书般的溃败和投降-《开战日.9》

    电影拍的极真实,服装、道具、场景高度还原,完美展现了教科书一般的战争溃败和就地躺平任捶,就事论事影片中展示的当时丹麦军队的装备并不是十分差劲,当战争来临时挣扎一下的机会还是有的,最起码我没有看见纯粹用两条腿行军的步兵,基本也配备了摩托车机动队,最差也有自行车排,就算入侵的德军先头部队有轻型坦克和武装侦察车,你配置的机枪和步枪打不动,那也可以弄点集束手榴弹扔过去炸它啊,再不济提前在德军必经之路上埋点地雷,地雷就算没有的话,埋点炸药也行啊,只要想办法能让德军轻型坦克和武装侦察车不能机动突击,那不就结了吗,那样的话怎么也能用机枪和步枪消灭一部分德军有生力量,迟滞德军进攻速度吧,也能给后方本国军队留点反应时间。

    但不可思议的是,丹麦的表现简直了,让人瞠目结舌、无话可说,这它M军队打的那是什么仗啊,影片中表现得仅仅和德军小股部队短兵相接就一触即溃,然后剩下的就是逃跑。刚死两个士兵军官立刻就情绪崩溃,战争哪有不流血死人的,就这种战斗表现竟然还拍成电影,丢先人的脸啊,丹麦怎么说祖上也曾阔过,曾经也是海盗出身,哪怕灵魂中的彪悍基因万中有个一也不止弄成这样,就算什么都没有准备好,哪怕双方力量对比再悬殊,哪怕物资再缺乏,总不能一见面就躺平,然后任捶,哪怕挣扎一下也行啊,但每个士兵的眼中都充满着惊慌、忐忑不安和极度恐惧,最后投降就投降吧,还表现的义正辞严、冠冕堂皇,给谁看。

    如果影片中丹麦军队头上带着的那顶钢盔真就是当时部队的配置,那真是亮瞎眼,怎么就那么别扭,大鹏展翅吗,那造型也太奇葩了,尿罐子也比那好看,当然我不是说真弄个尿罐子扣头上,我一直认为二战中英国和澳大利亚军队的钢盔是最难看的,没想到没有最难看,只有更难看,钢盔的沿也外飘得太狠了,戴在头上都快飘到肩膀外面去了,明显可以看到士兵运动的时候,那玩意在头上嘁哩咣当乱晃,哪有什么舒适性和有效性,而且我深深怀疑这个钢盔在战斗中可以起到作用,可能会比草帽强点有限。

    反观影片中当地交战区老百姓的表现让人有点费解,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毫不在意谁侵略谁,管它是谁打谁,只要不影响我过日子就行,谁胜利了听谁的就行了,至于谁是国王管他哪,虽然影片中没有明说,但好像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有误。

    但是有一点还是值得赞赏的,丹麦军队的军服看着很精神,无论是军官的还是士兵的看着都可以,造型和舒适性都不错,看样子战斗力还真不能用军服来体现。 还有北欧四国的人好像都有一点端着的那股劲,用来表现自己的基本人格尊严。仅就影片中的战斗表现来说,基本班排的战斗素养还是有的,撤退也知道互相交替掩护,有序撤离交战区,没有像刚放出笼的兔子一样四处乱窜,逃跑就逃跑,无路可跑时就立刻投降,一声令下就立刻全体举手,纪律性还真不是盖的,可以看出当时得丹麦军队中士兵的基本训练还是可以的。

    影片最后德国军官用戏虐的态度询问少尉为什么你们的政府都已经宣布投降了,你还坚持战斗了几个小时,少尉此时才真正的信仰崩溃,原来自己的抵抗从始至终就与国家意志是相悖的,这还打个什么仗,还死了两个人,想必此时少尉的心情一定会极端复杂吧。电影可能是想告诉世界,丹麦政府的迅速投降不能代表丹麦人民没有抵抗,事实上,他们也被践踏,一样有亡国的伤痛,时至今日人民内心一样有伤痕,国家的投降和人民的意愿是分裂的,但现在又不能明说,只能隐晦的通过电影来表达,这才是最难受的。

     短评

    其实全世界国家拍的抗战片都把凶猛的敌军拍得笨笨的,好像被一群笨蛋占领了一样。

    7分钟前
    • NOMORECHILDISH
    • 还行

    自行车排对坦克营,我们战斗了,国家却投降了,人民开心地与敌人欢庆就像迎接一位朋友的重逢,我们到底为何而战,小国的悲哀或许只有他们才更为清楚。

    11分钟前
    • Master Kyle
    • 力荐

    面对不该来的还是来了的那种紧张感,作为战斗新鲜人的心理,以及习惯于被迫接受的无奈,都刻画得不错

    15分钟前
    • #烧光光#
    • 推荐

    第一次看到能够把投降拍得如此伟大的电影。克制的摄影,冷静的剪辑,恰到好处的镜头语言把战争前夜的焦虑、紧张、压抑、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当保卫祖国的战士被押上囚车,车窗外掠过的是祖国的孩子登上敌人的战车欢呼雀跃……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战?深层次的思考带来的意义远大于震撼的战争场面。

    19分钟前
    • 极圈里的燕鱼
    • 力荐

    让这些丹麦士兵感到憋屈的是,同胞们不仅仅是站在马路边上迎了一次王师。后来还有略少于十万的丹麦人参加了德国商船队、维京人师和诺德兰师。

    24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我们做对不会有人记得,我们做错不会有人忘记!

    27分钟前
    • aiwoshuoai33
    • 推荐

    连一个炸弹都没有的战争,感觉就像一场儿戏的战争。小国军人的悲哀,或许也是小国人民的福气!!!

    29分钟前
    • Henry
    • 还行

    二战丹麦抵抗了几小时,战死16个士兵,它能拍出什么战争片?恰恰相反,开战日非常出色,战争题材上品。它仅拍开战日一天的故事,战争气氛、士兵心理、对阵视角都很抓人,紧迫和压力贯穿始终,战争片不一定需要大场面和血浆。但由于时间紧促,所以对无谓的牺牲伦理主题展开不充分,这点不如波兰西盘岛。

    33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不给力啊,全军学习自行车维修,仗刚开打政府就投降了,子弹打光主动投降,然后看着自己的人民和德国兵谈笑风生…真是个郁闷的故事…好想要一辆丹麦大兵的自行车。

    37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推荐

    《自行车队的陷落》。最后那一幕,他在装满战俘的汽车上,看到孩子们兴奋地爬上德国战车时,心里一定在confuse这场抵抗的意义何在。

    42分钟前
    • λΔ消极分子
    • 还行

    丹麦的一段真实历史,小国面对强国的战争,就如电影中六个骑着自行车的人,与德国装甲车的大战。最后打不赢就投降,也没什么有损尊严的。有意思的是,老百姓似乎并不分什么入侵者不入侵者,当战争甫结束,与入侵军人的友好就开始了。影片让人们从另外的角度来审视战争。

    47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打不过就跑,实在不行就投降,多现实的丹麦人那。骑自行车去边界打仗,围观打仗看热闹的群众,德国人来了喜迎王师的群众,咋有点喜感呢。

    50分钟前
    • Cathay
    • 力荐

    我所看过的描写战争最细节的电影。没有大战役陆海空的波澜壮阔,只有一个排几名战士在中尉带领对强势德军的抵抗。没有血战到底誓死抵抗,只有珍惜战友生命的同时节节防御。全片弥漫着淡淡的小国士兵的无奈与悲情,却是对战争中的个人最好的注解。

    55分钟前
    • lyfcanfly
    • 推荐

    自行车步兵排对阵2号坦克 老旧的麦迪森机枪散发着悲壮气息 二战史告诉我们德军几次闪电式袭扰就让纵深极浅的丹麦全境投降 4个小时土崩瓦解 1940.4.9开战日也是沦陷日 然而小国就没有军人吗?实力悬殊就完全放弃抵抗吗?并不!这片是彻底的群戏 冷静克制的摄影 北欧风很浓 评分太低了

    57分钟前
    • 🥗
    • 推荐

    丹麦2015“冷门”战争片。是的,除了丹麦人估计没有谁会拍这段历史了,因为它太微不足道了,开战几个小时一个国家就投降了,哪有什么”可歌可泣“的?然而小人物在大时代背景下无奈的命运这种题材还是深得我心。喜欢最后国防军中尉不收丹麦少尉的枪这个梗,不得不承认骑士精神在西线还是存在的。

    58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战斗场面并不多,因为他们根本无法接战。那种无能为力的悲哀比尸横遍野的血腥更具有杀伤力和感染力,政府出卖了军队,无知的群众欢呼雀跃地领着敌军的面包,孩子们在敌军的战车上举着纳粹的旗帜玩耍。这一切是多么的悲哀,又为何而战……

    1小时前
    • 双月鲲鹏
    • 推荐

    1990年代初的《足球世界》有一则“幽默一刻”:历史课上,老师点名“德国打丹麦用了多长时间?”一个心不在焉的学生站起立即回答:105分钟,2:0,丹麦获胜。那说的是1992年欧锦赛的丹麦童话。回到这部电影,确实特别,把一场悬殊和毫无悬念的战争,控制到几乎与线性时间同步的细节。

    1小时前
    • seamouse
    • 推荐

    可恶的是才进行了这么一点抵抗还好意思拍成电影,更可恶的是竟然比《百团大战》好看。

    1小时前
    • bluecaribbean
    • 还行

    一场力量悬殊的战斗!军人的职责就是服从命令。没有华丽渲染,也没有众志成城!一切相当简单平凡更贴近写实。当目睹国家早已投降,民众毫无关心领着敌方面包时。不经感叹:我们到底为何而战?!

    1小时前
    • EVA_征服天堂
    • 还行

    一场尴尬的战争,丹麦大兵自行车修的很溜,德军依然很上镜

    1小时前
    • luiluibi
    • 还行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