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欧美剧 黑镜第三季

    黑镜第三季

    评分:
    0.0很差

    分类:欧美剧美国,英国2016

    主演:古古·姆巴塔-劳,麦肯兹·戴维斯,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凯莉·麦克唐纳,杰罗姆·弗林,埃里克斯·劳瑟,爱丽丝·伊芙,詹姆斯·诺顿,迈克尔·凯利,马拉基·卡比,玛德琳·布鲁尔,怀亚特·罗素,汉娜·乔恩-卡门,费伊·马赛,本尼迪克特·王 

    导演:欧文·哈里斯,乔·赖特,詹姆斯·瓦特金斯,雅各布·维尔布鲁根,詹姆斯·哈维斯,丹·特拉亨伯格 

    猜你喜欢

    • 第1集

      恐龙

    • 第1集

      废柴上路 第二季

    • 更新第01集

      恐龙2024

    • 更新第05集

      罪犯联盟第三季

    • 更新第01集

      废柴上路第二季

    • 更新至第01集

      恐龙第一季

     剧照

    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2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3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4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5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6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6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7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8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19黑镜第三季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莱西(布莱丝·达拉斯·霍华德 Bryce Dallas Howard 饰)生活在一个十分看重个人评分的世界之中,在这个世界里,你可以给你遇到的所有人打分,自身分数越高的人,给他人打分的权重就越高。每个人的分数决定了他们能够过上怎样的生活。  库珀(瓦耶特·鲁塞尔 Wyatt Russell 饰)是一位喜欢游历世界的青年,某次,旅费吃紧的他参加了一项游戏测试的工作,没想到这份收入优渥的工作却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内向木讷的男孩肯尼(亚历克斯·劳瑟 Alex Lawther 饰)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均被他人所监视着,为了守住秘密不被泄露,肯尼成为了黑客肆意操纵的傀儡。  风景优美的圣朱尼佩罗,内向平凡的女孩约克夏(麦肯兹·戴维斯 Mackenzie Davis 饰)邂逅了光芒四射的凯丽(古古·玛芭塔劳 Gugu Mbatha-Raw 饰),两人之间产...

     长篇影评

     1 ) 黑镜第三季第五集随笔

    看了第五集,继续五星好评! 每一部剧从不同角度都可以有很多讨论的东西,浅谈一些我的感受。

    片中的芯片代表着权威对普通人的思想统治,让你视觉听觉嗅觉都不再是自己的。那么问题来了,现实中的我们就真的拥有自主意识吗?

    这个世界的规则是少数人建立的,真正的话语权也实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都只是按游戏规则出牌的普通玩家而已。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对事物的基本判断,其实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包括各种形式的媒体。媒体对我们思想的控制和MASS对军队的控制没有本质区别,只是片子用芯片具象化的这个概念。和剧中不同,你看到听到闻到的确实是客观的,但是你大脑对事物做出的判断,什么美什么丑,什么好什么坏,什么高大上什么低俗恶心,这些大部分都是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就像这个社会对胖子的歧视,对黑人的歧视,对同性恋的歧视等等。为什么片中村民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指认凶手是roaches?就好像我们习惯性的认为会偷懒的是胖子,有暴力倾向的是黑人,恐怖分子是穆斯林一样的道理。获取信息的成本再低,也不代表我们就可以独立思考和自主判断。

    另一方面,坚持真相,并为此站在大众对立面的成本代价是巨大的。就像剧中男主在恢复自我意识后,又不得不选择放弃一样。举世皆浊你还是否想独清,众人皆醉你还是否想独醒?

    美丽的谎言和残酷的真相,海市蜃楼的欢愉和真实的痛苦,该怎么选?

    以上,欢迎讨论,也欢迎到我的主页看第三季其他集的随笔!

     2 ) 关于第四集的一些个人想法(剧透分析)

    首先,似乎有一个总体上的悖论:San Junipero,简单解释为一个重生之地,而编剧将存在于或曾经存在于本来世界(暂且将人原本存活的世界称为本来世界)的人们输送到此地,从逻辑上来说就已经承认人们必然与此地产生关联。此时相对于重生者们来说的这个虚拟之地已经变成相对虚拟的意义了,而剧中又展现出碎玻璃的自动修复,表达出时间空间与重生者的绝对不相容,那么从绝对意义来说,砸碎玻璃的人甚至都不能存在于此时空中,当然也无法推开酒吧卫生间的门。所以从大方向而言,承认这一点才能放下疑虑,假设出可行性。 其次,假设承认了重生者与San Junipero的统一性,那么接下来需要探讨的是此地与本来世界的差别。这里的人有临时的,有已经存在很久的,死后到来或可永生,世界不能被改变,此世界模式下只有此地等等,那么虽然没有更多的剧情延展,也可以大胆预测这里早就是地狱了。在剧中,女主对凯莉说她第一次来San Junipero,而且根据后面女主在“永生”之后执意要凯莉来陪伴她,那么可以说明是此虚拟世界里只有此地,只有一个叫San Junipero之地,需要明确这一个观点。而在所有人都知道这是一个虚拟地的情况下,剧中看似正常的社会秩序,与本来世界一样的酒吧、街道和各种房屋的存在就很荒诞了(凯莉为何能突然拥有住宅+文章开头的悖论),因为本来世界的向死而生与此虚拟之地的永生概念(剧中女主说“永生有多美好”,不知其含义是真正的彻底永生还是说相对又可以活很久但可以选择死亡)就有着本质的不同了。人类的本有观念会发生本质的变化,体制和自我意志将要崩溃,虚拟世界的房屋、车辆以及人类交际行为等将会与本来世界彻底决裂,呈现出奇怪的概念。 继而,从人的角度讲,重生世界的体验者和居住者都有着本来世界的记忆与行为思考模式(参见剧中人物的对话),那么可以说明重生之地的人的大脑完全与死者或体验者的相同,仅仅,换了虚拟躯体。在本来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穿梭的人方面的内涵铺垫的不是很够。 最后抛开科学架构来讲故事本身:之前看到过一篇文章写到了关于此类剧情的“反抗”意味,摘录如下:“关于《黑镜》,我们只要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黑镜》为什么不设想反抗?我们不断地看到在技术世界中被笼罩、被围困,无处可逃的人。/我们可以说,《黑镜》一直以来所强调的,科技对人的宰治,这个母题被过度地反复使用,终于在第三季被用烂了,也耗尽了观众全部的新鲜感和耐性。/如何想象反抗,几乎成了检验这一类题材影片的试金石。就像卢卡奇(匈牙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当年就批评现代主义,把我们生存的世界描绘得异化、荒诞、毫无出路,并不是多高明的艺术,唯有当你设想了反抗的方式,才能衡量出一部作品的复杂性和重量。/反观《黑镜》第三季,则彻底放弃回答这个问题。剧情带来的压抑和绝望,与其说是深度,不如说是一种最乏味的肤浅。现代文明对人类造成的异化,技术世界的虚无或者荒诞感,或者人的孤独与绝望,已经难以计数有多少影片在重复生产这些命题。以至于这都反了过来,接受这个程度的反思,成为塑造资本主义条件下中产阶级个体的必要条件。”不得不说这样的评论虽极端但有理有据。而其实在第四集中还是有一些隐喻的“反抗”存在,只是稍显无力。 比如当女主执意要凯莉留下时,凯莉激动的一番表述,提到虽遭遇背叛但相守49年之长,这样的时间跨度可能在虚拟世界里不算什么,但在本来世界是足够“沉重”,甚至对有些人来说比一生都长,在向死而生的本来世界中的49年无疑是宣告“真实”的份量与弥足珍贵,而之后凯莉的一句“你想永远活在虚假的地方么?!”更是为本来世界的发声。只是有些讽刺的是一个沾花惹草的男人终究因为女儿而选择勇敢彻底结束,并且凯莉也因为丈夫爱女的举动而原谅并打算追随,是否可以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终究没有血缘的感情不那么牢固。。。而又有所挽回的是她选择将身体葬于家人身旁,意识去跟随女主,又可以看出自由而热烈的爱也是可以让人作出或勇敢或充满牺牲的决定的。 “outside”,剧中人提出的“外面”或许就已经暗示了人们内心的某种压抑与缺憾。终究,带着本来世界的大脑无法在重生世界存活,可重生世界的最大意义就恰恰是带着本来世界的记忆来到新世界的“重生”意味;若没有本来世界的任何经验,完全崭新到重生世界,那么我相信因为是全新,所以人们会有一套新的世界运行秩序,这在未来科技或许是行得通的。“新人”们若完全不知有过往生的话,那么这代表着某种重生的无意义,它的意义仅仅体现于本来世界的生者快死时作出的选择上,而且从他死亡的一瞬间意义截止,无关重生者。 到结尾,欢快的音乐伴随着看似唯美而浩瀚的无数“终端大脑”,算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镜头展现。此时,你是该随着永生而狂欢,还是因为冰冷的虚拟而深思?

     3 ) E06——达摩克利斯之“蜂”

    第六集真是一个好故事,节奏感也很好,起承转合一气呵成,所以决定单独写一篇。

    科技一直是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无论是被用于制作成枪炮的火药,还是被用作制作原子弹的核裂变,诞生之初并非为了杀人的目的,本可以用于造福全人类的事业,后来的利用方式也证明了确实可以如此,然而它们却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甚至可以这样断言,科技,是一个曾经落下并且将来还可能会继续落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曾经有一个断言称,蜜蜂消失的那天,便是地球上生物灭亡的日子,因为蜜蜂传播了地球上大部分的花粉,而没有花粉传播的过程,大部分植物都将会绝种,而依靠摄取植物的动物也会次第死亡,最后人类也无法幸免。第六集把背景设在蜜蜂行将灭绝的未来,人类造出机械蜜蜂取代真正的蜜蜂来维持地球生态,这个背景真是极其有趣,也使后来主管不肯关闭这个机械蜂系统变得很合理,因为没有了蜜蜂,生态是真的会崩溃啊。

    人类如此依赖这项科技,而它又是如此完美:不仅可以传粉,还可以建设蜂巢,然后自我繁殖,简直完美地模拟了原生蜂的一切,并且又全自动化,几乎不需要人的管理,然而这危机就隐藏在这几乎完美的机械蜂自我管理里面——技术主管连着向警察说了两次几乎不可能,也就是说全部破解的可能,是两个可能的概率相成,从概率上来说几乎微不足道,可是经验丰富的BOSS女警还是敏锐地指出:那么你的意思还是有可能对吧?技术主管一时竟无法反驳。

    然而情节如果只是停留在机械蜂按照网络舆论杀人的设定,那么这片子也就有些平庸了,并不值得我单独写一篇。当技术女警破解了文档并试图找到始作俑者的时候,片子变得极其精彩,这么天才的罪犯怎么会犯那种让女警惊呼“他搞砸了”的错误?这个疑问不仅出现在boss女警的脑中,也出现在我们心里。待国家安全局华裔胖子的按下确认键,谜底揭晓,起承转合,编剧真是太棒了。

    你本以为探讨的是民意有无权利去杀掉自己讨厌的人,或者是人言可畏,却发现最后成了对乌合之众随意评判别人恶语相加的暴民的审判。

    你与恶龙搏斗时,要小心变成恶龙,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尼采

    当你随意hashtag别人去死时,你本身也就成了恶的一部分,无人可以幸免,这就是黑镜的魅力之一,在别的影片里一定会被努力挽救的人,才黑镜里都会死,而且,还是38万人,也只有黑镜敢于这么玩,真是残酷又柔情。

    最后技术女警假死尾随天才罪犯消失在街拐角,影片戛然而止,到底是天才犯罪伏法,还是技术女警又一次落入了罪犯的圈套,我真是太爱这种留白和悬念了。

     4 ) 黑镜:荒谬又极度不可能的近未来

    很难评价黑镜是不是一部好片。它拥有极其出色的拍摄手法和叙事技巧,并且总有想要刺穿人类灵魂的勃勃野心。但另一方面,它的野心又过于庞大,以至于超过了编剧对世界的理解。下文将主要分析以这一集为代表的《黑镜》系列电视剧,为什么总错误理解了世界(含剧透)。此外,由于豆瓣不允许不评分写影评,所以我只好将评分设为相对中立的三星——即使我对第一集的评价要明显低于这一数值。 1. 第一集的剧情简言之又是一个人被科技异化、绑架的故事,并且它看起来比之前的黑镜离我们更近,简直就像是明天。在未来世界里,人在社会中的一切行为都会被量化为一个评分,而这个比信用卡记录更强大的评分将决定你在工作、购物、社交中的一切。所有与你有接触的人,将通过你在现实以及社交网络中表现,不间断地进行评分。 这个故事的“真实”在于它戳中了现代生活人们的两个痛点:评分和社交。这两个概念都存在一种讨好他人以博取好感的机制。但编剧在剧中对二者的指责仍然漏洞不断。 2. 对评分而言,毋庸置疑,现代社会存在很多评分系统,但这些评分系统均只在独立领域内发挥作用。比如对滴滴司机、外卖送餐员、淘宝卖家进行的评分,只在这些平台上有作用,并且这些评分均指向客观的“标准”,而非主观的喜好。同时,客观的标准也意味着评分是“可核验”的,你不能无缘无故给滴滴司机打一分,而需要给出理由。服务业都有“无效投诉”这个概念,如果你所处的公司没有无效投诉机制,那不是投诉概念的错,而是你所处公司的执行问题。 而正因为所有的评分机制都会对应着某种专业服务,这决定了评分系统最核心的机制是:去人格化而非强化人格。评分的本意在于,哪怕我不知道你是谁,也可以与你交易。但在黑镜这一集里,编剧“完美”地将社交与评分融合了起来,组成了一个超强人格的社会,人们居然根据彼此的历史、朋友圈、性格来评分,然后决定一个人适不适合这份工作,这简直太不专业了。我不相信未来那样一个人人都很忙的“冷漠社会会闲得蛋疼来琢磨这些鸡毛蒜皮的鬼东西。我所认识的投行狗只在发公司广告的时候才看朋友圈。 编剧对于“社交”的狂想也超出了边界。在朋友圈世界的我们当然也很爱装逼,但我们很少想要“被迫炫耀”。社交的确是我们虚荣的一种需要,但从来也永远不会是我们的一项不得不做的任务。在真实世界发被咬了一半的饼干再配上咖啡的照片,然后让人匿名打分?大家早让你个绿茶婊负分滚出了。现实世界的我们虽然爱装逼,但也最恨别人装逼,反倒是很少或从不发朋友圈的人因其惊人的自律而让人肃然起敬。因此,如果真有这种基于社交表现的熟人评分系统,如果实名,所有人都会向满分一骑绝尘;如果匿名,猜猜会有多少人在两分以上? 注意,以上所指出的并不仅仅是针对细节的吹毛求疵。适当的简化有助于对本质的理解,但如果对一种概念的拓展超越乃至歪曲了它的本质,那针对这一概念的一切批评都将变得毫无依据。 3. 总结一下,所以黑镜的惯用技巧是什么?是假想一个以某种科技为绝对主导的世界,让一家无脑公司开发出一种绝无可能商业应用的产品,然后把人性之恶调到最大最荒谬,最后将悲惨的结果诉之以科技对人的异化。 按照这种框架,我完全可以构思一个未来中国一人一票的直接敏煮,然后因为鹿晗迷妹太多当了元首,以此批判敏煮荒谬的故事。再构思一个公司只用主观评价考核体系,用同事评分确定你的工资,最后论证人事考核制度就是垃圾的故事。这有意思吗? 也许很多人觉得我类比不当,但黑镜的技巧也只是这个故事的高级版本罢了。这类故事都是通过设计出一个待批判事物的不合理变体,再加上人的极端不理性,最后以某一些戏剧性事件为催化剂(比如鹿晗英勇拯救了一个迷妹的老公,导致男性也纷纷变弯成了他迷弟),论证就水到渠成。 4. 可所有这些假设前提都是错的,未来不会有这样的社交体系,也不会有这样的评分系统,剧中人们的反应更不真实。不给4.3分患者病床的医院会被民众恶性报复而导致差评;如果我和好友在电梯聊天出来分就跌了,我也会马上给好友报复性差评。一方面势利眼机构可能因为基础民众的不满而倒闭,最后导致这套评分应用系统崩溃,另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恶意差评——我总能猜到谁对我不满意了,会导致“向底部竞赛”的囚徒困境双输结局。更不用说那条“打四分的人打分权重更大的设定”,这样的设定如果存在,社会早就被暴力推翻了。所以这个荒谬的体系注定要崩溃。那在这荒谬体系中所推导出的结论,又有多大意义? 简单回想黑镜1的几个故事,其实或多或少也有这样的问题。首相的故事里,民意不可能那样愚蠢地迅速改变,媒体不可能全都好无操守地一边倒报道,首相也不可能真的去X猪——你今天敢为了公主X猪,明天敢不为了平民X猪吗?干脆自杀好了。真人明星秀的故事里,未来的消费社会不可能是一副1984物资紧缺的样子,消费品少的可怜,黑人小哥在最后的倒戈也完全是导演上帝之手操纵的结果。说到底,搭好一个荒谬世界的台子,再按自己的理念控制人物的走向,这简直不要太容易。可仔细想想,这样的世界真可能存在吗?这样的情节真会发生吗? 黑镜的确戳中了现代人焦虑的部分原因。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因为科技疏离了,人们是该反思,但不该以这种粗暴的,本身完全不加反思的方式。它的模型粗糙又近乎诡辩。 我也曾反思,为何从第一季起就对黑镜系列感到不适。大概是因为,剧中所有主角的遭遇都太过悲惨,而他们本不至于得到那么悲惨的结果。人物的行为动机本应朝向另一个可挽回的方向,可最后最后却像提线木偶一样被编剧控制了。所以首相才迈向了猪,黑人小哥屈服于真人秀,满身烂泥的姐姐在婚礼上发出哀嚎。在这些场景里,我感到的不是科技和媒体的反思,而是对编剧导演力量的恐惧。 黑镜系列一直想塑造荒谬又无比真实的世界。但很可惜,它最终达到的总是一个个荒谬却极度不可能的世界。 在害怕、警惕什么东西之前,还是先多了解了解它吧。 ——————— 最后想补充一点:身处在很多评分体系中不可怕,身处在一个不合理的评分体系中才可怕。如果问我,平时会看京东淘宝饿了么airbnb的评分吗?我会回答说:当然有。因为这些评分有效啊!有了它们,我们真实地避免了更多假货和诈骗,怎么忽然就讨厌它们了? 我们真正讨厌的,明明是“错误的评分系统”。女主角明明只犯了一个小错误,就一失足成千古恨堕入了地狱。可这种愚蠢的评分系统是编剧赋予的,而不是现实世界赋予的。如果说现实中一定找一个近似,那就只有政治审查制度,是专制的锅。现实里的商业机构为了更盈利,怎么愿意让口袋里有现金的你遭受这种委屈呢? 也许,人们爱这些故事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人可以借此把自己的不完美都归因于外在科技而不是自己:没有了手机就会好好学习,没有了评分系统就能认真做自己。却从没想过,问题从来不是手机电脑app带来,而是我们自己与生俱来的。我们原本就是这幅模样,却不加反思,却还想要编个故事造成出个恶魔,再假装是被恶魔给勾引了。

     5 ) 「San Junipero」的哲学思索:生和死、选择和意义、爱和自由

    别人在讨论结局是不是happy ending,我则只想聊聊剧里的3个哲学思索:

    1. 生和死
    2. 选择和意义
    3. 爱和自由

    --------------没有事实,只有诠释----------------

    1)生和死:永恒的生命 vs 永久的死去

    每个人在出生之后,都拥有这么一个选择:活着or死去。

    正如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写过的这句经典:"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

    加缪也曾以这样一段话开始讲述《西西弗斯的神话》:"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生活是否值得过,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余的……都在其次……必须首先给出回答。"

    活着的人现在之所以还活着,一部分是其主动选择了活着,另一部分则是其并未意识到自己可以作出生死选择而被动的活着。

    而剧中的人物,比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多了一次生命的选择——不仅在出生后可以选择活着或死去,在其生命结束前还可以作另一次选择:永生or永死。

    如果你是剧中的人物,拥有永生永死的选择权,你会如何选择?……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停下几秒钟想想另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生命,还会有死亡吗?

    我们从不认为石头有生命,所以我们也从不曾忧虑石头的死亡。那是否可以这么认为:死亡存在的前提,是生命的存在?换言之:要先有生命之后才有所谓死亡。

    如果我们接受这个观点:死亡的存在以生命的存在为前提,那么:既然生命都已经逝去,又何来永恒的死亡(永死)需要忧虑呢?!

    再反过来追问:如果没有死亡,还存在生命吗?

    同样,对我们而言,我们从不曾认为石头有所谓的死亡,故而也不会认为石头存在生命。那是否可以认为:生命的存在,同样要以死亡的存在未前提?换言之:生命和死亡相互为其存在的前提,它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

    如果我们接受生命和死亡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那么:San Junipero里没有死亡,其中的生活又何谈是「永生」?

    故此,基于以上日常语义层面对生死的理解,「永死」和「永生」都不存在。更准确一点:永恒的"生命"或永久的"死亡",其并不是我们日常语义层面的生命或死亡,它们只是一种「存在」,一种无所谓生死的存在,一如石头。

    让我们来看看,剧中人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或者说编剧想通过剧中人给我们传递怎样的回答。

    剧里的人,死前拥有两个选择:
    -Option 1: Pass(Just Gone,永久的死亡)
    -Option 2: Pass Over(活在云端San Junipero,永恒的生命)

    面对Option 1和Option 2——永死 vs 永生,剧中人物如何选择?

    - Richard(Kelly的丈夫)选择了「永死」

    - Yorkie希望选择「永生」,在自己努力和他人的帮助下,最后成功选择「永生」

    - Yorkie的父母希望让自己的女儿被动选择「永死」

    - Kelly先是因丈夫Richard选择「永死」而伤心,自己后来却又拒绝Yorkie一起「永生」的邀请,最后她却再次改变决定,幡然决然地选择「永生」

    他们为何作出这样截然不同或前后矛盾的选择?——意义!

    ---------------------------------------------------------

    2)选择和意义:你如何定义意义,决定你作出怎样的选择。

    我们选择,源于我们相信。而我们之所以相信,之所以拥有这样的信念,源于自己对生命意义的定义。剧中的人作出其生死的选择,也是源于其所持有的信念,以及这些信念背后,他们对于生命意义的定义:

    -Richard拒绝在云端永生,因为他有自己的信念——How can I spend eternity in this fucking graveyard, when she (他深爱的女儿) missed out, how can I?。他有自己坚信的事情,也有自己拒绝相信的事情。而云端的永恒生命,却是他所拒绝相信的众多事情之一。( He had his viewpoint. There were things he believed and things he did'nt believe in, and this place was on of them. Wouldn't even visit, take the trial run.--by Kelly) 他对生命意义的定义,在于其所爱的人。一个没有他所爱的人的世界,生活不具有意义。他拒绝过没有(他相信的)意义的生活。

    -Yorkie在体验San Junipero的云端生活之真实后,毫不犹豫的选择死后pass over至云端永生,而非just gone永死。她在得知Kelly的丈夫拒绝接受「永生」时,吃惊的问:why? why wouldn't anyone take it? (一个从21岁就瘫痪成植物人、在病床上生活整整四十多年的人,对"感觉"无比真实的五彩世界的即刻沉迷,并不难以想象和理解。)她对生活意义的定义,是能够"真实"感知和体验。San Junipero的生活足够真实,对她而言就具有意义。

    -Yorkie的父母为何拒绝其女儿Pass Over至云端?因为他们是虔诚的教徒,他们相信人死后有灵魂,生活的全部意义是让灵魂生活在天堂,而不是活在云端San Junipero。(人死后还有什么?你相信灵魂吗?)

    -Kelly先是希望丈夫选择永生,后又拒绝Yorkie的永生邀请,最后终又选择永生。

    她的转变源于什么?她相信什么?她所认为的值得过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Kelly不相信灵魂或天堂,她只相信存在。她说:I wish I could believe that he (其丈夫Richard) is with our daughter now(在天堂重聚), but I don't. I believe they're nowhere. Just Gone(只是不再存在)。

    她最初希望丈夫死后能够选择Pass over永生,源于她和丈夫之间的「爱」——牵绊、承诺、厌倦、渴望、欢笑、牺牲和彼此付出——the bond, the commitment, the boredom, the yearning, the laughter, the love of it…the fucking love, you just cannot know!…every thing we sacrificed, the years I gave him, the years he gives me。

    她拒绝Yorkie永生的邀请,又何尝不是源于相同的信念:who can ever make sense of forever? ——她反问,How can I spend eternity in this fucking graveyard, when he (他深爱的丈夫) missed out, how can I? 在一个找不到feeling的世界,行尸走肉般的生活有何意义?

    她最终幡然决定pass over和Yorkie在San Junipero永生,也是基于相同的信念——她和Yorkie之间的「爱」。

    ---------------------------------------------------------

    3)爱和自由:人性的起源——逃避自由

    萨特认为,我们人类生而是自由的,并注定是自由的。
    很多人会反对这样的观点,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感受到种种约束的人们。他们认为:生活更像是一个不断挣脱束缚走向自由的过程。

    自由和束缚真的如同白天黑夜般不可共存吗?
    从人类的现实状况来看,恰恰相反——它们于人类而言,注定是永恒的共存。

    永生(如剧中Yorkie对forever的定义:however long you want) ,意味着有足够的时间、资源做任何想做的事情。这可以说是最大程度的自由。
    而Richard和Kelly都拒绝永恒的生命,拒绝这种最大程度的自由。Why?
    他们的回答是:因为在这种「永恒」和「自由」里没有「爱」——牵绊、承诺、厌倦、渴望、欢笑、牺牲和彼此付出……

    他们的选择,不正是「对束缚的自投罗网」和「对自由的逃避拒绝」吗?
    然而,跳出剧情,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爱、恨、情、仇——这是我们大部分人生活的意义所在,也是我们人性humanity的唯一起源。

     6 ) 第二集终极玩家——细思恐极

          黑镜系列很多都是可以当做恐怖片来看的,最有意思的是剧中的故事和人设以及剧情的走向,这一切都让你觉得这是有些许超前但却并不遥远的未来,剧中的一切都有可能真真实实地发生。于是,细思恐极。
          这次第三季第二集的内容就是这样一个故事。我在看完第一遍的时候,惊讶于一次又一次的幻境套叠,惊讶于Cooper最后的死亡。但在后来细刷之后,我觉得Cooper没死,但是他已经深陷在潜意识的漩涡里再也出不来了,换句话说,Cooper在意识层面上自己杀了自己。
          Cooper每一次从觉得自己恐惧中脱离,实际上都是在向意识更深的恐惧层面进发。首先他受游戏程序的影响开始进入程序,结合现实体验和虚拟世界的时间是5点38分。但是他扭曲意识,挖掘内心,最开始虚构的场景是他偷拍箱子内容。他内心恐惧的层次由此深入,依次出现,分别是:
          1.他想偷拍但害怕被发现。幻境为:Katie出错,他趁机偷拍箱子内容,成功发送。可是,他险些被发现,KatieKatie很谨慎,虽然出去了但是回来得非常的快(墙上时间不到一分钟)。他也很厉害,动作很快,没被发现。(这里明显有自欺欺人的成分,他自己游历了很多地方,在这个阶段,自视甚高。)
          2.他发现这个游戏模拟出来的事物很立体有真实感,有点害怕。幻境为:Katie控制游戏影响他的大脑,让他看到的那个小松鼠越来越立体真实。但是,这个时候,他还可以保留自己的触觉,而且那个松鼠是有些卡通的,游戏也是那个他很小的时候就玩过的打地鼠。所以,他虽然担心害怕但却有有些兴奋,有些期待。
          3.他以前玩过这个公司的一款惊悚游戏,他害怕他们会利用这种技术做恐怖游戏。幻境为:他得到进一步测试游戏的机会,还见到了日本人老板。那个日本人表现出对恐怖的痴迷和执着。于是,游戏的真实版本就是那个幽灵游戏的升级版,或者说真人3D体验版。甚至为了效果带他来到了全实景的恐怖城堡。在这里,他依次见到了小蜘蛛,高中恶霸Cosplay版和两者的结合体。虽然慢慢地进入到他的童年阴影级别了,但是他仍然没有失去对自身的完全控制。这些都更加恐怖,也都越来越吓到他,可他也很快就意识到是假的了,恐惧感也随之消失。
          4.他开始害怕这种虚拟能力,怀疑公司的目的,怀疑Sonja的目的。幻境为:Sonja出现,说出这家公司这项技术是非法的,且暗示为此已经死过人了。之后,Cooper否认了这种假设,但是却在Sonja的黑化上失去全部控制,失去了对场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之后,意识反抗崩塌,恢复了Katie和他的通话,恐惧感再次加深,安慰自己之前的搏斗都是假象。
          5.他害怕Katie不顾及他的死活,强行进行游戏。幻境为:他在Katie的指引下,准备离开游戏,回到真实世界,却发现Katie是骗他的。他没有见到自己以为的母亲上吊的景象,而是发现游戏失去控制,自己失去了记忆,变得和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一样,不认识自己了。在这里,开始进入他的潜意识(潜意识通常和我们自己以为的意识不一样)。他进入几乎崩溃的地步,再一次反抗,意识自我安慰之前的一切都是虚构,自己就是在那个日本人的办公室里,成功退出可以回家了。
          6.他离开家那么长时间,有很大部分是担心自己还要再一次面对父亲痴呆症的情况。幻境为:他安然回到家,母亲一切安好,却已经不认得他了。和父亲一模一样,至此,来到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崩溃出现,很想像从噩梦中醒来一样,醒来发现,自己还坐在那个最初的白色办公室里。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为了逃避最深处的恐惧,他认为自己是在手机电话打过来的时候干扰了信号而死去了。
         至于,Cooper的死是最后的幻境,有很多原因。比如,来的那个日本人从里到外一身黑,这是日本人和西方人在葬礼上才会有的装扮,不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比如,Katie最后写下的记录是0.04秒,这个时间不可能说出完整的单词的,人类做不到。比如,最后的话是“CALLED MOM”,Cooper这种美国人才会用Mom,英国人用Mum。故事发生在英国,Katie明显在英国生活了很久,最开始见到Cooper的时候还叫错了名字,而且发音有鼻音。所以,Katie应该写Mum,而不是Mom。
        我觉得,一步一步进入内心深处最恐惧的所在,却无法面对,为了逃避不惜死亡很顺理成章。而且,最恐怖之处就在此,Cooper永远无法离开那个幻境世界了。现实中的人以为他还在游戏里,可是他已经在游戏里从意识上杀死了自己,自己认为自己死了,放弃意识了。最引人深思的也在此,我们对于真实的判断是大脑对各种感官信号的判断,那么如果大脑被欺骗了呢?如果大脑知道被欺骗也无法自救呢?那什么才是真实?换句话说,我们活着的这个世界会不会就是一个梦而已?
        如果不是,那技术的飞速发展会不会带我们去一个类似的世界?我也不知道。这就是黑镜的魅力吧。不断地抛问题给看客,又傲娇地总是给出最黑的回答。

        
       

     短评

    刚看了第一集 想想这个朋友圈点赞也搞得很道德绑架的世界啊

    9分钟前
    • 餅乾
    • 力荐

    1,推荐;2,较差;3,尚可;4,尚可;5,力荐;6,力荐。整季依然当得起五星。

    14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第一集:喜剧片第二集:恐怖片第三集:犯罪片第四集:爱情片第五集:战争片第六集:悬疑片

    16分钟前
    • 克莱蒙特
    • 推荐

    四五六渐入佳境,一勉强也能看,二跟三什么鬼!抖个机灵就想上来凑数吗!开除镜籍!

    21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一如既往的高品质

    25分钟前
    • Simon Tien
    • 力荐

    第一集就炸得小清新们原形毕露。

    30分钟前
    • 榕十三
    • 推荐

    Black Mirror S03E01食用完毕!日常creepy设定居然展开出如此"温馨浪漫"的结局,不同于channel4的转变,对口味!

    35分钟前
    • 银白色的曙光
    • 力荐

    1】你看 评分 就这么重要 2】有这么牛逼的技术却用在开发恐怖游戏上?!3】可怕的是真正的犯罪者,却以为自己就是正义 4】第二集中的高科技的正确打开方式 5】新世界より 6】送给网络暴民的礼物,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37分钟前
    • 瑾朵朵
    • 力荐

    希望所有网民都可以看下第六集…

    42分钟前
    • 暖晴
    • 力荐

    社会标准也会有种种魔心,我们总是活在他人的评价当中,费尽心思扮演各种角色用以讨好他人,因为自欺,所以欺人,到头来,你累我也累。真实未必最好,虚伪更觉恶心,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自勉。

    46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烂成这样真的太可怕了。。。

    51分钟前
    • Tuscano
    • 较差

    看完第一集后过来打分真是有点讽刺

    53分钟前
    • momo
    • 力荐

    4 5 6 集真是渐入佳境.其实前两季也有一般般的故事,猛踩第3季的人,能有点基本的判断力吗,好歹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

    57分钟前
    • nakedgun
    • 力荐

    好像大家已经不喜欢简简单单叙事的故事了。他们喜欢炫酷的设定,激烈的反转,深奥的立意。而我喜欢第一个故事,剥离掉科幻的皮,故事依然能扎扎实实地触动到我。反观前两季,剥离掉总统日猪这些博眼球,踩单车赚钱的设定,故事本身就很平庸,更多是兜售设定,而这一季,才是在认真地讲故事。

    1小时前
    • 西凉虫
    • 力荐

    几年后再看这种题材的东西,真就觉得有点矫情了,人类还没有那么愚蠢。

    1小时前
    • 杂食动物
    • 还行

    豆瓣评分众生相甚至比电视剧本身都要精彩。黑镜换了东家,但其实主创还在,所以整部电视剧的情节走向,依然在他的把握之中。电视剧一直在拓宽新领域,好事,譬如第四集,有着极深的文学意义。第三集复刻白熊公园,后劲很足,可惜很多人都没看懂。其余不赘述。总的说来,新一季还是值四星以上的。

    1小时前
    • Mademoiselle B
    • 推荐

    就冲这恶心劲,给满分

    1小时前
    • 四是事
    • 力荐

    刷完第一集。总以为结尾那段女主能翻盘,打击刺激一下秩序。然而就只是顺流直下了。疯婆子加失败者。小遗憾。水准降落(六集看完,黑镜系列以前的感受是细腻,有些细节带来的震撼,现在流于快餐化平庸化。当然还是可看的短剧。只失去了力量。我排序的话:4=5>2>3>1)6太讨厌不参评

    1小时前
    • 推荐

    卖给奶飞之后风格确实变了,第一集尤为明显,把原本藏在语言里的尴尬放大到剧作本身。没有了反转,没有了冷峻,神剧下落到了凡间,成为了普通的科幻脑洞片。但是,这种风格又未必不好——反正都是讽刺,刻意一点又何妨?(第六集就是对只看一集就装逼叫嚣打一星的键盘侠最好的讽刺:)

    1小时前
    • Enigma
    • 推荐

    我们已然活在了未来,讲真

    1小时前
    • 午夜滴长岛冰茶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