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剧情片 路过未来

    路过未来

    评分:
    0.0很差

    分类:剧情片大陆2017

    主演:杨子姗,尹昉,李勤勤,王婷,娜仁花,周波,陈雨锶,周云蓬 

    导演:李睿珺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本线路为优质线路,可优先选择。

    猜你喜欢

    • 更新HD

      复身犯

    • HD

      再无可失

    • HD

      PLAY!~输赢怎样都行~

    • HD

      未来的太阳

    • HD

      荒原奇遇

    • HD中字

      草原雄鹰

    • HD

      轰天龙虎会

    • HD中字

      冰血暴

     剧照

    路过未来 剧照 NO.1路过未来 剧照 NO.2路过未来 剧照 NO.3路过未来 剧照 NO.4路过未来 剧照 NO.5路过未来 剧照 NO.6路过未来 剧照 NO.16路过未来 剧照 NO.17路过未来 剧照 NO.18路过未来 剧照 NO.19路过未来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耀婷(杨子姗 饰)是在深圳出生长大的甘肃人,除了办理身份证外她再没去过甘肃。如今在深圳打工二十多年的父母决定返回甘肃农村老家生活,耀婷看到父母在村子里生活并不如意,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把父母重新接回深圳生活。小混混新民(尹昉 饰)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长篇影评

     1 ) 确认过眼神,同是异乡人

    1

    身在他乡,你在哪一个瞬间最想家?

    舌头,或许是人体中最容易想家的器官。它牢记着家乡的味道,再怎么相似的口感,都糊弄不了它;再多的山珍海味,都没办法冲淡家乡路边摊上一碗小吃的滋味。

    不合口味的饭菜,是异乡人共同的烦恼,其实算不上多大的麻烦,却渗透进一日三餐,提醒着我们,这里终究不是家。而饮食上的差异,还仅仅是“异乡综合症”中,最微不足道的“病症”。

    那就回家吧。可当初离开时温情满满、亲密指数五颗星的家乡,现在还回得去吗?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掀起了一波打工潮。背井离乡的年轻人,把绿皮小火车挤得满满当当。他们来到蓬勃发展的陌生城市,为了一个美好的明天打拼。

    深圳,就是这样一个打工重镇。

    电影《路过未来》就把镜头对准了这座颇具代表性的城市和在这里讨生活的打工者。

    《路过未来》是80后导演李睿珺第五部作品,入围了2017年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这也是2017年唯一一部入围戛纳的华语长片。

    其实,这不是李睿珺导演第一次与世界级电影节交手了,他的五部作品几乎弹无虚发。处女作《夏至》就入围了鹿特丹国际电影节,第二部作品《老驴头》也获得了鹿特丹剧本发展基金和后期基金支持,并入围釜山电影节。

    两年后,李睿珺带着磨练得更为成熟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改编自苏童同名小说),来到了欧洲三大电影节之旅的第一站——威尼斯电影节;而后又凭借《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来到第二站柏林电影节,获得“水晶熊奖”提名;而今天要说的《路过未来》,则一路披荆斩棘,走到了第三站戛纳。

    一本正经的李睿珺导演

    2

    名声越传越远,口碑越来越高,但李睿珺的电影并非曲高和寡。事实上,他讲述的故事,离我们越来越近。

    这一次,李睿珺的镜头暂别了家乡甘肃的马背与驼铃,转向了人潮拥挤的大城市深圳。

    电影的背景设定在城市,因此片中的语言,也不再是地域性极强的方言,变成了走遍中国都不怕的普通话。

    而在演员的选择上,影片也启用了颇有观众缘的青年一代演技派——杨子姗

    她在片中饰演打工妹耀婷。在拍摄中,为了更贴近角色,她秀出了暴瘦20斤,苍老10岁的职业技能。

    心疼流失的胶原蛋白

    而担任本片男主角的,是在《红海行动》中让人记忆深刻的兵哥哥尹昉。

    但在《路过未来》中他脱掉了一身正气,穿上了花衬衫,带着小喽啰,摇身一变成了油嘴滑舌的市井滑头新民。

    可正可痞的尹老师

    《路过未来》的主角,都是当初跟着爸妈一路南下,在深圳这座他乡成长起来的“二代移民”。他们的父辈当年赶上了20年前的打工潮,也将经历20年后因为产业转型造成的失业冲击。

    耀婷的父母就在这个阶段先后失业,妹妹尚在读书,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只剩下大女儿耀婷。然而耀婷所在的工厂也不景气,动不动就毫无预兆的停薪休假。

    城市高昂的生活费用,让一家人不得不退回老家。

    但城市不是说待就能待,老家也不是说回就能回。当年破败的房屋,早已成了羊圈;赖以为生的一亩三分地,也因为常年无人管理被转让。

    自己没地,那就去农场打工。但离开土地那么多年,种地收割的技能早就生疏了。

    这下好了,在城里当不成工人,回老家做不成农民,到哪都是异乡人。

    尴尬的处境,让耀婷不得不担起所有的压力,既然家乡回不去了,她只能重返深圳。

    她要将这块他乡的地踩实了,稳稳的、真正的在这里留下来——她要在深圳买房!

    而另一边,看似在城市生活中探索出了一条“不正经”的生存之道的新民,其实也是孤魂野鬼一个。

    他一个人蜗居在狭小的出租屋里,母亲早就没了音讯,父亲也去世了。父子两代人在这座城市奋斗二十多年所有的积蓄,最后只换来父亲的一块墓碑。

    耀婷拼命赚钱买房,新民倾家荡产买坟。

    一个为了活着可以安居,一个为了死后能够安息。

    这是他们在无法掌控的时代洪流中,无法选择的个人命运里的执念。

    3

    其实,在《路过未来》中着重描写的这一代人背后,隐藏的是三代人的命运。

    李睿珺也在对谈中提到,这部影片与前作一脉相承。在以前的作品中,他往往展现的是留守在老家农村的爷爷、孙子,这一次他的镜头追上了在外打工,一直处于缺席状态的爸爸妈妈。

    李睿珺非常擅长以小家喻大家,在上一部作品《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中,一家三代,对应了裕固族的发展。

    其实我们大可将李睿珺的作品看成是从三代人的视角,讲述同一个主题,而每一代人,都有各自的困境与执念。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剧照

    《老驴头》、《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描写的是留守在农村的老一辈,他们被时代潮流抛弃,安土重迁是他们写进血液里的真理。

    《老驴头》中的老汉为了防止祖坟被沙漠掩埋,73岁一个人对抗漫漫黄沙。

    《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中的老马,为了不被火化变成一缕轻烟不留痕迹,宁愿被活埋。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落脚到了这个家庭中的最小的一代——孩子。父母在成长过程中长期缺席,造成了情感上的长期缺失。而故土的文化,也早已随着老人们的离去而淡化。身份的迷失与焦虑,让他们不得不踏上艰难的寻根之路。

    而《路过未来》关注的,是顺应潮流,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的中间一代

    可在打拼20多年,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住的他乡。“拼命留下来”这五个大字,没日没夜地敲打着他们的命门。

    不难看出,李睿珺每一部作品的主题都不轻松,但面对如此有重量的题材,他表现出了难得的克制

    在他的电影中,很难看到放大人物情绪的大特写和居高临下的上帝视角。他严谨地和拍摄对象保持距离保持平视,尽可能呈现客观的视角。

    借用导演郑大圣对《路过未来》的评价:

    “这个片子的讲述方式那么平和、那么面不改色,但其实他有一份难得的温暖和坚韧的力量。”

    的确,李睿珺导演的克制的镜头中所呈现的,并不是冷眼旁观的“凝视感”,而是有温度的“陪伴感”。

    现实残酷,正如“老驴头”终究丢了驴,“白鹤”一去无影踪,“水草丰茂”的家园不复存在,“未来”也只能是 路过。但导演终究还是饱含温情地留下一头纸糊的驴,一片仙鹤的羽毛,一段草长莺飞的回望,一次只身打马过草原的幻想。

    不拔高不贬低,导演在讲述亦在倾听,忍住眼泪,用不“颤抖”的镜头倾听那些无处发声的天涯沦落人的声音。

    4

    在《路过未来》中,总是反复出现一个在大排档卖唱的流浪歌手。有趣的是,他唱歌基本不在调上,但有一首歌他唱的特别好——《异乡人》。

    披星戴月地奔波只为一扇窗

    当你迷失在路上

    能够看见那灯光

    不知不觉把他乡

    当做了故乡

    ————《异乡人》

    或许因为只有这一首,才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声音,一个异乡人的声音。

    《路过未来》本身,就是一首献给异乡人的歌。

     2 ) 连“家”都回不去的他们,上哪里去寻找“未来”?

    他们买了一张看不到终点的单程车票

    李睿珺导演的新作,《路过未来》,一直比较关注。因为导演之前的两部作品,《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和《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个人是非常喜欢的(还有一部《老驴头》没有看过)。

    不过这部《路过未来》貌似跟之前作品的题材不同,上述两部作品,一部是描写老人,另一部是关注儿童,且都是留守群体。但本片描述的却是大城市打工族的故事,倒是跟前两部的主题正好互补。

    不过该片这个评分有些堪忧啊,才6.5,比预想的低不少。其实本片主题和内涵还是很优秀的,只不过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且偏偏这样的题材,片中涉及到的元素受限的地方也很多,所以电影在表面上呈现出来的观感有些温吞水,但其主题我是喜欢的。

    其实该片与李睿珺的风格是一脉相承的,其实都是在关注时代变化下容易被忽视掉的群体的生活状态,从留守老人、儿童,再到大城市的打工族。

    说道打工族,其实很多现实类题材都在描述都市打工族,漂泊一族的生存状态,思想情绪等等,题材故事方面也是大多雷同。但个人感觉,《路过未来》有两点是同类题材没有涉及到的。

    其一就是在时代变革下,都市打工族面临新的生存状态;其二就是城市和故乡,到底哪个才算真正的“家”。


    制造业的转移

    电影对时代变革的渲染还是很明确的。杨子姗饰演的耀婷,与其父亲一样,都面临着当下时代打工族新的生存问题。

    电影的场景发生在深圳,前提的大背景就是中国作为“世界工厂”,这里有着大量私企、外企等加工厂,所以才有了无数打工族。但电影中所描述的事实就是,如今的环境下,制造业纷纷转移外出,将加工厂设在了人力更加廉价的南亚和东南亚。

    电影中有个细节,杨子姗所在的工厂停工,很多机器设备被拉去了国外(好像是印度?),这就是当下打工族面临新的生存危机。以往都是打工艰辛、生存不易,如今则变成了,连工都没得打了,打工族都要面临“下岗”。

    没有活儿干,怎么办?电影中杨子姗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老小返回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但此时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在城市呆久了,故乡还是那个可以回去的“家”吗?


    哪里才是“家”

    “家”,就是一家人一起生活起居的场所。但对于在外漂泊的打工族来说,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异乡人”。在大城市生活惯了,觉得只是为了工作,出租屋是一个让人休息的地方,故乡的家,则变成了每年过年回家聚会的场所,比如《后来的我们》就是如此(不过本片比后者强太多了)。

    所以,在异乡人眼中,他们对“故乡”的理解也出现了变化。电影中杨子姗一家回到家乡,却发现这里才是陌生的地方

    故乡熟悉的人也不再接待他们,曾经的农活也不再适合他们,失去了真正的亲属间的亲密感,距离拉远了。电影中,回到城市的杨子姗接到母亲的电话,说妹妹也在家乡学校待不下去了,想回到城市打工,这就是故乡的疏离感

    在巨大的社会迁徙中,不仅仅是工人,而是所有打工族,他们来到大城市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挣钱和生存,更多的人,更长远的目标,他们是从外地来城市寻找未来的。

    所以,杨子姗饰演的耀婷又回到了深圳,她的目标很简单,努力赚钱,买一栋属于自己的房子。因为她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自己的未来,就在这座城市。


    不敢触碰的爱情

    但是,想要留在城市,谈何容易?上述的问题又循环了一遍,工厂停工、赚不到钱,买不起房子,形成了死结。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耀婷只能寻找别的活儿干,所以就遇到了尹昉饰演的新民。

    这个吊儿郎当、油嘴滑舌的小青年,其实跟耀婷是同一类人。反而在这个“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世界里,两人才会产生那莫名的好感和互动。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些含蓄,他们是不是爱情关系,想必观众心中也会有着不同的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尽管两个人互有好感,但耀婷从来没有说过爱、给过承诺。耀婷新民之间是及其含糊的关系,是爱情,但是不敢承认这是爱情,很简单,在这样的环境下,耀婷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生存都是问题,何谈爱情?

    所以电影中杨子姗与尹昉,大部分时间一直在微信陌生人对话框里聊天,都没有加好友。这样看似浪漫的情感交流,实际上是完全与浪漫绝缘的。尤其是当虚拟和现实打破的时候,两人的关系依旧没有进一步,因为杨子姗发现,自己的未来都是未知的,更无法背负起另一个未来。

    尹昉饰演的那位小混混一般角色,也是面冷心热的存在。相比之下,他的比杨子姗更加迷茫。因为他从小疏离了亲情(台词中有描述他的童年),混在大城市,物质需求成为他唯一的目标,只要能赚钱,什么都干。直到他遇到了杨子姗,电影中不止一次的表示,新民觉得耀婷很特殊,对她有好感。这里不仅仅是单纯的爱情,更有一种同情和认同。因为他看到了杨子姗身上的责任感和对目标的坚持。

    最终,新民不再担任药托儿,老老实实的来到工地干体力活,也可能是他被老板开除(因为试药的杨子姗出了问题),也可能是被耀婷所影响,有了新的责任感。


    未来在哪里?

    《路过未来》其实关注了两代打工族的困境,二者的对比,现实意义明显。因为他们的未来目标是一致的,结尾也是类似的。

    杨子姗的父亲,代表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打工的第一批来到城市的打工族,他们也是满怀着各自的淘金梦来到城市。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目标实现了吗?没有。因为杨子姗一家依然住在狭小的出租屋,忍受着窗外快轨火车的噪音,但此时父母已经老了,这些人大部分没接受高等教育,靠出卖体力赚钱。当他们老了之后,就已经被这个城市所淘汰。就像父亲自嘲所言:“只有没本事的人,才回家种地。

    杨子姗呢?也是如此啊!她正在重复着父母年轻时候的脚步,但更严重的是,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生活成本更大,单纯的出卖劳动力会更加生存困难。父母好歹在城市打工中,还有余力去养活一个家庭。但杨子姗呢?摆在其面前的爱情,她都不敢轻易接受,她怕担负不起沉重的未来。为了挣钱,她不得不提前消耗着自己的身体。

    最终,她还没有变老,就已经被这个城市所淘汰了。

    这部《路过未来》涉及到了不少敏感的社会话题,制造业转移、房价、试药等等,可以想象的到,拍摄起来应该比较束手束脚。所以乍一看电影的风格和叙事似乎比较平淡。但了解了电影所要表达的主题,其实是有些细思极恐的,两代打工族的生活困境,那么相似,却又更加严苛。

    结尾,杨子姗与尹昉,坐在回到故乡的列车上,远处连绵的沙丘,一位少女骑着白马远去,这是少女的灵魂。这个看似相濡以沫的结局,竟无限伤感。


    首发于公号:电影文酷

    dreamcrowflim

     3 ) 尹昉自述: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演技

    尹昉32岁了。

    大部分看过他表演的观众都不相信这个数字。按照传统说法,他已过而立之年。

    但这个来自长沙的大龄青年充满了少年感,双眼稚气未脱。如果你近距离见过他,还能感受到他的紧张和局促。

    2010年,24岁的他被崔健选中主演《蓝色骨头》,摇滚教父评价他“潜力无限”。

    这份潜力在《火锅英雄》中是劫匪“孙悟空”,在《红海行动》中是战胜自己的狙击观察员,在《路过未来》中是异乡人新民。

    他在同一条道路上走出了两个方向,一个指向商业和大众,一个指向艺术和孤独。前者的成绩是2018年贺岁档票房第一,后者的成绩是2017年唯一入围戛纳的华语长片。

    蛇形前进,速度沉稳,也足够成功、足够引人注目。

    尹昉要成了。

    即将被资本和创作者争夺的他,仍然在思考“我究竟想要什么”。

    (以下为尹昉自述)

    11岁:我看到他们抽烟了,觉得他们会杀了我

    我小时候的概念是,抽烟的孩子肯定都是坏学生。

    刚上学的时候,11岁左右,晚上去厕所,就看见有大的孩子在那抽烟,我当时就吓得……给我吓得特别大的阴影,我觉得他们看见我看见他们抽烟了,他们会杀了我,小时候胆小到这种程度。

    而且他们可能除了抽烟,那种感觉也很痞,我就一直特别害怕,有时候晚上都不敢上厕所,害怕碰到他们,我觉得他们会把我谋杀,对那两个人的样子记忆特别深刻。

    后来偶然的机会就跟他们聊上天了,他可能看你小孩,就逗你两句,开始也是特别害怕,后来慢慢慢慢就放下这种戒备心了,就重新去认识他们,发现他们也是很好的人。

    尹昉(中)他旁边的女孩是刘诗诗,二人曾一同考进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的中央芭蕾舞团代培班

    可能我的这个经验比较夸张,但是我们生活中很多这种情况。

    我小时候还经常跟同学打架,不是因为我要打架,而是我觉得这个事情对,是非感和道德感特别强。包括对一些现象也好,事情也好,对人,就会觉得分得很清,好人、坏人。

    但是你慢慢长大,成长之后,看到的越来越多,看书也好,去旅行也好,你会更加去理解人性的各个层面。

    尤其我看一本书叫《正义之心》,对我启发挺大的,尤其是从表演上,它是给我一个思路,怎么去理解人和理解这种道德感。

    我的家教也没有多严,觉得整个家族吧,氛围特别好。小时候受我外婆的影响特别大,我觉得她是特别有慈悲心的人。她有一种大爱,不是说只是对你好,或者对自己的家人好,她对每个人好。

    16岁:后来学工商管理,因为它那时候最热门,是社会给的一个标准梦想

    小时候稀里糊涂学了舞蹈,11岁来北京就专业学了,其实我小时候跳舞还是有一点热情的。专业学了之后,尤其学芭蕾,很压制这个东西,所有的都是非常规范的,有绝对的标准。每天的训练非常枯燥,慢慢对这个东西就没有热情了。

    而且觉得特别煎熬,觉得时间过得特别慢,那个艺校学员班还有5年,看不到头。

    我就不想学了嘛,大学我就考了北师大,也是因为是个综合性大学,可以修双学位,就学了工商管理,下定决心要改行。

    其实对未来特别没有一个真正的想法,当时工商管理真的是最热门的专业,就觉得应该去抓住最好的,从商,能挣着钱。

    梦想就是考哈佛商学院,那是最标榜企业家的一个时期,好多成功学的书籍,对于成功的定义都是那个样子的,有一些企业家横空出世,像联想的柳传志。

    因为其实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就会觉得那是社会给的一个标准的梦想。

    考哈佛商学院其实特别遥远,我连英语都没有准备,但它一般都需要几年的工作经验,那就先累积,顺便在这个过程中学英语。

    18岁的尹昉

    06年大学毕业,我去了一次招聘会,投了5、6份简历,只被一家公司通知面试了。一个演艺公司,叫红樱束女子打击乐团。面试第二天就上班了,工资1500,后来涨到2000-2500。

    毕了业,我就没有再想过还会再去跳舞,问我学什么的,就说学工商管理的。当时想把跳舞这些事情忘掉,有时挺决裂的。

    工作后,生活也很难,觉得离我哈佛商学院的目标很远很远,特别的沮丧,特别的迷茫。

    一年半就辞职了,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知道当下并不是我想要的,那段时间是最痛苦的。

    21岁:我很想再跳舞,我心里还是有感受的

    其实离开舞蹈之后,我还是很愿意去看舞蹈演出,2007年看了皮娜·鲍什(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的《穆勒咖啡馆》。

    我之前没有正儿八经看过这样的现代舞,尤其是国外的。看了之后很震撼,我想那样去跳舞,它勾起了我一种想跳舞的愿望,但只是埋在心里,因为我觉得已经不可能了。

    辞了职之后我就去上上课、练练功,当时也不是想把舞蹈捡回来,就是想动一动,也不知道要干嘛,时间怎么去打发。

    后来就也是接触到一个在美国跳舞的华人,我觉得他的那种状态特别好,就是特别的真实和纯粹。

    我觉得,哦,这是一个舞者的状态!

    然后就让我很想,很想再跳舞。也是偶然的机会,2008年北京当代芭蕾舞团建团招新演员,我一个同学他非得拉着我陪他去,我就也递了一个简历,他们就安排了面试,需要展示肢体,我都扔了好久,虽然慢慢捡回了一点,但做一个职业舞者还有很大距离。

    其实我心里还是有感受的,提前一天给自己编了3分钟的舞蹈,然后就考上了,进了一个职业舞团。

    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是跟别人差距挺大的,因为我考试的时候没有去呈现基本功,呈现的也是我比较擅长的,就把最好的、最有感受的呈现了。团长真的觉得特别好,眼前一亮,但一上班发现我练成这个德行,然后就慢慢练。

    24岁:我没有演技,我只是把角色背后的故事建构出来

    舞蹈和电影表演都有各自的限制吧,有互相补充的。

    舞蹈的表达会更抽象,而且我很喜欢、很追求抽象的东西。

    但是舞蹈又需要很具体的东西去支撑,而且它很少有具体的叙事和具体的人所面临的选择。更多地从自我对身体的探索,我跳舞这几年就越来越自我,越来越远离生活。

    电影表演是要去接触到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面临的各种各样的处境。

    演《蓝色骨头》的时候全凭本能,也不知道该怎么样的去准备角色,就是拿到词知道这个戏凭着感觉演,慢慢地有了一些经验。

    《蓝色骨头》

    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演技,没有表演技巧,但是我会找到一些方式和途径让我能顺利地进入角色,先把角色背后的故事构建出来,让我能在拍摄的时候,很顺畅地去经历角色所经历的事情。

    接了《路过未来》,我当时也是跟李睿珺导演聊完了之后说,有没有体验生活的方式。当时更想在职业这块了解,他是不是认识试药的这类人(尹昉在《路过未来》中饰演一个找人试药的中间人),如果有这样的渠道或关系的话,我可以去跟他们接触接触。

    后来他就约了我,2016年,在北京夏天最热的一天,早上8点在十里堡地铁站,他说是人最多的一站,我们等了40分钟都上不去,差不多早高峰都过去了才挤上去,但也是人贴着人。

    其实我刚开始上班的时候有这样的经验,然后坐了一个多小时到了西苑,北京西北边,北大那块儿。因为导演在那生活了11年,包括他前面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都是在那完成的,他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剪片,特别小的一个房间。然后他告诉我这边人的一些故事,他看到的,他自己怎么生活的。

    那天特别累,一直出汗,一直走。

    其实这一天能给这个角色多大帮助?没有那么明显、那么直接的一个作用。但我看到导演他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为什么会写出这样一个剧本,他关心的人是什么,他为什么会用这种方式去讲这样的一个人的故事。

    从这里面你更加去理解导演,看到导演的视角,那我后面再做的工作是基于这个前提的,也会去用这样的方式。

    32岁:我享受关注,但不会去迎合粉丝的声音

    我觉得我这个人还是挺没有目标的,我没有那种想要去达到的一种结果或者是很具体的梦想。

    拿影帝的想法其实也会有,但不足以成为我做事情的动力,而且我觉得这种事情我实现了也不过如此,一步一步走来也有这种感觉。

    有时候会反思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我什么东西都去做,真正愿意去付出我所有精力、所有时间的事情到底是什么?

    我一直怀疑,想做有兴趣做的。我本身是一个好奇心特别强的人,我觉得我做事情最大的驱动力就是好奇心和探索欲。

    所以我就放弃目的性,纯粹去享受体验的过程。

    但也不是说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慢慢我觉得也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有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可能慢慢这个东西就清晰了。

    《红海行动》之后很多人关注到了我,有了很多女粉丝,你要说完全不享受,也不可能。人还是有虚荣心的,尤其是被关注、瞩目的这种虚荣心。

    小时候我喜欢的女生,我都追不到手,她们都不喜欢我。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我很小,会被女生,尤其是大姐姐宠一些。

    慢慢的慢慢的我觉得自己有吸引力、有异性魅力的时候,应该是我做艺术的时候,我觉得是因为找到自己了,人的那种状态会更强大更自信了。

    但是我觉得在这个过程里面,你感受到了虚荣心的时候,会再去审视自己,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在旁观,在看,就好像这是别人一样。

    我很难给自己规划一条路出来,我肯定不会去迎合粉丝的声音,因为我一直以来都是属于有自己判断和自己轨迹的人,如果我离开那个轨迹,我可能就没了,我就找不到自己所有的这些东西了。

    首先我觉得还是考虑作品本身的品质,不管它是商业片也好,艺术片也好。如果有的选的话,我肯定选我最喜欢的导演,然后是剧本和角色。

    站在最高处的肯定就是那几位,侯孝贤,然后王家卫,李安。贾樟柯也……喜欢,但我一直没有想过我去演他电影的状态,因为他前期都是用的他那个范畴的演员,我看的时候没法想象我演这样的角色会是怎么样的。

    但是包括现在很优秀的类型片导演,我觉得也是我在一个阶段特别愿意去尝试的,杜琪峰我也很喜欢。

    后记:

    尹昉仍然不适应“明星”这个身份。

    他是舞者、是演员,但他没有办法在我们面前扮演一个“明星”。

    接受采访时他偶尔会陷入表达困境,但绝不会将回答引向某个固定答案,也不会泛泛而谈,这本是很多受访者的惯用招式,但尹昉很有可能在一次采访中经历一段坎坷的自我剖析。

    记者们日常见到的“艺人包袱”与他几乎没有交集。他甚至不太习惯摆拍,你能在几张“失败”的成片中看到他努力隐藏自己的无措。

    少年感,因为他还是一块璞玉。

    这个认知让人在一瞬间的喜悦后,迅速陷入担忧。

    娱乐圈为所有即将成名的人,准备好的了诱惑和压力。当你成为演员、当你签约公司、当你拥有名气,你的自由度、选择权和心境都会发生不可思议的变化。大部分时候,这种的变化往往自己都无法察觉。

    少年感或许终会消失,但愿棱角会成长为锋芒。

    采访:法兰西胶片

    整理/撰文:空山

    摄影:血与冰激凌

    本文首发于毒舌电影APP

    后后记:真的是非常喜欢尹昉了,可惜当时的专访和看片时间冲突,没有面对面地见到他。后来他在上影节有一个论坛,我竟然也没有参加到,遗憾……

    当时看完采访实录,整颗心脏变得很柔软,有一种想要谈恋爱的感觉(特别帮他P了几张照片,遮住后面的杂物)。

    基于这种情感,第一次用了“自述”的写作方法,因为采访中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时间线,他自己的表达既真诚也有许多可爱的地方。

    在杂志上见过几次这样的操作,似乎很简单,但其实有一种微妙的难度。原始素材决定你是否能用这种方法,文字剪辑决定最终的效果,要忍住修改采访者措辞的冲动,又要让文字流畅有起伏。

    第一次操作,只能说效果平平吧。

    对了,因为写这篇文章,还知道了“中年”的年龄定义。一直以为过了30岁就是中年,当时把尹昉写成“中年人”,不少粉丝都来纠正来着,感谢(囧)

     4 ) 过往如异国,未来亦他乡

    替换重发,闵赶词非常可笑

    观影时(不意外地)一个人包场,加上电影院条件不错,对缓慢的节奏也不觉得难以忍受,整片没有(看之前的风评)想象的那么差,几个关键段落的设计还挺有灵气,但跟前作《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造成的期望比起来又还是差了一点。

    异乡陌客

    导演其实不是想表现「底层有多惨」,相反导演倒是有意避免了一些「悲情」的刻奇,比如女猪父亲的工厂毁于泥石流,女猪父亲却在前一天被辞退而生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庆幸,一家人回到甘肃老家,发现老宅破败得都成了邻居的羊圈,但小女儿第一反应是兴奋地追着羊跑出去拍照发朋友圈。

    最令人深刻的就是女猪的朋友因整容而死亡那一幕,女猪这个朋友在前半部可算是本片的一大亮色了(王婷的表演比杨子珊接地气多),虽然胸无大志得过且过一心梦想去韩国整容,但天性乐观活泼爱笑。她意外死亡本来令人痛心,但医院认尸现场,她的父亲面无表情毫无波澜,对着身份证和死去女儿的脸看半天「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旁边的医生副手甚至忍不住偷笑。这个长镜头包含的讽刺和隐喻堪称一绝。

    还有就是女猪因肝病被工厂辞退,在KTV发泄唱歌,男猪过来对她安慰+坦白,两人相对无言默默哭泣,这时背景KTV包间墙上正在播放的就是女猪唱的那首《异乡人》原画面:张磊在《中国好声音》第三季决赛的视频录像,里面正好也出现了观众「鸡冻得落泪」的画面——在一个煽情的真人秀现场人们为虚幻的感动落泪,而现实角落里,真正的「异乡人」只能通过流行歌曲发泄一下绝望的情绪并审视自己走投无路的困境,与此同时,导演还叠加了一个「微友相认」「缘来是你」的言情桥断,女猪生气不甘,却又别无选择地接受了男猪的爱慕。在这个镜头里,「烂俗」与「真情」形成一种互文: ——流行歌、综艺节目、卡拉OK这些娱乐文化是烂俗的(甚至会刻意造成一种间离效果),但打工者「异乡异客」的困境是真的; ——微信撩骚、网友见光这些交友手段是烂俗的,但年轻人相互吸引、报团取暖的情又是真的。

    用生活中人和物的「自然之态」来消解生活的「宏大叙事」带给人心头的重压,这种表现手法非常考验导演对生活的洞察力。可惜的是导演这种有灵气的发挥没有支撑完全片,中部整体剧情缺乏推动力(比如女猪要「买房」),后部人物转变又缺乏点说服力(男猪「变好」后就去搬砖?),结尾比较拖沓,周云蓬客串尬唱《九月》和火车窗外五毛钱沙漠特效令人喋血(后来看导演的访谈,周云蓬客串那个镜头的主旨其实是「路人不搭理卖唱的盲人,而只顾着去撸旁边一条戴墨镜的萨摩耶」,然而「周云蓬」「九月」作为文艺Icon太过抢眼,放在这里有硬塞彩蛋+强行点题之嫌)(虽然但是,《九月》改编的ED还挺好听的)。

    其实这片反应的「现实」还挺近的,就是制造业萎缩,民营企业大量倒闭,尸业潮返乡潮到来(「逃离北上广深」),农村土地流转(失地农民成为雇农),资本大量涌入楼市房价疯涨,导致错过买房时机的租房阶层愈发焦虑,底层年轻人包括打工二代不愿再像一代那样吃苦耐劳而是迷恋直播、整容成网红之类的成名捷径......不过「现实点」虽然铺陈得多,却并没有有机地融入剧情,或者说背景是现实的,但前景的人物却略脱离现实。最大的嘈点就是以女猪的财务状况和深圳最近五年的楼市均价,她买房根本是想都不用想的,但为了剧情愣是要她「想」买房,凑不够首付又去这样那样——直接造成观众不能理解:姑凉,你这首付得凑到猴年马月啊?

    不过,话说回来,女猪作为全家两代在深圳打工二十年的人,想在深圳买个房——这种「梦想」真的很过分吗?真的是「非分之想」吗?打工二十年却没钱没房,只是因为所谓的「没见识的努力,都是瞎忙」吗?

    另一方面,在那个「样板间参观」的镜头里,售楼员滔滔不绝地介绍楼盘未来会有医院学校超市健身应有尽有,而购房者看到的只是黑乎乎的水泥墙壁,和窗外雾霾层层的天空——它卖给你的只是一堆沉重的水泥砖头,却包装成安居乐业的美好梦想,而这样虚幻的梦想让女猪这样的人榨取生命为之付出一切还都难以实现。

    这种「对更好生活的期待与无力改变的现状与之间的矛盾」,这种打工二代混迹大城市底层无法上升「看不到未来」回到家乡又「没有着落」适应不了未开化的人情社会的心态,其实非常日常且普遍。这样的电影虽小众,但电影所刻画的这个群体并不小众,说白了就是官媒口中的「嘀短人口」,是城市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但遗憾的是,可能恰恰不是会特地去电影院看这片的观众)。他们奔波于城市的犄角旮旯,出没于社会新闻的各类数据,而对他们表达个体关怀的文艺作品却少之又少。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觉得「反派影评」说得不错,这类电影(包括导演的两部关注孤独老人和留守儿童的前作)即使不喜欢,但也很重要。

    废土甘肃

    导演李睿珺虽然关注现实问题,但其影像又很爱开些文艺的脑洞,比如《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中甘肃已变为一个河流干涸、草原枯萎的茫茫荒漠(其实甘肃地貌复杂多变,也有生态不错的地方),本来是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的马蹄寺石窟景区(包括游人如织的「三十三天」洞窟),变成了「明天就搬迁了」的一个荒废古寺。

    不过这些脑洞在电影世界中又是可理解的(我知道这不是「truth」,但我理解你的「real」):

    作为裕固族人心理上的故乡,在「丝路旅游」「一带一路」的官方语境之外,它早已成为一片空有繁盛历史的回音、而徒有生态恶化民生凋敝现状的「废土」。——即使经济上的甘肃还没有片子看上去的那么萧条,但是,水土严重沙化是真的(甘肃北部多是戈壁,东部跟内蒙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接壤的大片地方沙化很严重),游牧民族生存空间不断萎缩、生活方式逐渐消亡是真的,目睹那些被工业化现代化的丑陋所侵蚀的山川大地时,那种揪心是真的。

    这种对故乡废土化的惆怅也延伸到了《路过未来》的最后一幕,在回甘肃的火车上,女猪昏沉中恍惚看到一片沙海里,死去的好友穿着白纱骑着一匹白马远去,而列车的广播女声正机械地介绍着关于甘肃的陈词滥调。

    顺便一提导演对流行歌曲的化用(李导三部片子的配乐都很讲究,值得称赞),这个意向除了呼应前面(周云蓬尬唱的)《九月》的歌词「只身打马过草原」(同时遥遥呼应两部前作中「骑白鹤」「骑白马」象征的死亡),也让我想到另一首流行歌《身骑白马》的歌词「眼前荒沙弥漫了等候,耳边传来孱弱的呼救」,以及其副歌部分引用的台湾歌仔戏唱词:「我身骑白马,走三关;我改换素衣,回中原」。

    只不过,原词是薛平贵放下西凉回中原,电影里是女猪一身落拓回「西凉」,从一个异国到另一个他乡。

    去国怀乡,何以家为

    我是先看了《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再看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的,发现导演片子内部以及片与片之间玩的「人物—空间环境」之二元对比还挺有意思。

    《白鹤》是耄耋老者对乡土人间的眷念和弃绝,片中是秋高气爽、瓜果飘香的时节,但这都跟老头无关,他为他的身后事辗转反侧,焦心不已,谁都劝不听拗不过,钻进牛角尖出不来——最后还真就土里一躺不出来了。

    《家》是勇敢的少年独自上路面对未知旅途的勇气,少年对世界睁大眼睛,渴望神奇的白气球从天而降,渴望骑着骆驼跟着家人游牧四方、逐水草而居,然而世界回应他的是赤地千里满目荒夷,亲人离散兄弟阋墙。

    《白鹤》是在张掖高台县(导演家乡)取景,一片水草丰茂、勤力稼穑的田园风光;画面色调生机勃发,绿意盎然(应该调高了饱和度)——衰弱的老者与这个鲜活的世界形成对比。

    《家》还是在甘肃张掖(下辖的县)取景,多是戈壁、沙漠、丹霞以及靠近内蒙阿拉善右旗的风蚀、盐碱地,画面色调是烈日炎炎,干燥枯黄(emmm这魅惑善变的张掖君)——元气的少年与这个死气沉沉的世界形成对比。

    到了《路过》,主体是青年人了,空间切换到了钢筋水泥的大城市,这种二元对比关系仍有一定的延续,比如: 国际大都市的盛名光环与人物实际活动空间(工厂车间、宿舍、出租屋、售楼处样板间、医院候诊室、建筑工地)的逼仄狭小; 人物「花样青春」的大好年纪与因为贫穷与压力而无法享受青春、生命力过早流失的状态。

    李导电影的主题一直都是关于「家」,而在这么多人与环境、人与空间、人与历史变迁、人与人的「二元对立」中,烘托出的是「家」的失落。对于无数普通人而言,「家」早已不再是一处扎根的居所(农民无法「入土为安」,甚至失去土地),不再是一种生存的方式(牧民无法「逐水草而居」),也不再是一种稳定的亲缘关系(打工家庭或分居两地或亲子关系淡漠),更不是一种被商业资本催逼出的刚性需求(那些让人负债为奴还命名为「XX嘉园」的楼盘)。

    人们不得不漂泊,不得不继续上路,上路也是为了寻找家,漂泊途中又错过了家,兜兜转转中,也许(——期待李导下一部片子)能重新定义什么是家。

     5 ) 他乡是他乡,故乡在何方。

    2018-05-7 有幸参与了《路过未来》成都场路演 喜欢电影里的新民有点坏坏的小可爱,影片里涉及到的是很多现代社会都存在的问题。新民是一个试药的头子,到处找人为医院试药。耀婷努力工作,为了买房子把父母接到深圳,由于凑不够首付而参与试药。影片中有很多相联系的小细节,比如耀婷爸爸身上和耀婷身上的疤痕。 其实写到了现在也不知道自己在写些什么,有很多感慨。杨子姗小姐姐的演技在线的,她把耀婷这样一个角色演绎的很好,对于家庭的责任压迫着她,想要在深圳买房的压力推着她前行。新民的妈妈,我个人理解是买卖的新娘,当然我也不知道这样理解的对不对。在新民四岁的时候,他妈妈跑了,他爸爸听说他妈妈来了深圳,所以把新民也带了来。在深圳这样一个墓地也基本媲美房产的地方,新民也想要给爸爸买块墓地。其实社会上像新民耀婷这样的人有很多,在他乡打工,拼命的想要留在他乡,希望他乡变故乡,可其实他乡永远是他乡,可是故乡在哪却也说不清。新民是尹老师饰演的,他真的有把痞痞的却又透露着点点可爱内心抱有一份善良的新民塑造的恰到好处。写到这里我已经完全是一锅粥了,我其实当时特别想问一个问题,但是拼命举手也没有被提问,我很想知道新民对于耀婷的感觉,因为电影时长的原因,所以感情线不是特别连贯,其实这个世界像耀婷一样善良对家庭抱有责任的女孩不说全部,但也不少,所以在新民遇到耀婷的人生之中难道就没有遇到类似的女孩吗,还是由于母亲的原因选择性的忽视了,因为对于耀婷的了解更深入,所以喜欢了她吗? 啊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了,我现在只想拼命的夸尹老师,他真的好可爱,好爱新民嘤嘤嘤,疯狂为尹老师打电话!!!੧ᐛ੭

     6 ) 《路过未来》:夜空、沙漠与雾中风景

    2018年5月17日,李睿珺导演的电影《路过未来》在全国艺术电影联盟院线上映。李睿珺导演是在欧洲三大电影节均有过入围记录的唯一一位中国青年导演,而这部《路过未来》,已经是他的第五部剧情长片。相比于之前的四部作品来说,《路过未来》可谓是第一部严格按照电影工业机制打造的作品,不只由杨子姗、尹昉这样的当红青年演员担纲主演,其投资也达到了1000万元,几乎超过了之前四部作品的成本总和。

    尽管如此,在这样一部院线电影当中,李睿珺导演还是延续了他之前作品里的很多特点和作者气质,包括丰富的社会议题设置、一以贯之的底层视角、无处不在的符号化隐喻,以及在光色、摄影、构图与调度方面的极度用心,就连他一向使用极为克制的音乐,在本片当中,也对叙事和影像氛围的营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路过未来》故事的主要发生地是深圳,聚焦人群是深圳的青年农民工群体。深圳不只是国内四大一线城市之一,也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前线。在宏大叙事的视角下,人们会更多关注深圳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进程中,种种敢为人先的重大历史事件。而在这些事件背后,支撑深圳乃至整个中国实现经济腾飞的,正是片中主角耀婷、李倩等代表的广大农民工群体的辛劳与付出。片中的耀婷、李倩和新民都已经是第二代农民工。他们的父母在深圳付出了几十年的辛劳打拼之后,却在这座城市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片瓦之地,而只能返回甘肃老家养老。而在经历过土地改革之后的甘肃农村里,作为他们最后生存保障的土地,也已经被大户收购,等待他们的命运,是从产业工人变成农业工人,而收入则更加微薄。在这样的境遇面前,老迈的父母仍然只能到县城的建筑工地上打工,聊以度日。

    跟父母们相比,耀婷和耀男在深圳出生、长大,几千里之外的故乡甘肃,完全是一片陌生之地,以至于回乡的她们,看到牛羊,会觉得无比陌生与新鲜;而在老家的乡亲们眼里,她们也早已成为“南方人”,并不是村庄的一分子。一方面,是回不去的故乡;另一方面,是留不下的深圳——这种尴尬的“边缘人”境地,正是促使耀婷投入所有积蓄在深圳买房,期盼“有恒产者有恒心”的最大动力。

    跟耀婷相比,李倩的赚钱动力,来自对于自己美丽容貌的极度渴求。作为收入微薄的工厂女工,李倩在个人物质生活方面,跟深圳这座现代化都市完全融为一体,下馆子、唱歌、化妆品、逛街……而她之所以对于美容如此热衷,就在于漂亮脸蛋背后代表的身体资本,能够有助于让她吸引到富人朋友的青睐,从而能够将自己的物欲长期化、稳定化。

    一边是耀婷的存款与房子首付款之间的巨大差距,一边是李倩的收入与消费需求之间的严重落差,两位女工对于金钱的极度渴求,使得她们共同选择了试药这样一个收入虽高、但风险极大的工作。借助于这样一个不算复杂的故事表达,李睿珺导演把农民工的代际传承与市民化进程、农民土地改革、药品试用的灰色地带、整容产业的勃兴与风险等当下社会的重大议题,有效地串接在一起。而这些社会议题,原本只能见诸于学术论文与媒体报道,如今却能够在广大影院的银幕上,面向广大观众传播。因而单纯从社会议题设置角度来说,本片的上映就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

    尽管拍摄的是中国最具活力和现代感的城市之一,李睿珺导演在用光和画面亮度上仍然非常克制,使得影片中的深圳,更多呈现出一种晦暗与阴沉的基调。联系到片中这些青年农民工的巨大生存压力,这样的影像呈现,应该符合主角们眼中的深圳景象。而充满隐喻色彩的符号元素在本片当中,尽管较之李睿珺之前的作品有一定减少,但仍然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比如耀婷和新民二人各自的网名“雾中风景”和“沙漠之舟”,前者既代表对李睿珺影响巨大的希腊导演安哲罗普洛斯的电影名作,也可以指向耀婷对于深圳这座繁华都市的个人感受,而后者除了告诉观众,新民同样来自位于中国大西北的甘肃之外,也把新民在困境中独自拼搏、顽强生存的性格展现无余。而李倩在K歌时演唱的歌曲《伤不起》,和新民在家中床头摆放的《成功的基本法则》一书,则把这些青年农民工渴望成功、渴望享受城市生活的欲望展现无余。

    杨子姗饰演的耀婷,是片中的第一主角。在表现耀婷这个人物的性格与生存状态方面,李睿珺导演可谓下足了功夫。影片当中,有大量关于耀婷的近景和特写镜头,这些镜头往往在耀婷的生活出现变化时(回甘肃老家、在深圳买房、开始试药、因试药而身体不适、跟新民相恋)即行切入,把这位年轻女工在艰难生活与悲欢命运面前的迷茫、困惑与挣扎,展现得淋漓尽致。关于中国当代女工的生存状态,近年来已经有潘毅的《中国女工》、张彤禾的《打工女孩》和吕途的《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等多部书籍予以介绍和呈现,而关于这一主题的主流影视作品,却仍然是难得一见。可以预见,《路过未来》里的耀婷,应该会成为近年来影视作品当中,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的女工形象之一。

    除了上面提到的《伤不起》之外,影片中用到的其他几首歌曲,也都非常值得玩味。李健演唱的《异乡人》,跟本片展现外地来深圳打拼的农民工形象的主题无缝契合;逃跑计划的《夜空中最亮的星》,成为推进耀婷与新民关系发展的重要元素,其歌词直白的爱情指向,也为二人从网络到现实的相恋,埋下了伏笔;而周云蓬演唱、作为片尾曲的《九月》,跟甘肃一望无际的荒漠景象组合在一起,产生了美妙的化学反应,营造出一种抑郁,而又暗含希望的诗意。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位对音乐的使用非常克制的导演,李睿珺在本片中的音乐运用也有着自己的特点:不管李倩业余的K歌,还是大排档里卖唱歌手的跑调歌唱,导演使用的这些音乐,基本上都是采取画内音的形式,而没有采用画外原版音乐的播放形式,从而最大程度上地保证音乐不会破坏影像画面的真实性,也让影片的情感基调不至于流向过度煽情。

    正是在《九月》的伴奏之中,身着素装的耀婷在荒漠之中,苦苦追赶着骑着白马的女公主耀婷,李睿珺导演用这样一种方式,给耀婷和新民的未来生活,留下了一丝美好的祝福与希望。画面切入奔驰着的火车车厢,耀婷与新民分居画面两旁,两两相望,银幕渐黑,影片终场。这样的结尾,让人仍然可以在字幕呈上之时,久久回味,不止不休。

    2018.5.15晚作于竹林斋

    (本文于2018年5月26日晚在澎湃新闻的有戏栏目首发,刊发时略有删改,此为作者原文,经澎湃授权转载。)

    《路过未来》观影笔记:

    倒卖专家号,共同刷手机的冷漠群像,骨科,腰椎变形错位,需要手术费,杨子姗主演,周云蓬特别演出,集成电路工厂,父亲遭到辞退,父母同时被裁员,父亲工厂塌方,办公楼倒塌,甘肃在深圳民工家庭,路过未来的深意,雾中风景和沙漠之舟的网名,老家成羊圈,辈分乱了,被老家人当作南方人,耀婷耀男,耀男立马想到拍羊圈,25年前去深圳,地早就交了,村干部合影,翘二郎腿,符合国家文件,从产业工人到农业工人,早已生疏农活,农业工人一天被解雇,一天工资200,荒漠里烧纸,房产展销,李倩这段剧情显得失真,搭讪帅哥就是沙漠之舟,点《夜空中最亮的星》,所有设施都在筹建,宣传话语的变声道,王刚工头是托儿,购房焦虑,我们长大了,他们又变老了,无法留在深圳,男主角新民,工厂无薪放假一周,试药工作,每晚四千元收入,新民勾搭护士,多个手机并用,陌生人打招呼状态聊天,不能干重体力活,还要去建筑队,耀婷的特写长镜头,发健身广告,李倩受不了苦,收入低,消费参照城市水准,怅然若失的特写,耀男想去深圳打工,母亲又在建筑工地上班,实在太累想回就回,打电话都被监工催促,大量关于杨子姗的特写和近景镜头,吃药后非常困顿,来自四川的大姐,李倩整形手术失败死亡,赔偿金和遗物,农民工的代际传承,耀婷送玉佩给新民,虚化的昏睡的试药者,知道了网友是谁,身体不适倒地,再做一次肝移植手术,流行音乐的使用,一旦病倒就被辞退,新民与耀婷手机相对一刻的定格,新民老大的钱也买房子了,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的耀婷,跟歌手一起吃饭,点炒猪肝,吃啥补啥,走调的演唱,新民在看《成功的基本法则》,八年前,买房的钱花在耀婷看病上了,玉佩送给新民,新民爸爸已经去世,也从甘肃来的,买媳妇,新民妈妈跑到深圳,买房子的钱买了块墓地,无聊了看看窗外的风景,耀婷眼中暗淡的城市工业建筑,工资比零工高,可以按天结钱,新民在建筑工地赚钱,那边就是香港了,羡慕有冬天的地方,没有冬天,人就得不停地干活,没见过甘肃的大雪,周云蓬街头卖唱《九月》,坐普快火车回甘肃,新民与耀婷车厢中同框,窗外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由人转向戈壁滩,耀婷在戈壁滩大喊,穿裙子、骑白马的公主,耀婷在后追赶,周云蓬的音乐,新民吃面,耀婷闭目养神,关于甘肃简介的火车内播报,丝绸之路,渐黑。

     7 ) “精巧地”“路过未来”

    片中的元素--“社会新闻”,不多不杂,但是的确略显刻意。

    大城市中人与人的疏离感(短信的形式),阶层的固定,底层人民的困苦与无知,命运的公平与不公平(生来穷苦,难以翻身;新民骗人试药赚来的钱最终都给女主治病了,而女主也是因为试药而生病的),整容傍大款,发传单,热闹的东门,抢房,关外工厂因泥石流倒塌,医院挂不上号...这些社会新闻被导演拿捏得过了一点,倒在了女主一个人生活中时,现实忽然飞到了天上,现实,被架空了。

    深圳

    坐标深圳,电影几乎像是没有调过色一样,和“第一现场”里的采访视频色调相似,很有亲切感。五彩斑斓的深圳,深圳的高速发展的辉煌和被压榨生命的底层之间的对比和无奈。东门喧嚣慌忙的街景、白石洲暗窄脏的街道,然后,其他的印象就不深刻了。深圳的繁华(高楼、比如平安大厦,也就是中产阶级眼中的深圳)仅仅是在高楼施工现场的背景里出现过一次。这些繁华都是底层所无法触碰的,也许他们的一生都在建楼,但看到却是水泥、木板和没有希望的未来,而建成的美丽高楼根本就和他们没关系。

    路过“未来”

    影片聚焦在深圳一个庞大的边缘群体上,那些在关外工厂,租不起房的底层人民。其中不乏像主角这样为了买房子、付首付,而想尽各种办法赚钱,努力逃脱命运和现状的人。攒钱、买房,房子还要带“顶尖”幼儿园...看房子的时候,主角和售楼小哥站在正在施工的高楼里,看着窗外,灰蒙蒙,什么都看不清。售楼小哥朝雾霾中比划着说“你看,那里,未来会建地铁,那里,是小学,那里是.....” 这也是我全片最喜欢的一个镜头,世上人们都在为未来做着打算,当下从来都是为了未来,等真的到了未来了,未来的当下还是为了未来的未来,永无止境,甚至是贪得无厌。一直在“路过”生活,只是路过,没有心思和耐心去欣赏当下。

    一些别扭的地方

    杨子珊就算瘦身三十斤看起来也是一个精致的中产阶级,出演一个底层劳苦群众的一员太出戏了。而且一直都是一个表情、一个语调怕,不是学法国文艺片走火入魔了,和嘉年华中的文淇一个感觉,诶,端着端着,就是不接地气也不自然。其次,人说话和走路的声音太大了。比如,远远的一个镜头,一个人在走路,但是在电影院里却能听到“啪嗒啪嗒”的巨大脚步声;还有夜晚主角一个人忧愁地坐在医院外面的长椅上时,声音只有明显的虫子叫和远远的汽车声(这感觉就像在法国宁静的农村,悠闲等待好友登门聚餐...)

     短评

    别人都说艺术片难拍,票房又低……等等一些问题。其实我想说的是导演有信心去现实题材,那确实不容易,加上观众对影片的见解争执不一,背负了沉重的压力也要去保障片子的质量。说实话我个人还是喜欢这类似的片子,像这类似艺术就应推荐推荐,希望大家多去电影院观看。

    3分钟前
    • @追风筝的人
    • 推荐

    毁在了一点都不生活上。

    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不下雪的城市竖起了铁塔,没通过的好友想回到故乡。一座城市像这个国家的浮萍,两个人和这座城市一样无根。是为了生存孜孜不倦的工蚁,是向往美丽慕光而生的飞蝇。平地起高楼,攀到顶端却不是主人;奉献大半生,买到了墓地才算安家。造楼却住不起楼,生病且看不起病,走马过沙漠,那里没有雪只有沉默。

    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最饱满的是甘肃部分,城市空间拍的极其单薄,女性角色的动机都十分模糊。少了之前的灵气,多了三分刻意七分匠气。基本发展下去李睿珺可以去拍二线台的上星婆妈剧了

    8分钟前
    • 💛
    • 较差

    难得在影院看到有这样贴近普通人生活的影片,所以加一星。人在困境中,绝望之水慢慢从脚淹到头,无力的挣扎到影片结束都没有解决。拍得很节制,不好融入,像是一个旁观者。KTV唱歌是一个情绪的爆发点。结尾的梦境让沉重的现实飞了起来,这点好。

    11分钟前
    • 邓安庆
    • 推荐

    深圳打工妹の焦虑日常:父母退休,妹妹上学,急需凑齐首付,身体又亮红灯…打工,发传单,有偿药性测试,温饱线打工族白描图;打工者进退两难的生存境况,医院挂号难看病贵,房价攀升,底层社会现实写照。日子虽然艰苦,人间尚有真情。不贩卖苦难,不施加同情,也不指明结局出路,只提供客观平实视角

    13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就算有再生之恩,吃不起饭也要买房,卖掉健康也要买房,这种孝顺逻辑让人害怕。

    15分钟前
    • Mumu
    • 还行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新一代异乡人在深圳的生活。

    16分钟前
    • 橘猫爱吃鱼
    • 推荐

    明明是年度最佳表演+直击社会现实的唯一入选戛纳华语片(2017),在这里却跟《前任3》一个评分,也真是很迷了🤔

    18分钟前
    • Riri
    • 推荐

    起码三次我都以为片子要结束了,结果又演了起来。

    22分钟前
    • 人気小圆头🔒
    • 还行

    看这部影片有种特别的疏离感:你觉得离他们很远,但其实又很近,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背井离乡,在他乡又难以落脚,他们如候鸟,成为故乡和他乡的双重陌生人。当然,也有酸甜苦辣。导演用影像呈现了当下冒着气儿的现实中国:对整容的执念、农村土地流转、试药以及社会物化下的情感凉薄。3.5

    23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导演有点想当然,很多东西都过于表面化符号化,故事和人物都缺乏打动人的地方。我不应该看完#每分钟120击#之后去看这部电影,都是写面临生活困境的年轻人,一对比真的感觉伤不起

    25分钟前
    • Upup haha
    • 较差

    李睿珺这次拍得是年轻人,其实都是时代变化下容易被忽视掉的群体的生活状态。杨子姗与尹昉,在外漂泊追寻未来的异乡人身上,制造业转移,打工族新的生存危机。房价、试药等社会话题,束手束脚的情况下拍成这样已经不错了。城市与故乡哪里才是“家”?窗外大大的世界,内心割不断的迷茫

    27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2.5 宛如低配版的赵德胤拍了顾长卫的《微爱》。片子假装现实主义,实则空中楼阁。其实李的前两部也生硬刻意,只是城市背景更易暴露问题。不过,如果不拿“戛纳眼界”看,倒勉强算国内华语片环境下的诚意作品。罗列社会问题虽集中且套路(医院、工厂、看房、KTV 大排挡),但比起《暴裂无声》那种还是要对路些,至少传达出了如今普通年轻人“缓慢死亡的未来”。

    32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整体感觉比较旧,支持下小众导演吧,非常勉强三星。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你完全可以说这是一部相当糟糕的作品 情节设置尴尬 表演牵强 甚至人物也不够可信 前段糟糕的让我坐立不安 但我还是对这部作品抱有极大的同情 李睿珺选择的是这样一个群体 一个我们随时可能因为生活无常而滑落至的群体 至少让我起了共鸣

    41分钟前
    • 番茄杀手
    • 推荐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家乡,看不见的未来。聚焦8090这一代的城市漂泊青年迷茫、焦虑,李睿珺这一次极度写实,因此也放弃了艺术取舍,所以影片过于冗长,观影过程很难熬。

    45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李睿珺作者化的东西是甘肃,骆驼,马和沙漠,一种对家乡的追根溯源。思想内核和人为关怀有了,很遗憾影像上没有给人好感。这部其实也不错,大城市务工人员且活当下,在大气候稍一改变情况下随即便吞没的渺小感处理的很好。还有他拍出了房子、建筑工地对中国底层人的压榨,素材就很让人敬佩。[B]

    49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3.5 这部片子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表演僵硬、节奏拖沓、符号化严重、场面调度滞涩…不一而足。但让人意识到电影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意识到我们这个国家还有如此令人心酸的现实。有些问题三年就能改,有些三十年也变不了,李睿君这部显然属于前者,值得鼓励。

    54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还行

    内容刻意,追求现实性而没有艺术性,无法超越审美上是阶级属性。

    56分钟前
    • 猜火车司机
    • 较差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