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异次元骇客国语

    异次元骇客国语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美国1999

    主演:克雷格·比尔克,阿明·缪勒-斯塔尔,格瑞辰·摩尔,文森特·多诺费奥,丹尼斯·海斯伯特,斯蒂文·沙博,Jeremy Roberts,里夫·霍顿,莱昂·里皮,珍妮特·麦克拉克伦,布拉德·威廉姆·亨克,伯特·布洛斯,Venessia Valentino,霍华德·S·米勒,蒂娅·德克萨达,施瑞·阿普莱碧,鲍勃·克莱德宁,艾莉森·洛曼,Hadda Brooks,厄尼·里夫利,托妮·索耶,Brooks Almy,李韦弗,杰弗里·里瓦斯,Travis Tedford,杰夫·布鲁门克兰茨,约翰尼·克劳福德,Tracy P 

    导演:约瑟夫·鲁斯纳克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时光机器

    • HD

      维斯珀

    • HD

      邻人X奇怪的她

    • 正片

      异形寄生:起源

    • 更新HD

      原始的愤怒

    • HD

      太阳浩劫

    • HD

      本杰明·巴顿奇事

    • 杀戮命令

     剧照

    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1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2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3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4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5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6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16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17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18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19异次元骇客国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十三,一个听起来就有些阴冷的数字。在一座大厦的第十三层,科学家道格拉斯•霍尔(克雷戈•比克饰)和汉农•富勒(阿明•缪勒-斯塔尔饰)用电脑模拟出一个逼真的1937年的洛杉矶,他们可以通过电脑进入这个虚拟世界,真实地体验1937年的生活与自己。然而一个夜里,富勒被人杀死,种种线索都表明似乎是霍尔所为。可霍尔却对当天夜里的事情全无记忆。这时一个自称是富勒女儿的女人又神秘出现,可霍尔从未听富勒说过自己有女儿……为了找到凶手明晓真相,霍尔循着富勒留下的线索来到虚拟世界中,他离真相越来越近了……近到窒息……

     长篇影评

     1 ) 会否有人把我的插头也拔掉?

    会否有人把我的插头也拔掉?
    公子羽

    始终在想一些细微末节的问题,人身处何方?人可以掌握自己吗?还记得阅读过的那本翡翠色封面《苏菲的世界》,在故事的不断繁衍中,主人公苏菲蓦然发现,自己只是少校为女儿生日而准备的一份被书写的礼物。于是在十五岁的生日里,她哭着走进大雨中。不知这领悟是太早还是太晚,所谓的人生竟只如残卷破梦!

    传说只有真正的先知,才能被上帝带领着,穿透层层迷雾抵达真理的祭台。到处可见被精心汇编出的历史被包装成智慧而得到贩卖,但一切毕竟还是让我这个身陷苏菲主义的人,感到困顿。人往何处去?人的心灵所寄在什么地方?时常的,我觉得悲从心起,月光是照不进后现代文明的百叶窗棂的。从天主教派虔诚的祈祷,到罗马残垣与秦砖汉瓦泛出的清冷霜意,从无神论者激情的革命,到信仰只能像睡在公园长椅上的穷人般无处容身——我们问自己矗立的地方真曾是旧时繁华的所在吗?诱引李白的月光,如今却森然而冷幽默地孤立着每一人。

    记得看过这样一部电影,电影里说这世界的科技已经发达到可以再造一个虚拟的世界,现实世界的人就用这程序回到过去的年代进行声色犬马的游戏,谁知被一个虚拟世界的酒保窥破了秘密,他开车到荒漠的背面,望见世界的尽头是一片电子程序的真实面目不免嚎啕大哭,他实在不能明白,原来自己是假的,所有的富贵烟云都只是一小段被他人操纵的程序代码。更恐怖的是,参与发明这游戏的人,因为需要调查一次谋杀案,他进入那个虚拟世界,然后又回到自己生活的世界,出于某种发现真相的绝望惶恐,他蓦然开车一路向沙漠的尽头行去,是以发现,他看到世界尽头的与酒保看到的别无二致……他也是虚拟世界里的人物,另一个世界的人正俯身向下看着他……

    就那么几个镜头,或许让你也有想去世界尽头去看一看的愿望,由山川河流,平原海洋组成的版图,看着荒原的尽头是否是冷酷仙境,看着欲望的大网,慢慢收缩成不世的荒唐。

    我时常在想我们这些人就在被从在云端里伸下的手操持着,永不自知自己所爱的,其实只是代别人所爱。就像一场网游,所说的每句话其实都在被一只不知名的手在键盘上敲打。印度传说里,世界不过是天神的一个梦,天神醒了,伸个懒腰打个哈欠,这个世界也就只如泡影般消泯了。因此,上帝需要沉睡,人生的穷尽是虚无的所在,我们不能确切得知自己去向哪里只能随遇而安。

    最深刻的对白,不是主人公的,而是电影结尾那个黑人警探与一个潜入这个虚拟世界的女子的对话,

    冷酷警探问:那么,会否有人把我的插头也拔掉?

    那个女子摇头。

    冷酷警探道:帮个忙,好吗?当你回去的时候,不管你从什么地方来……就让我们独自待在这儿,好吗?

    ……

    每次在地铁中穿越这座城市的潮湿温暖的腹地,历经周而复始的忽明忽暗,就像是涉足一篇连最乏味的小说都可以省略的情节。似乎没有大段大段的空白,就接不起告别的站台。我想问:都将在这样的日子里消耗殆尽吗?难道人的一生,所去的位置,就是把所有答案写在水上。

    游戏也好,梦也好,即便是隆重到为我们所谓真实世界安排葬礼,在《异次元骇客》里,所有诉不完的繁华美景与无穷尽的物欲横流,疾管繁弦也都只是电脑机房里的一根电源插头。

     2 ) 真实亦或虚幻?

      
        我不知该如何用汉语来称呼这部电影--The Thirteenth Floor--才符合祖上说的信雅达。什么“十三度凶间”,“十三度空间”,“异次元骇客”等等,怎么听怎么像是一部蹩脚的科幻片。幸好以前上过一次“魔幻厨房”的当,听上去垃圾的电影其实未必如你想像那么烂,于是点开链接。缓冲很慢,顺便去接了个电话。也就几分钟,电话完毕,回到现场,只见一名老头被人用刀捅死,满身血迹,之后是一个帅哥醒来发现垃圾桶里有件血衣,看得我云里雾里,无奈,只得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死了的老头是个科学家,带领一帮狂人,在洛杉矶某个公寓的13楼,花费六年时间,用计算机居然捣鼓出一座虚拟城市--1937的洛杉矶,里面的人具有自我学习功能,而且允许现实世界的人利用其中的虚拟人自由穿梭其中。让我怎么说才好,他公司如果去纳斯达克上市,比尔盖茨兄弟只能拱手让出世界首富的宝座,要不打起铺盖走人算了,再在硅谷混下去我都替他丢脸。老头的电脑业务没得说,但也不是没弱点,比如好色,经常去他自己创造的虚拟洛杉矶泡妞。某天突然发现一个天大秘密,他给自己最得意徒弟写了封信,并把这封信留在了1937年的洛杉矶一个酒店老板那里。当他回到现实世界后,随即遇刺身亡。而那个看见垃圾桶的血衣奇怪不已的帅哥正是老头的徒弟,老头死后,突然冒出个自称是老头女儿的漂亮女人,而此时帅哥又成了警方的最大嫌疑犯。为了弄清事情原委,帅哥多次进入了虚拟世界,企图从中寻到些蛛丝马迹。却不料,酒店老板偷看了这封信,为了验证老头的说法,老板驾车撞开公路阻拦物,来到城市的旷野,下车后被吓晕了,他发现他所生活的世界原来是假的。虽然他被吓傻,但帅哥非常清楚这一点,这座城市的确就是老头带领他们哥几个给弄的。但是,老头为什么要把这不算秘密的秘密当作秘密呢,而且还为此丢了性命。。。
     
        帅哥突然醒悟,回到现实世界,独自驾车去了城市旷野,下车后目瞪口呆,他不曾想到,生活中的现实世界原来也是虚拟的。而老头的女儿才是制造帅哥的上一层世界的人,整个世界开始乱套,不同层次的人充斥于13楼里,到处充满危险。。。
     
        最后一分钟,帅哥和美女回到了真正的现实世界--2024年的洛杉矶,推开窗,是一片大海,远处隐约可见各类奇异建筑,当我以为影片结束出现字幕时,tnnd,导演够狠,看了就知道。
     
        论特技,它没有眩目的镜头,绝对不是黑客帝国的对手,但论内涵,恐怕人工智能,黑客帝国,时间机器和我机器人等等均不敢出其右,更有好事者索性说黑客帝国就是抄袭了这部电影。谁抄袭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思索些问题。上帝是谁,难道就是上一层世界“制造”我们的人们吗?我们未来命运是什么,难道全是机器程序事先设定好的吗?看完这部电影后,我们正在生活着的这个世界到底是真实亦或虚拟?起码我,不敢轻易下结论。五星。
     
    导 演:
    约瑟夫.鲁斯纳克 Josef Rusnak
    主 演:
    阿明.缪勒-斯塔尔 Armin Mueller-Stahl 文森特.诺费奥 Vincent D'Onofrio 格雷琴.莫尔 Gretchen Mol Bob Clendenin Will Wallace 蒂雅.泰克萨达 Tia Texada 斯蒂文.沙博 Steven Schub 安德鲁.埃尔登 Andrew Alden
    上 映:
    1999年04月16日

     3 ) untouchable realities

    很自然的联想和对比matrix了。matrix涉及了两重世界,本片譬如中国盒子,或洋葱,至少体现了三层现实。matix只模拟了感官色相,本片出现了artifical individual personality,即独立的程序人格,即我们成了上帝。

    一旦我们作了上帝的事,上帝也就彻底平民化草根化、不再是垄断精英职业了,呵呵,于是仰望星空,我们也是模拟的程序、按照设计的触发规则按部就班的吃喝拉撒睡的木偶吗? who knows ? who cares !

    片中还算谨慎而小气,只把下两层的世界限制在la,驱车到郊区,冲破barrier,就能看到end of world;展开思路想一下呢:在这个不知道多少维度的难以想象的有限无界的宇宙中,开着太空跑车一路飞奔的话,大概也会撞到edge of cosmos吧 ! 不过这也算一个明显的系统bug了,好一点的,应该是发觉又回到了出发点,于是我们就犬儒而自得的臆造出人择原理,说世界就是圆的,天地万物自在生灭,我们不过是随流其中。

    除了城市边缘的bug,还有一个逆向侵入的bug或说设定,just as Agent smith寄生到一个黑人身上醒来,片中设定了一个不太安全的规则:被loading(或说插入)中的模拟人物,如果意外死掉,ta的程序人格会反向加载到现实肉体中,从而实现了人格互换,代价是现实的人格死在模拟世界里。

    去除了bug,尽可能的减少对建构世界的接触,就是系统稳定运行的我们的世界了吧!matrix的娱乐观赏性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哲学思辨性,也因为超能力的出现和激烈的革命斗争远离了可以触摸的现实,从而降低了笛卡尔毒素的杀伤面积和深度,嘿嘿,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了

    关于接触和干涉创造出的世界,刚提到尽可能的减少接触;可你要是系统管理员的话,你会恪守只能观察记录备份和开机关机(尽量不关机)的上帝守则吗? 难哉!你若是上帝,你会只干六天活就交付验收永不维护么? 呵呵,除非世界是在流水线上装配出来的,除非上帝也是惫懒牢骚的计件工人

    还有,片中的三重世界分别是1937、当前、2024,这也是没必要的----一旦拥有了创世(确切的说是造人、生成可以通过图灵测试或即使没通过但在多数情况下自适内洽不会出现故障的机器程序)的能力,就没必要再模拟某个特定的历史时代、没必要非要作个和自己外表一样的木偶方便操纵了;----看看matix的系统架构者,就理想化的构建了几个版本的乌托邦 。。。

    没必要,也就架空了意义,于是所有的存在,都是流沙幻影,独立意识在更高一级的智慧看来不过是设计好的机械反应,我们的不受制约天空海阔的自由,不过是滚筒中小白鼠的日夜奔跑,无知无奈,无始无尽。换句话说,maybe世界的存在,宇宙的运转,恰恰是因为上帝的这些无必要的设定、这些因循惯性的不空执着,从而生发出代谢轮回着的尘世万物。

    长年赖床的宅男笛卡尔用中断一切的怀疑镂空了所有可以依托信赖的现实,却只是用"我思我在"的模糊答案来搪塞这巨大的疑问黑洞,呵呵,真不负责吖,----想想看,哪种程度的思考或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泾渭分明的成为人和程序的界碑呢 ?blade runner有这样的题库,可末了也失败了

    世界无穷嵌套,真实无法触及。唯可告慰的是,从我们能仰望到的星空看来,我们的上帝们,也可能是奔跑中的白鼠吧。不可知,说不得了 : )

     4 ) 盲视与洞见——从13楼想到的

    1 读博尔赫斯小说的感想
     

    ■5bin

           博尔赫斯的小说总是对人类的自身的存在和处境做出大胆的推测,对理性和知识做出质疑。如果将我们被知识和理性所构建的世界比作一堵墙,那在这堵墙上存在太多的穿孔和缝隙。可理性的人们已经习惯并且乐于接受这堵墙,对这些穿孔和缝隙视而不见或者认为理所当然。博尔赫斯就如同一个转瓦匠,他在修葺这堵墙。而放在他的小说里上来看,他是非理性的,神秘的。应当注意的是非理性并不是理性的对立面,而是对理性的进一步完善,可以被称作“后理性”之类的东西。非理性包容了更多理性未曾包容的东西。博尔赫斯总是不动声色的叙述,不知不觉中,现实的种种,我们本身,这个世界全都被装在他的叙述中。世界在他的叙述中被打散、重组,他进行着颠覆,同时描绘出他心中的世界的面孔。
       《环行废墟》中,博尔赫斯将世界从单一的,实在的构造成多重的,虚幻的。如同两面镜子的相互反射,那种奇妙的、无穷五尽的循环。“我”在最初,是实在的,并且对自己的存在的真实性毫无质疑,而小说的最终却完全推翻了这一切,整个世界的真实性被颠覆了。这让阅读者本人不由的陷入一个被小说所设置的角色中去,“我”的命运即是所有人类的命运。当“我”最终意识到自己不过是被创造出来的幻影,活在另一个“上帝”的梦里的时候,阅读者得到的震撼是实实在在关于自己的。
       “我”既是被创造的幻影,却同时是创造幻影的上帝,由此向上和下可以无限的延伸。创造“我”的的上帝被创造,“我”创造的幻影继续着创造……呈现出一个多维的空间。在这种结构中,人的肉体已经无关紧要了,在这种结构下唯一真实的东西,可以把捉的东西是灵魂、记忆之类的东西。
       在剧场讲学的那段描述中,博尔赫斯似乎在有意的让人们从确定的,繁杂的知识中走出来。在这段描述中,“我”对那些认真学习和考试,尊重和接受一切前人理论的学生没什么好感,认为他们并不是可造之材。而对于那些叛逆的,提出新奇大胆的想法的学生却十分器重,感到他们才可以真正的触摸宇宙。博尔赫斯想表达的是,依靠知识和理性就认为自己抓住了什么的人,其实什么也没抓到。在解释关于人类、宇宙这些终极问题的时候,这些理论、知识完全不起任何作用。这些知识是实用的,但仅仅是实用而已,任何理论都是假设,我们无法通过借助它们去到达一切问题的本原。当一个问题无休止的的问下去的时候,我们发现要终结它只能借助于知识以外的其他东西。
       对于真实和虚幻的思考,博尔赫斯和遥远的东方,遥远的岁月之前那位叫庄周的人遥相呼应。“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引自《庄子·内篇·齐物论》)。
        
       在科学贫瘠的年代,人们相信鬼神,轮回这些现代人听起来很玄的东西,我们今天给这些现象以无情的批驳。而在那些时代,持这种观念的人并不比今天以科学为信仰的人少。按照今天的说法即是那个时代愚昧者占多数。

    而当科幻片描述未来世界的图景时,这种玄的意境仿佛复归了。

    《骇客帝国》、《13楼》这些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颠覆了存在的真实性,更准确的说,是颠覆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关于存在的观点。在这些影片中,人的意识变成唯一可以见证存在的东西。因为无论是《骇客帝国》中人脑在信息湍流中的泛舟还是《13楼》中虚拟程序中人物的意识附着于程序设计者所处“真实”世界的狂想,都让人感觉到,肉体只不过是一滩烂泥。既然灵魂可以随处游弋、可以附着于不同的肉体,那肉体又如何成为我们存在的见证物呢,因为它不唯一,而只有灵魂是唯一的。因为灵魂可以思考,灵魂有关于过去的记忆。灵魂的死亡意味着一个存在物的戛然而止。

      这些感觉的碎片让我突然领悟了一些东西,关于宗教、唯心主义……
      可以假设历史是波动的,在某一时刻,科学贫瘠的时代,人们对存在的感知是敏锐的。而当科学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生出很多“象”,这些纷繁复杂的“象”阻隔着我们对于存在的认识。就如同一个盲人,没有视觉感知,但对声音异常的敏感,触觉也比一般人要灵敏。而一个健全的人,拥有多种感知的途径,却被过多的信息所干扰,感知不到或者很微弱的感知一些盲人能够强烈感知到的东西。
     
     
      
     作者:5_bin 2006-5-14 19:37   回复此发言
     
    --------------------------------------------------------------------------------
     
    2 读博尔赫斯小说的感想
       科学类似给盲人复明,重获光明的“科学的”人们自信于他们所看到的,而把先前他们用耳朵和手“看”到的东西遗忘了。。。最后干脆认为那些过往所“看”到的根本不存在。
      科学继续发展,眼睛也可以听见东西了,眼睛居然也可以触摸了……在经过一个漫长的科学的进化的过程中,最终使他们又和久远的自己相遇在一个时空的路口。(拿前面两部电影中的狂想来预言,可以这么理解)
      思考人类的存在不需要借助什么科技,只需要一个思考着的人,在物质贫乏、科学落后的年代里,不知道有多少修行者们终其一生来穷尽人的意义,这些思想是浓缩的、朴素的、一针见血而缜密经的起攻击的。
      相反,在今天。我们中的大多数已经没有时间来以这样的方式思考,我们抱住的是一个没有根基的沙地上盖起的楼,我们相信第182层楼的存在,却拿不出证据说明181楼是盖在180之上的。可是我们看到有一层楼明明是标着“182th floor”的字样……我们便不耐烦的说,这个绝对是182楼……有好事者不断去寻找下面的楼层,却发现,这个楼是建立在一个无底的根基之上的,他的根部已经深深埋入沙土之中,我们丢失了第一层。
      是的,上面的沙塔是用来比喻理性和知识的,标记着的楼号是代表这层楼中装有科学,而我们觉得这很实在,很实用,就认为它真的是182楼。可事实上,没人知道它是不是。理论犹如堆塔,我们要证明一个东西是对的,必须拿我们已经证明的东西来作为论据。这样层层堆叠,可总有一个论据是缺席的,就是处于根部的——地基。
      有好事者说,其实根本没有第一层,因为那个标着“1th floor”的楼层下面还有一层“-1 floor”……而更可能有-2、-3、-4……延伸的空虚。
      理性的人们思索了一会,他们觉得这没有意义,他们表面很自信而其实很心虚的宣布,182层就是第182层。他们心里觉得这个答案会让我们满意,会让人们不去好事的挖掘沙土中的回忆而专心的去盖第183、184、185层……他们期望着楼层的增高,他们想拥有到更辽阔的视野……这种冲动刺激着他们盖楼和贴楼层号的牌子。
      上面的比喻不管是否恰当,应该可以表达一些我的感受了。
      我们在生活中总喜欢以经验而非思考来认定一切东西。而这些经验无非是眼睛鼻子耳朵之类所听、所看、所嗅、所触的。当被问到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这种认识方法的局限。有好事者问“外边的外边是什么?”即宇宙的外边是什么这个问题。一个上班的人就会放下公文包,坐在一棵树下思考一个下午,然后说:“我不知道,是无限膨胀的?但我没见到周围有这样的东西,我只能这么认为……我怎么也想不同宇宙的外边还是宇宙,如果有个极限,那么极限之外呢。。。”
      博尔赫斯的《环行废墟》给了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在维度上解放了我。仅仅这部小说中,就构造了一个如同两面镜子互相反射的世界,如果你没见过无限,那就试试这样做吧,你惊奇的发现现实中也是有无限存在的。就是两面镜子,也是宇宙。
      《环行废墟》中的造物主和众生是一体的,在创造着,同时被创造。就因为这一点,消解了他们之间的差异。如同数轴,一个世界与一个世界连环相扣,好象数轴上临近的两个刻度,0创造了1,而1创造了2,造物主和众生的结构仅在一个刻度内呈现,放在全局,则是无差别的。。。由此,一个无限的创造和被创造的世界像锁链一样展开了……
      除了《环行废墟》,博尔赫斯在其他小说中都在追述一些永恒的的东西。即无限性、偶然性和多元性……如《沙之书》中那本永远无法找到第一页和最后一页,翻不到前一页的后一页并且一辈子也不要想翻到同一页的书。《小径分岔的花园》中那个无限节点所构成的迷宫。“前一刻”我们可能是亲密的朋友,后一秒我就是开枪射杀你的人。无限个节点的组合派生出无数个并行的时空,每个时空里都是不同的场景在发生着。这种对多元性的隐喻就好象数学上的“递归”,穷极所有可能性……
      因为对这些永恒之物的隐喻,博尔赫斯在小说中就很常见的用一些东西来象征它的某些特性。比如在他的作品中屡次出现的梦、镜子和迷宫。都是为了隐喻无限性、偶然性和多元性。

      
      
      
      
      
     
     
      
     作者:5_bin 2006-5-14 19:37   回复此发言

     5 ) 对程序猿来说这部破片烂在哪里

    1. 这么大的项目连个测试都没有就马上要上线?六年的工作量一个阶段性测试都没有,然后他老板就敢上去人肉测试?他真的是计算机科学家吗?

    2. 既然这玩意是个虚拟程序,想拿到他老板留在程序世界的message不是直接读后台就行了吗?就跟游戏的后台管理能看到你手里所有的道具一样啊!用得着这么费劲再派一个测试人员? 说好的代码虚拟的世界你怎么能当穿越片拍呢?

    3. 被撞死了就会发生两个世界灵魂互换?

    你特么在逗我?身为一个如此庞大的程序它没有容错机制catch exception?这不是一个程序猿的基本修养吗?当你download自己到另一个世界之后就必然考虑你的安全情况。正常程序“出现意外怎么处理”是一定预设好的,所以这几位天才级别的软件人是突然忘了吗?

    4. 世界的边界是一堆渲染未完成的图形,然后才知道这世界是个虚拟的。。。办法很多能找个高级点的么。。。

    5.为项目投入了无数心力的第一主管以及程序猿的fuller进入1937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找些小姑娘满足欲望而不是测试验证这个项目的性能和bug。。。我觉得这特么绝对不符合人性。。。。

    编剧肯定没有好好学习理解过软件的所谓虚拟世界,所以他借用一个虚拟程序的壳子当灵魂穿越片拍,连软件的基本规则都没尊重,这种自以为是的缺失贯穿全片,让这部片子距离经典的边缘功亏一篑。

    毕竟你标榜科幻片不是玄幻片啊!科幻不是就要严谨的吹牛逼吗!

    最后说多年来看了这么多片,还是觉得黑客帝国的世界观真的牛惨了。严丝合缝,自圆其说

     6 ) 来看看《13楼》的原型,博尔赫斯的小说

    环形废墟

    --------------------------------------------------------------------------------


                  假如他不再梦到你……
                   《镜中世界》①,VI

      ①《镜中世界》,英国作家卡罗尔(1832—1898)继《艾丽丝漫游奇境记》之后写的另一部童话小说。卡罗尔根据儿童心理作种种幻想,尤其是描写梦中世界,看来似乎荒诞,其实寓意深远,对世道人情微讽轻嘲,幽默风趣。
      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谁也没有看到他上岸,谁也没有看到那条竹扎的小划子沉入神圣的沼泽。但是几天后,谁都知道这个沉默寡言的人来自南方,他的家乡是河上游无数村落中的一个,坐落在山那边的蛮荒里,那里的古波斯语还未受到希腊语的影响,麻风病也不常见。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灰不溜秋的人吻了淤泥,爬上陡岸,顾不得避开那些把他划得遍体鳞伤的、边缘锋利的茅草,头昏眼花、浑身血污地爬到中央有个石虎或者石马的环形场所。这个以前是赭红色、现在成了灰色的场所是被焚毁的庙宇的遗迹,遭到瘴雨蛮烟的欺凌,里面的神只不再得到人们的供奉。外乡人躺在墩座下面。升到头顶的太阳把他晒醒了。他并不惊异地发现伤口已经停止流血;他闭上苍白的眼睑睡觉,不是由于疲惫,而是出于意志决定,他知道那座庙宇是他不可战胜的意志向往的场所;他知道河下游也有一座合适的庙宇,焚毁后已经废弃,但那些不断扩张的树木未能把它埋没;他知道紧接着的任务是睡觉做梦。午夜时分,他被凄厉的鸟叫声吵醒。地上零乱的光脚板印、一些无花果和一个水罐,说明当地人已经偷偷来看过,但不敢惊动他,他们祈求他庇护,或者怕他的魔法。他感到一阵寒栗,在断垣残壁中间找到一个墓穴藏身,盖了一些不知名的树叶。
      引导他到这里来的目的虽然异乎寻常,但并非不能实现。他要梦见一个人:要毫发不爽地梦见那人,使之成为现实。这个魔幻般的想法占领了他的全部心灵;如果有谁问他叫什么名字,以前有什么经历,他可能茫然不知所对。倾圮荒废的庙宇符合他的要求,因为那是有形世界的最小部分;附近有打柴人也是一个条件,因为那些人负责满足他俭朴的生活需要。他们供奉的稻谷和水果足以维持他专门睡觉做梦的肉体。
      那些梦境起初是一片混乱;不久后,有点辩证的味道了。外乡人梦见自己在一个环形阶梯剧场中央,剧场和焚毁的庙宇有相似之处:阶梯上黑压压地坐满了不声不响的学生;学生们的脸离现在有几个世纪,高高挂在云端,但仍清晰可辨。他给他们讲授解剖学、宇宙结构学、魔法。一张张的脸专心致志地听课,努力作出得体的回答,似乎都知道考试的重要性,考试及格就能让他们摆脱虚有其表的状况,脐身真实的世界。那人无论在梦中或在清醒时都在思考那些幻影的答题,不放过一个企图蒙混过关的学生。同时从某些困惑中发现可以造就之材。他在寻找值得参与宇宙的灵魂。
      过了九夜或者十夜之后,他有点伤心地发现,对那些被动地接受他学说的学生不能寄予厚望;那些偶尔提出一个大胆而合理的相反见解的学生倒是孺子可教。前者虽然可爱,值得关心,却成不了有个性的人;后者比他们略胜一筹。一天下午(现在下午也用来做梦了,除了一早清醒一两个小时以外,他整天睡觉),他让那幻想的庞大学院永久停课,只留一名学生。那孩子沉默,忧郁,有时不听话,瘦削的脸庞同他的老师相似。同学们的突然解散并没有使他长久地仓皇失措;经过几次单独授课后,他的进步使老师大为惊奇。然而,灾难来了。一天,那人仿佛从黏糊糊的沙漠里醒来,发现朦胧的暮色突然和晨曦没有什么区别,他明白自己不在做梦。那天晚上和第二天白天,难以忍受的清醒把他搞得走投无路。他想到丛林里去踏勘一下,让自己疲惫不堪;可是在毒芹丛中,他只做了几个短暂而模糊的梦,得到一些稍纵即逝的、支离破碎的印象,毫无用处。他想重新召集学生,刚说了几句规劝的话,学院就变了形,消失了。在那几乎无休无止的清醒中,他气得老泪纵横。
      他明白,即使识破了高低层次的所有谜团,要把纷繁无序的梦境材料塑造成形,仍是一个人所能从事的最艰巨的工作:比用沙子编绳或者用无形的风铸钱艰难得多。他明白,开始的失败是难免的。他发誓要忘掉一开始就误导他的巨大错觉,而去寻找另一种工作方法。实施那方法之前,他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来恢复由于谵妄而浪费的体力。他事先根本不去考虑做梦的问题,每天几乎都能有一段合理的睡眠时间。在此期间,他难得做梦,即使做了,也不注意梦中的情景。他要等到月亮最圆的时候再恢复工作。与此同时,他下午在河里沐浴净身,膜拜星宿神只,用标准发音念出一个强有力的名字,然后入睡。他几乎马上梦见了一颗跳动的心脏。
      他梦见一个幽暗的还没有脸和性别的人体里有一颗活跃、热烈、隐秘的心脏,大小和拳头差不多,石榴红色;在十四个月明之夜,他无限深情地梦见它。每晚,他以更大的把握党察它。他不去触摸:只限于证实,观察,或许用眼光去纠正它。他从各种距离、各种角度去觉察、经历。第十四夜,他用食指轻轻触摸肺动脉,然后由表及里地触摸整个心脏。检查结果让他感到满意。有一夜,他故意不做梦:然后再拣起那颗心脏,呼唤一颗行星的名字,开始揣摩另一个主要器官的形状。不出一年,他到达了骨骼和眼睑。不计其数的毛发或许是最困难的工作。他在梦中模拟了一个完整的人,一个少年,但是这少年站不起来,不能说话,也不能睁开眼睛。夜复一夜,他梦见少年在睡觉。
      根据诺斯替教派的宇宙起源学说,造物主塑造了一个红色的、站不起来的亚当;魔法师花了那么多夜晚塑造出来的梦中的亚当,同那个泥土捏的亚当一样笨拙、粗糙、原始。一天下午,那人一怒之下几乎毁了整个工程,但随即又后悔了。(其实毁了更好。)他求通了地上和河里的神灵,便匍匐在那个也许是虎也许是马的塑像脚下,祈求毫无把握的帮助。那天黄昏,他梦见了塑像,梦见它有了生气,在颤动:不是虎和马的、难以形容的杂种,而兼有那两种动物的性质,同时又是一头公牛、一朵玫瑰、一场暴风雨。那个多重性的神只告诉他,它在尘世的名字是“火”,曾在那座环形的庙宇(以及别的相似的庙宇)里接受人们的供奉和膜拜,它使他梦见的幻影奇妙地有了生气,以致所有的生物,除了“火”本身和那做梦的人之外,都认为它是有血有肉的人。它命令他一旦教了那人种种仪式之后,就把他派往河下游有金字塔遗迹的倾圮的庙宇,让人顶礼膜拜。在那做梦的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
      魔法师执行了命令。他花了一段时间(结果有两年之久)向那少年披露宇宙的奥秘和拜火的仪式。他打心底里不愿和少年分手。他借口教学方面的需要,每天延长用于做梦的时间。同时他重新塑造了那个或许还有缺陷的少年。有时他不安地感到那一切已经发生……总的说来,他的日子过得很幸福;他一闭上眼睛就想:现在我要和我的儿子在一起了。偶尔也想;我创造的儿子在等我,我如不去,他就活不成。
      他使那少年逐渐熟悉现实。有一次,他命令少年把一面旗子插到远处山顶上。第二天,旗于果然在山顶飘扬起来。他做了其他类似的试验,一次比一次更为大胆。他有点伤心地感到,他的儿子快要诞生了——也许等不及了。那晚,他第一次吻了少年,派他穿过荆棘丛生的森林和沼泽到河下游另一座荒废的庙宇去。此前,(为了永远不让他知道他是个幻影,而让他以为自己是同别人一模一样的人),他让少年彻底忘掉这些年的学习。
      他的胜利和宁静充满了腻烦。每天晨昏,他跪在那座石像前面,也许在想像中看到他那不现实的儿子,在河下游别的环形废墟里举行同样的仪式;夜里他不做梦了,即使做梦,也像普通人那样。他隐约感到宇宙的声息和形状:那个不在眼前的儿子从他逐渐衰退的灵魂汲取营养。他生活的目的已经实现;一直处于某种狂喜之中。过了一段时期(某些叙说故事的人计算这段时期时以年为单位,另一些人则以五年为单位),两个划船的人半夜里叫醒了他:他看不清他们的脸,但听到他们说,北方一个庙宇里有个会魔法的人,踩在火上不会被火烧伤。魔法师突然想起神批的话,他想起世上万物唯有火知道他的儿子是个幻影。这件事起初给了他安慰,后来却让他烦恼不已。他担心儿子想到那个异乎寻常的特点,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幻影。不是人,而是另一个人的梦的投影,那该有多么沮丧,多么困惑!身为人父的人都关心他们在迷惘或者幸福时刻生育的子女;魔法师花了一千零一个秘密的夜晚,零零星星揣摩出来的那个儿子的前途,当然使他牵肠挂肚。
      他思索的结局来得十分突然,但并不是没有先兆可循。首先(经过长期干旱之后),一片云彩像鸟一般轻灵地飘到远处小山顶上;接着,南方的天空成了豹子牙床似的粉红色;然后,烟雾在夜间锈蚀了金属;最后,禽兽惊恐地四散奔逃。几百年前发生过的事情又重演了。火神庙宇的废墟再次遭到火焚。在一个飞鸟绝迹的黎明,魔法师看到大火朝断垣残壁中央卷去。刹那间,他想跳进水里躲避,随即又想到死亡是来结束他的晚年,替他解脱辛劳的。他朝火焰走去。火焰没有吞噬他的皮肉,而是不烫不灼地抚慰他,淹没了他。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
                             以上译自《虚构集》

     7 ) 忘了真相吧,我们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看过这个片的,会觉得这篇评论是个冷笑话。没看过的,建议就别先看评论了,容易误导,败坏看片时的情绪。)

    我强烈地认为,科幻片里压根儿就不该提爱情。

    什么叫科幻片儿啊?科幻片儿就是编瞎话儿呗。

    那玄幻魔幻也是编瞎话儿呀!科幻片儿的瞎话儿得编的科学。

    什么叫科学、什么叫不科学呀?

    比如黑客帝国里边,尼奥往快死的崔尼蒂脸上滴一粒爱情的眼泪,崔尼蒂就复活了,这就叫不科学。跟黄金圣斗士滴血修理青铜圣衣一个道理了,就玄幻了,魔幻了。

    但尼奥把编码手伸进崔尼蒂的编码心脏里修理一下……应该是是修复一下,崔尼蒂就复活了……应该是就重启了,这就叫科学。

    ======
    在港剧韩剧台剧日剧里,爱情是可以解决一切麻烦的。身患绝症,断手断脚,生意破产,牢狱之灾……没事儿,只要有爱情,咱就能有盼头儿,片儿就能大团圆结局。

    爱情本来就是最难达成共识的领域——没有哪个度量衡能测算它的数量和质量,所以每个人都在心里给它画不同的肖像;

    爱情又如此被滥用——每当编剧们不能自圆其说时,爱情就成了万能药,涂涂抹抹,就立刻在漏洞百出的剧中角色身上创造了圆满的、感人的奇迹。

    所以,爱情对于编故事的人来说,是最普适的工具、也是最无力的手段。

    所以,请放过科幻吧。差不多也就剩下这片儿相对严谨的无爱净土了。

    ======
    必须得说,这是个比黑客帝国还牛逼的科幻片儿。

    它没有用勺子那么故弄玄虚的桥段,也没有用机器章鱼集团军袭击锡安那么惨烈的大场面,就利落地抓住了庄周和蝴蝶,画出了博尔赫斯的环形废墟。

    我不是程序员,也不懂宗教和哲学,就不深入分析这片儿到底如何跟庄子和博尔赫斯不谋而合了。

    现在唯一阻碍我给它五星的就是女主角那句“从一开始我便开始留意你了,你的仁慈,你的正直,未见到你之前,我已爱上你”。

    瞧见没,爱情跟美国似的,到处裹乱,没它不插手的。

    怎么才能给这个片儿五星呢?我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

    这其实是一起家庭纠纷。

    这个女的,对丈夫十分不满,因为丈夫是个程序员,开发了一款叫做“圆环套圆环”的网游,自己还玩儿的特来劲。

    原来这个丈夫仁慈又正直,现在成天挂在游戏上,变得乖张又冷漠。

    她很怀念没玩网游之前的丈夫。

    她决定自己也开始玩这款网游,只在游戏里跟丈夫的虚拟角色搞对象,对丈夫本人却越来越冷淡。

    丈夫开始嫉妒自己的虚拟角色,想让角色自杀,甚至想删除了整个游戏,可又舍不得——在游戏里他可是上帝呢。

    于是丈夫左边一个小天使说:别玩游戏了,媳妇都急了。右边一个小魔鬼说:i'm the king of the world!

    怎么办怎么办???

    经过惨烈的思想斗争,丈夫终于决定,听媳妇的话又不丢人,安定团结才最重要。而且游戏系统中有一个黑人警察(类似黑客帝国里的史密斯,权限超大),正好杀了丈夫在游戏里叫道格拉斯的角色,丈夫干脆就彻底删了游戏。

    最后女的终于觉得,丈夫又变得跟以前一样仁慈又聪明。

    从此这两口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end。

    ——谢谢观赏——

    ========

    又想到关于这部电影的一些东西。

    王朔的和女儿谈话里,说写书还是写给女人看,因为女人没有脏心眼,男的比女的面临的竞争更残酷,所以助长了男的互相算计,争权夺利,互相攻击,脏心眼就多了,就不配看他的书,尤其是和女儿谈话这样一部掏心窝子的书。

    也许这部片子的导演也认为女的相对脏心眼少,相对心地纯洁。因为她们眼界狭窄,只能看到爱情。

    而男人却关注更广范围的真相,所以他们要开车去路的尽头,揭露bug,他们不甘心被愚弄。什么是脏心眼?脏心眼就是怀疑,怀疑所感所知是圈套,是阴谋。

    可识破圈套,真相却往往并不美好,男人的真相之旅把原有的平衡弄得一团糟。男人能够发现真相,却未必能爱上真相。

    但男人是可以爱上女人的呀,当男人为了残酷的真相身心俱疲时,还是要回到女人温和的爱情中休养生息。

    女人恰到好处的爱情,永远像子宫里的温暖的羊水:男人被淹没其中却呼吸自如——换成别的任何液体,你都得窒息,真的没比这更舒服的了。

    于是男人就自动忘记真相这回事了。当他们习惯了拐弯n次寻找真相时,反而越单纯的圈套越容易让他们上当。

    著名的受虐者,作家莫索克认为的那样:女人是被制造出来驯服男人的兽性冲动的。

    同理可证,该片创作者认为:女人是被制造出来使用爱情驯服男人不断揭露丑恶真相的冲动的。

    ========

    又想起一些东西。

    男人去发现真相做什么?

    恐怕是为了更大的权力。

    掌握权力为了什么?权力究竟是什么?

    好像是1984里说的那样。权力就是为了权力本身,权力本身就是朝其他人脸上使劲踩,不断的踩。

    我个人的看法,男人也许是天生,也许是这么多年进化的结果,总有“我不踩别人就必被别人踩”的危机感。

    比如本片,下层空间的道格拉斯如果不去发掘上层,就只能被上层的大卫侵入和操控。

    女人可能也有这种危机感,但没有男人严重,女性纵向上升的空间,由于她本身兴趣不大,欲望不强,所以比男人狭窄。但作为补偿,她们横向迂回周旋的空间就比男性广阔。

    就比如莫小姐,无论在哪个层次的空间,她最看重的都是爱情。权力层面,她并不在乎被谁操控。她更善于把握爱情,因为爱情无论在哪一层的世界中,无论这世界是真实还是虚拟,都是绝对属我的感觉。并且,无论什么层次的他人,都无法直接干涉这种绝然属我的东西。所以,莫小姐,女人们,并不在乎上升到更接近真实,还是堕落到虚假之中。

    权力是从小到大计算的,是纵向的。爱情是……反正不能论多少,论大小,是横向的混沌的一团。

    纵向的男性只会在混沌中暂时休养生息,而不会永远留在混沌中。所以爱情总是打不败权力。

     短评

    概念不错。只不过还是简单了一丢丢。蛮好看

    8分钟前
    • 少年夏不安
    • 推荐

    算是很早期的抛出了“似曾相识”的某种假设,同时提出了VR和AI结合的反噬悖论,还非常出彩的展示了VR中AR和数据交界的震撼画面。概念先行,比《黑客帝国》更朋克,比《盗梦空间》更前瞻,比《西部世界》更实际。只是论细节和格局都比这些后者略逊一筹,比如VR世界的时间居然是线性的,使用者居然无法指定某个非年份以外的具体时间节点进入,以及对于哲学思考的部分较少。不过电影所预言的这项真虚拟现实技术在影片设定的2024年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只是不存在替代只是较为真实的程序,拭目以待。

    10分钟前
    • 生人回避
    • 推荐

    十年前的片子了……很强大……《骇客帝国》《盗梦空间》的前身之一

    12分钟前
    • 盈盈美黛子
    • 推荐

    豆瓣上有三部叫这个名字的电影,用的是一张图!很想知道88年的此片讲的是啥~如果故事情节很像的话,那编剧可真有想像力!你确定你生活的世界是真实的吗?你确定你不是一段程序或电路?

    14分钟前
    • 猫语猫寻
    • 力荐

    柏拉图的“理念说”最佳诠释。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自以为正在征服大自然改造世界操纵他人的同时,焉知自己的世界又不过是他人的一道线路一场梦境?8.5( 盗梦空间、黑客帝国、移魂都市)

    15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最后那个镜头表达的意义很隐晦。想了会儿才明白过来。有点儿意思

    17分钟前
    • 一座夏天垮下来
    • 推荐

    开篇即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或许我思考,站在高于普通人的位置上看世界获得的感悟反而成为了最可悲的人,即若得知自己的人生是在别人的手中操纵,生活的虚拟和真是不再容易辨别的出,或许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最快乐的人莫过于少点智慧和思考罢。十几年前的片却超越了现在太多科幻片,比异次元更棒。

    22分钟前
    • 噜噜叫夏天
    • 力荐

    柏拉图说:真正的世界只是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中。假如这个世界原来就是虚假的,假如一切早就存在了,会怎样?《异次元骇客》预示了这种诱人但可怕的可能性。影片指出了人类可悲又可怜的心灵状态,总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支配者,不惜以操纵别人的生活作为代价。而最明智者也成了最可悲者,当你在同类中走的更远,当你扩大眼光,发现这个世界的局限性与生存的虚假性时,你就成了最可怜的人。生存就是这样荒诞与悲哀,而最大的悲哀在于:了解真相的人太少了。我思故我在。但谁知道呢?也许世俗的幸福,正是来自无知。

    25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这片应该叫《未来谋杀及离婚指南》,有了这种技术以后,都不需要离婚了,看老公不爽了,就虚拟一个好的,然后把现在的老公带进虚拟软件里干掉就OK了。

    27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正确的作法应该是不要让边界存在,做成循环的结构,往任何方向一直走下去都会回到原点,嗯……就像是地球一样……

    29分钟前
    • 菠萝
    • 推荐

    说得深沉一点就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神上身,高科技神打……

    32分钟前
    • Bigteeth
    • 推荐

    看完这部电影,立刻有很多同学开始善待NPC了= =

    36分钟前
    • bushiren
    • 还行

    概念先行,deja vu,造物主与被造物,虚拟现实,意识上传,模拟错乱,时空机器,闭环轮回,存在主义,自由意志危机,AI意识觉醒,复古未来主义,高次元压缩,记忆篡改,人类的特殊性,潜意识探索…… 这种mind fuck主题永远是我最喜欢的电影类型

    38分钟前
    • 发条大橙子
    • 力荐

    此片和【骇客帝国】是很相似,同是现实和超智能的虚拟世界间的故事,为何【骇客帝国】这么成功而此片却如此无闻,除了【骇客帝国】融入了视觉特效和武打动作等感官刺激而此片只是靠剧情吸引人的差别外,主旨立意也有关系…… movie.douban.com/review/4738016/

    41分钟前
    • 摇滚玄奘
    • 力荐

    其实这个片子的概念很像盗梦空间,只是当年木有红。。。

    44分钟前
    • SanSan
    • 力荐

    “他离真相越来越近了……近到窒息…… ”琼瑶么= =豆瓣简介真是越来越雷人了……

    47分钟前
    • いいね
    • 还行

    你虚拟的人生,就是别人的生活。立意不错,情节浅了。突然发现好多科幻电影都沿袭了这层创意——黑客、盗梦、源代码...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我还以为是无限循环。。。

    51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和黑客帝国同时期的片子,但这部好懂得多了。P.S.原来那句:“在未遇见你之前,我已爱上你。”和阿凡达那个心灵传输都是出自这里啊!

    54分钟前
    • 攸宁陶陶
    • 力荐

    别一看见层套层的就比作盗梦,看见虚拟世界就黑客帝国,那点见识,设定明明是像X接触好吧,但是人家还有原著,博尔赫斯。女主长得非常复古啊!科幻爱情片在我这儿的起评分还是是很高的。

    57分钟前
    • 了不起的花轮君
    • 力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