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首页 科幻片 一九八四1984

    一九八四1984

    评分:
    0.0很差

    分类:科幻片英国1984

    主演:约翰·赫特,理查德·伯顿,苏珊娜·汉密尔顿,西里尔·库萨克,格莱格·费什尔,James Walker,Andrew Wilde,David Trevena,戴维·坎恩,Anthony Benson,Peter Frye,罗格·洛伊德-派克,Rupert Baderman,Corinna Seddon,Martha Parsey,梅丽娜·肯德尔,Joscik Barbarossa,约翰·博斯沃尔,鲍勃·弗莱格 

    导演:迈克尔·莱德福 

    排序

    播放地址

    提示:如无法播放请看其他线路

    猜你喜欢

    • 时光机器

    • HD

      维斯珀

    • HD

      邻人X奇怪的她

    • 正片

      异形寄生:起源

    • 更新HD

      原始的愤怒

    • HD

      太阳浩劫

    • HD

      本杰明·巴顿奇事

    • 杀戮命令

     剧照

    一九八四1984 剧照 NO.1一九八四1984 剧照 NO.2一九八四1984 剧照 NO.3一九八四1984 剧照 NO.4一九八四1984 剧照 NO.5一九八四1984 剧照 NO.6一九八四1984 剧照 NO.16一九八四1984 剧照 NO.17一九八四1984 剧照 NO.18一九八四1984 剧照 NO.19一九八四1984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这是一部虚构的政治恐怖电影。一九八四年,在经历一系列战争和合并后,世界只存在三个超级大国了——大洋国、东亚国和欧亚国。温斯顿(约翰•赫特 John Hurt  饰)生活在老大哥统治下的大洋国,这里,和其他两国一样,到处都安装着电幕(一种类似电视机的监视器),每个人都生活都在党的思想警察的监视下,历史完全按照党的需要每天都被改写。  虽然无法说出为什么,作为外围党员的温斯顿从心里厌恶老大哥。一日,他偷偷从一家陈年杂货铺处买了一本日记本——原则上党不允许写日记,表达个人思想——开始写日记。当他和在小说司工作的裘莉亚(苏珊娜•汉密尔顿 Suzanna Hamilton 饰)违反党的政策开始秘密偷情时,思想警察悄悄盯上了他。

     长篇影评

     1 ) 狂欢结束,曲终人散

    本片是理查德伯顿的遗作,他并没有等到这部影片上映。当然,就算他还活着,按照一直以来的惯例他也是不会看的。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丑男人,讨厌看到他那张很像月球表面的麻子脸出现在大银幕上,甚至仅仅只是出现在样片里。

    他在拍摄《雄霸天下》时,工作人员想让他看看他刚刚拍摄完的部分,他却立即拒绝说,"叫我看样片?天哪,还不如割了我的喉咙!"

    他曾经在游艇上无意间撞见丽莎正在看他的《埃及艳后》,吓得他赶紧退出房间,掉头就跑。

    76年泰勒和他第二次离婚时,乘坐的航班上正好播放他的电影,机组人员听说她来了,赶忙把电影撤下换成别的了。我不由猜想,他乘坐航班时机组人员会不会也照顾到他的忌讳,不再播放他的电影呢?

    当然,以他的为人,是不太会让外人知道这个忌讳的,毕竟他在外人面前总是和蔼谦逊的,从来不会有耍大牌这种行为发生。遇到这个情况他只要闭上眼睛不看就是了,没必要麻烦和干扰到别人。

    《1984》是他在7月拍完的。为了纪念原著作者George Orwell,这部戏不但特意在84年拍摄,还要赶在10月上映。于是全部后期制作都被压缩在了三个月里,紧赶慢赶才得以按照原定计划上映。

    其实按照原著和剧本,奥勃良这个角色是男二,戏份很吃重,所以制片方一直希望可以找个超级大咖来演。

    然而第一人选保罗斯科菲尔德(伯顿在67年奥提时的竞争对手,同年影帝)在开拍时摔断了腿,不能演了。

    第二人选罗德斯泰格尔(伯顿在65年奥提时的竞争对手,68年影帝)整容失败脸垮了,只好临时通知剧组取消了。他和伯顿同岁,其实这时候他也像伯顿一样得了抑郁症,但他一直坚持药物治疗,所以比伯顿多活了很多年。

    第三人选马龙白兰度(伯顿在53年奥提时的竞争对手,54年、72年影帝)一开口就要100万,气得导演说白兰度已经不再好好演戏了,最后只得把目光转移到不是影帝的伯顿身上。

    此时剧组已经开拍了一些时日,仍然没有找到奥勃良的人选,不得不把剧本删改了一遍,大篇幅去掉这个角色的戏份。

    因为听说伯顿仍然在酗酒,导演很不放心,但还是忍不住派人乘坐直升机去了海地,此时伯顿为了躲避媒体无休无止的追踪而"隐居"在这里。鉴于5月31日伯顿还在瑞士日内瓦作为一个援助非洲组织的主席,出席了一次大会并且登台讲话,所以此时应该是6月份了。

    他看了剧本,表示可以拍。为了不耽搁剧组的进度,他甚至直接坐上直升机飞到了拍摄地点。见到导演之后,已经开始最后一次戒酒的他表示,他虽然知道自己只是第四人选,但他还是会演好这个角色的。 我在想,在他听说了前三位人选的名字时候,会不会想到这三人都是影帝,只有他不是?

    但是到了此时,他已有了自知之明,不再对奥斯卡始终不给他最佳男主角奖耿耿于怀了。甚至对于他因为健康恶化再也不能走上舞台,演他最想演的麦克白和李尔王一事,也没有那么深重的怨念了。

    现在,身体对他来说都已经是毫无用处的了,又怎么会在乎这些虚名?所以,他在和导演说这些话时,是平和宁静的,就像他只是一个普普通通,从来没有成名过的演员。

    尽管导演发现他此时的身体状况很不妙,精神状况更是糟糕得可以,甚至偶尔会胡言乱语,于是怀疑他已经活不长了。但谁也不会想到,他接了这个剧本,间接加快了他走向人生终点的进程呢?

    如果不是因为在拍摄期间和主角约翰赫特成为朋友,他也不会在8月2日把赫特接去他在瑞士塞利尼的家里住下,不会在8月3日因为抑郁症突然发作而被赫特带着去酒吧散心,最终出了事。

    但凡意外,总是由一连串偶然事件和巧合碰撞在一起造成的。但受伤之后他明明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自救的,却逐一放弃了,放任自己的最后生机在8月4日这一天慢慢消耗掉。

    正如他这一生,他的青春、美貌和才华都消耗在了烂片里,到头来没有影帝没有封爵,初恋和最爱都不在他身边,最后落了个两手空空。

    能够不用亲自动手就让自己死掉,真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他在家里看着最后一本书,静静地等待上帝将他收走。

    谁也不会想到,他会在这样的时间,这样的年龄,以这样的方式突然离开。好莱坞和戏剧届猛然意识到,它们失去了一位最有才华的演员。在塞利尼的万人送葬之后,还举行了四场追悼会。

    这四场追悼会的地点都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分别是威尔士,他的故乡;伦敦,老维克所在地;洛杉矶,好莱坞所在地;纽约,百老汇所在地。

    一个威尔士演员能够在伦敦西区的戏剧舞台,百老汇的音乐剧舞台,和好莱坞电影届这三个地方先后辉煌,每一次都是大红大紫,如日中天,能说这不是伟大的成就吗?

    然而他却始终认为自己无法成为伟大的演员,直到死都以为自己只不过是个过气的明星罢了,并且为他那些年拍过的那些烂片感到羞愧自责。

    香港报刊说,"李察波顿去了"。大陆杂志说,"从此世上再也不会有他的声音了"。 比起潜伏在他的墓地足足七天终于守到泰勒悄悄前来凭吊的那群欧美的狗仔队,84年时远离好莱坞漩涡的中港媒体,还相对纯真,反而能以真正严肃尊重的态度,来看一个演员的人生落幕呢。

     2 ) 你看,多么蓝的天空啊 跳下去吧,你将和他融化在一起!

    烂!真烂!烂透了! 看了那黑漆漆的毛都看清了 必须让大家要来看 并严肃认真的批判 科幻片?纪录片?色情?预言?说明书? 错,全错 2+2=?,2?3?4?5?6?100? 错,全错 最终会发现2+2=几 根本就没有意义 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人这一说 消亡了 几 的意义以什么参照 Big Brother w u 兴睾草©大兄弟

     3 ) 不是我心目中的1984

    电影开场不是不错的,仇恨的场面十分奇特,不是我等现代人所熟悉的,这个挺吸引人。

    但是主角似乎一看就知道是个犯了思想罪的人,因为他的眼珠会转动,而且他在别人热火朝天的仇恨时,保持着冷静的样子,拿出日记本写日记好像也很容易,而且不一会儿就走到了妓女街,遇上了杂货店老板,与女孩对上了头,好像这一切做得挺容易的。

    1984这部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主角的反抗与受刑,而在于展现专制集权社会的全面的统治理念。我是这样想的。

    所以电影导演没有反复地表现这个社会的专制与控制,令我颇失望。原因可能是因为导演是英国人,没有这种体验。

     4 ) 和原著的若干区别

    1984的改编版本流传比较广的大概有三版(流传广的定义是指我看到挺多友邻点了看过)。

    分别是1954版、1956版和1984版,被各大影视剪辑号用得最多的是1984版,找了一下,有一个没有声音的资源和一个满是澳门赌场的资源,打算一部用来看,一部用来截图。1956版偶尔能见到截图,1954版需要科学过几天看。

    同样1984年,苹果在超级碗现场还做了一条推广初代麦金塔电脑的广告片,就还挺不错的

    后来乐视、Epic,甚至是科勒马桶都有翻拍这条景点的广告片,都很搞笑,乐视是为了表达欲颠覆苹果,Epic则是表达对苹果的不满,科勒就纯恶搞了(卷福帅帅!)


    总结几条电影和原著不同的地方

    1、原著中帕森斯是在食堂里遇到温斯顿和塞姆并向温斯顿借刀片,电影里帕森斯是在等电梯时借的刀片。

    2、温斯顿造访奥博莱恩的家,影片中只有温斯顿孤身前往,原著是和茱莉亚一起去的。

    3、最后温斯顿和茱莉亚重逢原著是在一处公园,也没太多废话,影片是在栗树咖啡店。

     5 ) 一个狮王的生死爱欲

    西方人形容一个拥有王者气概的男人时,总会将其形容为狮子。从伯顿27岁征服好莱坞的那一年,到他58岁去世前的两个月,他始终被人们称之为狮子。

    尽管他是从牛津大学里走出的,一个公认的知识分子,读了很多书。他优雅地说着女王英语,他能够把法语说得非常流利,他朗诵着莎士比亚,但他在人们眼里还是一头充满兽性的雄性生物,浑身上下散发着野兽的腥膻。

    他有着深褐色的蓬乱毛发,骨架粗壮,胸膛浑厚,肩宽惊人,怒吼时可以声震天际。

    虽然在很多时候只是在懒洋洋地午睡或者散步,但当他看中了猎物的时候,他的绿眸里就会发出邪恶的光芒。 53年时,一位好莱坞专栏作家将他比喻成斯芬克斯——斯芬克斯,希腊神话里狮身人面的妖怪,拥有着极高的智慧,专吃上它当的人。

    “他总是穿着绿色的呢子大衣或者绿色的灯芯绒外套,像一头威尔士的斯芬克斯,闯入了好莱坞。他狼吞虎咽地吃着开胃菜,喝酒,然后朗诵和歌唱,用威尔士的方式引诱着每一个人。只要稍一粗心,就会成为他的猎物。”

    55年时,29岁的伯顿出现在老维克对面的一家酒吧里,在十四岁的玛丽金斯兰眼里,他是一头大猫。

    “他的眼睛是一片美丽的绿荫。他有点像猫,像一只大猫,他很有力量。虽然个子不高,但肌肉发达,非常结实。”

    到了70年代初,伯顿仍然是一头狮子,可他不再强壮,不再声威震天了。

    有一次夫妻俩在拍一部电影,伯顿不小心走位错误,搞错了方向。泰勒对着他大喊大叫,“我的天哪,理查德,方向错了,你把我和波(一位配角)都给挡住了!”

    导演看到,伯顿对于这个指责的反应是“像一头安静下来的狮子一样驯服。”他一句话都没说,低下头来喝闷酒。 到了最后两个月,出现在《一九八四》的导演迈克尔莱德福眼里的伯顿,仍然是那头他熟悉的狮子。他和制片人都比他小了很多,是看着他的电影长大的。

    人生境遇的变化叫人难以预料,青壮年时的伯顿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银幕偶像,而现在他只是他手底下的演员,他可以对他随便呼来喝去,颐指气使。

    他不准他再使用他那举世闻名的“理查德伯顿的声音”,以免喧宾夺主,把这部电影变成了他的百老汇戏剧单人秀。

    伯顿并不生气,态度好得像个初入行的新人,他对萨莉说,“这一次我要全力以赴。”

    到了片场之后,他对莱德福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知道我只是第四人选,但我保证我会演好这个角色的。” 莱德福在后来回忆说,“他像一头受伤的老狮子。”

    他就像野生动物纪录片的摄影师一样,见证了一头年老体衰,失去了王位的同时还受了伤的老狮子,开始它最后的流浪。

    “他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大了二十岁,我不得不让化妆师给他上浓妆。”

    他正在逐渐走到人生的尽头,身体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用处,毫不在意了。他完全凭借他迷人的嗓音和眼神在表演,好像他一生的胜利与荒诞,快乐与悲伤,都被提炼成了纯粹与冷漠无情的表演。

    “生活已经以一种奇怪的方式离开了他,对于他来说,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已经消失了,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死去。” 制片人西蒙佩里回忆伯顿从瑞士来到片场时说,“突然间,在特威克汉姆制片厂的化妆拖车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明星,莱福德和我是一起看着他的电影长大的。”

    就在拍摄一开始,莱德福告诉伯顿,“理查德,除了你的声音,我已经雇用了你的一切。我不想听著名的伯顿的声音。”

    “我明白了,”他回答,“你不希望我扮演伯顿!”

    伯顿很快就迷住了他的同事。他会给技术人员讲一些下流的轶事。

    “他坐着会很痛苦,所以他只能站在拖车前,甚至是站上一整天的时间,给那些听他讲故事的人制造娱乐,特别是他讲了伊丽莎白泰勒的故事。他们听得非常入迷……他说她能在一百步之外就一眼看到一颗钻石。他说尽管全世界的媒体都认为泰勒很神秘,但他发现她并不比一杯柠檬水更神秘。” 佩里说,当时的他显然很痛苦。他努力背诵台词,却还是会忘记,需要提示卡。

    在奥勃良折磨温斯顿的一个关键场景中,奥勃良把手放在温斯顿的面前,问道,“温斯顿,你看到几根手指?”

    伯顿实在太虚弱了,他做不到,他需要一名助理导演来摆脱困境,从他背后抓住他的手臂举起,帮助他保持手的稳定。

    “看到这位舞台和银幕上的巨人衰落如此,我很难过。”

    “但他的眼神依旧很有力量,头脑很好,即使记忆力不好了。作为一名演员,他没有失去任何表演技巧。” 现如今,他在银幕上的一些伟大作品——例如《瓦格纳》中的不朽表演已经鲜为人知。但孩子们仍然可以在电视上看到他的商业片,比如《血染雪山堡》和《野鹅敢死队》。

    任何对电影感兴趣的人都会意识到他是一位英俊,魅力四射的明星,他过着一种迷人,酗酒的生活,他娶了伊丽莎白泰勒。不过,他们不太可能对他的工作有任何详细的了解。

    “他是一个非常非常漂亮的人,”佩里感叹道,“即使他的躯体残损、衰老、虚弱,他也仍然有一种真正的美丽。” 从51年《亨利四世》里年轻的哈尔王子悄悄地为自己戴上王冠,到84年《一九八四》里年迈的奥勃良在众人之中向镜头投出犀利一瞥,狮王的加冕和最后的谢幕,一如既往地动人心魄。

     6 ) 无法删除

    听说他是政治电影之后,我就在犹豫是否去看它。因为政治电影一定会有强烈的暗示和心理驱动,旗帜鲜明地反对什么和张扬什么,这让人很不爽,就像看电视。但它的名气太大,关于“1984”的字眼经常出现,躲都躲不开。

    《1984》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写于1948年的名作。许多人将其归类为科幻小说。但它的科幻对象不是星球大战,不是外星生物,而是国家政治。在书中作者科幻了一个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每个人在这个体制中受到监控、接受意识灌输、扼杀自由思想。我没看过原著,从电影里看,这个专制集权是这样做的:一,国家由党和“老大哥”领导,二,城市的各个角落都安装了显示屏幕,一方面不停的播放党和国家的政策消息、通告等,一方面也是监视所有人的监视器,三,对报纸内容严格筛选,精确到每一个词的应用,大量消减语言中的词汇,撰写新的词典,四,鼓励不结婚,鼓励女性作人工授精的受体,鞭笞性高潮,五,发动战争,树立国家的仇敌,六,组建“思想警察”部队,对自由思想进行监控和惩罚,七,发动儿童作为思想审查的前哨兵,八,控制食品,以假咖啡假茶叶假肉等代替真咖啡真茶叶真肉,九,经常举行集会聆听训导、枪毙或者绞死思想犯......种种措施使人们生活在规矩方正的牢笼里,稍有不慎就会被逮捕审讯,而有意思的是对于思想犯并不立即执行刑罚,而是先通过种种残酷的措施改造你的思想,即使是要处决你,也要等到你的思想被改造之后。

    有网友说,这是一部看完之后想立即删除的电影。我同意这种想法,因为它讲述的那种生活实在太可怕。但这种想法也正好和《1984》这本书被多个国家被列为禁书是一个道理:对于可怕的东西,删掉它、除掉它、避开它,就好像可以永远避免它带来的困扰。但是,它真的可以被轻易的删掉么?

    该片适合于成年,心智健康的人观看。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270227

     7 ) 反思

    给五星是为了它的反洗脑。
    哪种工作服,哪种发型,同一阶层的人,都是一致的。
    周围都是一片破落的样子,想起之前看到的朝鲜七日行。

    处处都是哪双眼睛,哪种广播,哪种新闻,是否似曾相识?

    有些东西只是换了个马甲,本质还是一样的。

    无论小说,还是电影,到后段我是看不明白的。

    这样的统治,是不是要把每个人脑中的反抗意识都清洗掉?
    为什么不从肉体上消灭他(这个男主角)?

    为什么到了他叫老鼠去咬朱利亚,他就被放了?这样就证明他人性中的哪一点正义也被消灭了?

    据说作者是欧洲共产党里呆过,受不了才转营的。

    但无论如何这样的作品,包括电影和书,都是伟大的,因为它唤起了人的反思!

     8 ) 这是过去现在和未来

    乔治·奥威尔名著,反乌托邦三部之一,版本有几个,貌似1984年的《一九八四》最受推崇,其实,这部电影是无法超越文学文本的,因为,我们很难脱离文学文本的框架与意识形态……影片并非一味的攻击一种极权主义或者威权主义,而是一种抽象式的注解,有人类开始,成为了社会形态,这种意识形态的控制便已经存在,影片无非是强化并极端而已,未来依然不会改变,只是手段会更为隐蔽且先进……战争即和平,奴役即自由,无知即力量……大众文化一方面是被通知阶级奴役的对象,一方面也是对高雅文化的一种挑战和软对抗,为什么大众必须要高雅呢,从人性出发,低俗不是更接近于动物性嘛,为什么非要陶冶和升华呢,这是谁灌输的意识形态呢,是不是人们普遍认可了高雅,主流话语权才能够掌握在精英手中呢……我们希冀文化自觉,然而现实是,精英和大众都没有掌握中国文化的精髓,于是双方面的失语下,最终只能是一种号召式的口号,精英只一味的批判,批判大众的下作和粗俗的口味,但对事实本身却丧失了干预的能力……至于对未来深度恐慌的人们,毋庸多虑,首先当下我们并没有多么不《一九八四》,其次,弗洛姆将的逃避自由也是人的本性,换句话说,大家真的未必觉得《一九八四》有多么的坏,这是人类的根性,不用动不动就用个奴性加以贬斥……回归影片本书,我看的可能是阉割版本,大量性爱镜头都剪掉了,这一点本身就很《一九八四》……至于镜头和叙事,非常尊重于原著,喜欢的是阴暗灰冷的色调,但对老大哥的渲染有限,不知道是不是被剪裁了,电影伴随着压抑的是沉闷……我并不觉得电影是针对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对所有政权本身的一种攻讦,但是,碍于现实的意识形态框架,其中的缝合表征是一种对小说文本的软化,因此,我们不能不遗憾的承认,《一九八四》是无处不在的……

     短评

    思想警察的钓鱼执法真的很恐怖,奥勃良使用食人鼠在101室磨灭温斯顿最后的人性。“Under the spreading chestnut tree I sold you and you sold me” 在遮阴的栗树下,你出卖了我,我出卖了你。这句剧中的歌词,暗示着爱情反抗的失败,悲凉又无奈。

    5分钟前
    • Nero
    • 力荐

    你可能在七点半见过,你可能在某社交网络的热门小组里见过,你可能打开手机电脑书籍就见过~你可能不知道自己见过,但是老大哥见到了,他见到了你的一切,所以要用近乎耳语的方式说出简单的三个字,并且期待能传达到另一端

    8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力荐

    温斯顿被改造后,以其正统思想在党内步步高升,最终成为了老大哥,改名苏特勒……然后……被一个绰号“V”的面具男击败……远没有小说给人的感觉震撼.

    10分钟前
    • 谬谌
    • 推荐

    看了N遍,导演对不住奥威尔啊!

    13分钟前
    • dionysus
    • 还行

    做为反纳粹反人类影片的先驱,本片着实震撼。不停播报的洗脑视频、具化的数据、物资贫乏、文字狱、全面禁欲、抹杀个体认知与历史真相,等等等等。遭受独裁迫害的惨状逐一暴露,令人焦虑心惊,陷入无助的恐惧中轮回。过去现在将来均已死,何等的末世悲凉。

    14分钟前
    • 麻麻睇
    • 推荐

    拍的太简单也太多情了,没有展现出个人心目中那种奥威尔式的残酷冰冷,但理查德·伯顿最后的演出实在精彩至极;另外按照原作时间点在1984年四至六月拍摄,紧赶在十月上映,这种进度让影片制作有了丝行为艺术的感觉。

    1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很多年前看《1984》就觉得讨厌,讨厌这样的故事,更多的是讨厌里面所描绘的世界,如今看到这部电影,书中描绘的世界具象化呈现在你眼前,那种讨厌只增不减。再联系到最近两年的事,这种讨厌开始演变成呕吐。

    20分钟前
    • 没有枪的牛仔
    • 推荐

    莫名觉着男主长得像“王小波”,但明明又是不像的。男主从小到大都留一个发型,所有成年人都穿一样的连体服,无所谓潮不潮咯~片中出现"BB"(缩写),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李BB,想了半秒钟才觉得是Big Brother的缩写。。。o(╯□╰)o

    25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历史讽喻。

    27分钟前
    • nova2702
    • 力荐

    这个电影词条消失之日,就是电影走进现实之时。

    29分钟前
    • ୧⍤⃝🐷
    • 力荐

    1984年拍的1984,政治意味浓厚,甚至可以说,太浓厚了。约翰赫特表现十二分适合这个片子,反而是某些情节处理难以认同。三星半。

    32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导演延续了乔治小说原著的压抑感,但是仅此而已,相比较书中各种对于集权政治以及反乌托邦思想的描写,影片显得过于片面以及沉闷,导演对于节奏以及情绪层面把握的失败让观影过程相当痛苦,让人感到煎熬,过于文学化的表达限制了影像的在影片中起到的作用,还是期待芬奇的新版吧。

    37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还行

    审讯者伸出四根手指:如果党说这是五根,你看到的是几根?男主:五根。审讯者加重用刑:你撒谎。再问:这是几根?男主:四根?再用刑:几根?男主:你说几根就几根。再用刑:几根?男主:我不知道。审讯者:这次有长进。

    42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复习了一下约翰赫特的英国版电影,整体而言美术方面更出彩。蓝灰黑的三色调+颓败的废土风,另外士兵的制服颜色选择了二战德国党卫队的黑色,头盔则酷似二战苏军的SSh-40钢盔,可以说相当含沙射影了。

    45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49分钟前
    • 朋克布莱克
    • 力荐

    看完的时候感觉背上的冷汗都快把衣服浸湿了,不由得让我对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产生了新的怀疑与反思。影片所构造的专制集权统治的思想理念简直天衣无缝,令人不寒而栗。自由真的就是说出2加2等于4吗?那么2加2究竟为什么等于4呢?

    54分钟前
    • 颟顸潆洄
    • 力荐

    约翰赫特演技好得不行!声音控制力也超强!以及他苍白瘦削病态的身躯实在太美丽太适合了!(和奥勃朗也是基得很直接,推开101房门后的场景设置很妙啊,奥勃朗怀里的温斯顿有种脆弱的少年感,抓住奥勃朗的手就抓住安全

    55分钟前
    • 追击野槌蛇
    • 力荐

    1984年拍的一九八四,现实比小说和电影更魔幻

    56分钟前
    • 天天打豆豆
    • 推荐

    3.18 政治恐怖,具象化的一九八四,沉重的心和无处不在的注视。没有真,没有假,没有“我爱你”

    1小时前
    • arlmy
    • 推荐

    《一九八四》是 [英] 乔治·奥威尔 的著名小说,原定书名“欧洲的最后一个人”,后更名《一九八四》曾经与50年代改编一部电影,80年芝加哥某律师代说服作者遗孀取得电影拍摄权,制作新版电影经过加紧努力并于1984年10月上映,《一九八四》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最著名的反乌托邦、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思想犯” “双重思想”、“新语言”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出“奥威尔式”(Orwellian)、“奥威尔主义”(orwellism)这样的通用词汇,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作品在英语国家之深远。“多一个人看奥威尔,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有论家如是说。我没有看过原著,我想原著应该比电影更多内容和对社会的寓言吧,有机会拜读。著作首版于1949年,距今70年

    1小时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影

    电视剧

    动漫

    综艺